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時期,民間婚禮的「六禮」分別都是什麼?

清朝時期,民間婚禮的「六禮」分別都是什麼?

在清朝,當深閨中的女子,在父母包辦之下許配給男子後,她的生活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她的身份將不再是那位可以在父母膝下撒嬌弄痴的女孩子,而是別人家的媳婦,需要去伺候丈夫、公婆,打理家事。其次,她也將從自己生活了十幾載的小院轉進另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並且永遠生活在那裡。

清朝婚禮照

再次,婚前她所依賴的是父母兄長,而婚後她只能靠丈夫、靠自己。最後,她將從簡單無憂慮的生活者變成肩負一家責任的生活者,為夫家傳宗接代、生兒育女、贍養公婆。

正是因為這一系列變化來得太突然,新娘在婆家的地位太特殊,所以無論是依依不捨的娘家嫁女,還是迫不及待的婆家娶媳,在婚嫁這件事上,都會賦予新娘最高的「禮遇」。

我國古代婚姻講求「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程序。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明朝。及至清朝,民間雖然仍行「六禮」,但風俗和名稱已經有所不同,包括:說媒定親、換帖納彩、回奉、送彩禮、踩花堂、過嫁妝、嫁娶、鬧房、回門等禮儀程序。

而清朝宮廷則只重納采、親迎二禮,且多了女家「鋪床」一禮。《清史稿·志第六十四》記載「凡品官論婚,先使媒妁通書,乃諏吉納采。」指的就是納采一事。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陳衾帷、茵褥、器用具」則指女家派人去女婿家為新人鋪床,準備被褥、帷帳等事物。大婚當日「婿承父命親迎」,整場婚禮就算結束。

清朝婚禮照

清朝民間漢族人的婚俗基本上完整包含了當時「六禮」的全部儀程。

山西楊府家小女過了新年已經十五,已經是可以婚配的年齡了。楊府找了當地的一位官媒,為小女兒說親。不過幾日,媒人便帶著男方的生辰八字、相貌、人品、家庭情況等信息來了。

清朝婚嫁講究門當戶對,楊府雖不是高門大戶,但在當地也算是頗有名望,而托媒人提親的周府世代經商,家中良田千頃,長子十七,並無不良嗜好。

周楊兩家一番考慮後,均認為彼此算得上門當戶對,於是先請媒人將二人的生辰八字和屬相給了陰陽先生,很快就來了消息「大吉」,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了。

隨後周府找人算了吉日,在印了龍鳳圖案的紅帖上寫上長子的姓名、生辰八字、門第等信息後,由媒人拿著。另備了各類金銀飾物、裙料、襖料、喜褲料、綢緞衣料、頭飾等十件物品一起送到女方楊府。

楊府在收到男方物品之後,設宴請媒人、送禮品的人吃了飯,再拿出寫有小女姓名、生辰八字的帖子給媒人,並準備了文房四寶、糕塔、各類果子等物品作為回禮。這個過程稱之為換帖納采。

清朝婚禮照

接下來就是送彩禮了,周府需要準備八身綢緞衣料、戒指、耳墜、頭飾等物品,隨著「知帖」一起送往女方家中。知帖上寫著結婚的日子,當楊府收下知帖,也就意味著婚禮的日期定了下來。

在婚禮前這段時間,楊府家就開始熱火朝天的準備小女的嫁妝,而周府同樣準備著長子的婚房等一應事務。到了婚禮前一天,楊府差了家中的叔嫂到周府家中踩花堂。

兩位嫂子,一位抱著瓷娃娃,打著紅色喜字燈籠,一人提著用紅布包裹嚴實的木箱子,箱內放著楊家小女的成衣、裙子、繡花鞋、頭飾、面點、果子、照面鏡等。二更天的時候,兩人來到周府門口,早有隨行的小廝拿出鞭炮,在門口點燃。炮響過後,女婿開門行禮,將人迎進洞房。

隨後紅箱子、瓷娃娃被放在床頭位置,女婿打開箱子取出照面鏡,以示與新娘見面。兩位嫂子在瓷娃娃兩腿中間撒一點清水,象徵婚後即有貴子。到此踩花堂便算結束了。

周府早準備了踩花堂錢和一桌豐富的美食,兩人吃罷便可歸家了。

第二日就是結婚正日子,一大早楊府就派人來送嫁妝。送嫁妝隊伍前後都有人敲鑼打鼓,中間則有人放鞭炮。嫁妝包括各類傢具、枕頭、杯子、衣服、布料、各類清供裝飾、女子頭面首飾等。枕頭裡裝著筷子、核桃,被子里縫著花生大棗等,寓意女子出嫁後,能早生貴子。

