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什麼情況下用藥適合小劑量?

什麼情況下用藥適合小劑量?

什麼情況下用藥適合小劑量?

處方遣葯要學會用輕量

中醫治病的巧處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定,以適合病人的體質和病情為宜。

以前在中醫界的一些同道中,有一種不善於科學用藥的傾向。

他們在臨證時,不從入細的辨病和辨證下功夫,在處方時不考慮方劑的配伍和藥物對人體的利弊,一味求功,一張處方用藥可達幾十味,一劑煎藥重量可達數斤。

結果是既浪費了藥物,又損害了病人的身體。

古代名醫處方用藥,都是以藥味精專,用量精當為度,如仲景除了鱉甲煎丸、薯蕷丸和升麻鱉甲湯等少數幾個方子以外,處方很少超過十味以上。

雖然開方時量大者較多,但將一劑葯的總量折成現代劑量並不大,有不少方劑是做成散服,實際上每日量都很輕。

例如五苓散,用法是「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方寸匕草木葯末約為1克,日三服也只有3克,就可以治療「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的膀胱蓄水證,如果用量太重,葯過病位,反而效果不好,達不到「汗出愈」的目的。

葉天士醫術也很精湛,以方小量輕為特點,徐靈胎不大佩服他的方子,認為葉氏的處方太小太清淡,沒有力量,容易誤病,其實有的藥量雖輕,力量卻很大。

曾有一個朋友吃了蒼朮、藿香各一錢,出現乾咳、口舌乾燥,反應很厲害,說明用藥應從實踐出發,不能以主觀想像為依據。

李東垣方劑之組合,與仲景簡繁異度,但在處方用藥上,長於用輕劑取效,以清暑益氣湯為例,方中十五味藥物用量最大的是黃芪、蒼朮,各為一