嫁妝過後,就是嫁娶這一步了,也是婚俗中最隆重的部分。

周府長子早已穿上了喜服、戴著禮帽、披紅插花,乘官轎迎新娘。同行的是親朋好友組成的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幾近百人。隊伍中還有一頂空花轎,是為新娘準備。

當迎親隊伍來到楊府門口時,隊伍里已經有人出來鳴炮報信了。隨後楊府中管事的出來迎新郎入席,吃完面點後,再引新郎到女方祖廟祭祖,而後叩拜楊府父母、親友。

此時楊府家小女正在梳妝打扮,做上轎前最後的準備。為新娘梳妝的人被稱為「全福夫人」,她上有公婆、下有兒女,且在族中有一定的聲望。她要為新娘梳頭、開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然後戴鳳冠,著霞帔和八幅繡花羅裙,腳穿紅緞繡花鞋,繫上裙鈴、褲鈴,蓋上蓋頭。

待到良辰時分,樂隊迎花轎出來,供拜轎神。拜後,新郎新娘吃合婚餅。之後,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上轎。新郎要到花轎前拜轎。拜罷,鳴炮三響,鳴鑼開道,花轎在兩名小舅的監押下起轎。

花轎至男方大門口後,轎身向著喜神方向落地,新娘抱著瓷瓶、銅鏡,在伴娘的攙扶下,踩著事先鋪好的紅氈下轎。新郎站在新娘一側,兩人牽著紅綢緩緩前行。

大門口處已經設了火盆、馬鞍等物,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從這些物品上跳過,以示避邪惡,保證婚後生活平安、紅火。

新郎新娘行走時,會有人端著五穀雜糧向新娘身上撒去,名曰「撒五穀」,隨後就是拜天地。拜前,新郎已經用秤桿去下了新娘的蓋頭,寓意稱心如意。至此新郎新娘才算是第一次見面。隨後兩人攜手到院中對著天地爺牌位叩首三拜,再到祖先祠堂行跪拜禮。最後回到院里,叩拜父母,行夫婦對拜禮。

禮畢,新娘新郎被送入洞房,兩人喝了交杯酒,有人已經拿著夾生的餑餑過來,二人分食了這些餑餑,寓意著早生貴子。而床上也早已經鋪滿了花生、桂圓、栗子、大棗等食品,有一婦人上前抓了這些果子丟到新人身上,並讓新郎剝了花生餵給新娘吃。

隨後新娘留在洞房,新郎出門款待賓客。娘家人趁機看望一次新娘,從新娘那裡獲得一個饅頭。娘家人帶回家扔進水缸里,象徵發家。

新婚之夜,新郎的好友定要鬧房,鬧房者不分大小。眾人令新郎新娘說繞口令、唱民歌,做些相互親昵的動作。新娘不從,可用掃帚責打新郎。鬧完後,要設晚餐招待鬧房者。

婚後第二日,新郎新娘二人乘花轎回娘家,此時娘家已經準備了酒席款待新女婿。新婚夫婦先給父母行家禮,再到祖先祠堂叩拜祖先。

新郎在前廳與岳父、叔伯商量事宜,新娘則回到後院中,與母親說一說新婚里的事情。母親也會趁此囑咐女兒要孝順公婆,萬事丈夫為先,早日生下麟兒。吃過午宴,新人要趕在天黑前回到家中。至此,婚姻禮俗的全過程已基本完成。

在清朝,男女雖然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婚事,但整個社會對男子的容忍度較高,女子在出嫁之後,便意味著她需要在婆家小心生活。

這也難怪在清朝民間,長輩會稱家中女兒為「嬌客」,成人後便要嫁到別人家中,肩負起生活的重擔。

而「六禮」作為婚俗的重要儀式,像是兩個家族合力為女子做的一次盛會,讓其最後體驗被寵愛的滋味。此後她的一生將隨丈夫一起,責任共擔、榮辱與共。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分道揚鑣!蔣百里和吳佩孚的最終之路
一池三山:為什麼說西漢園林在中國造園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絕後的?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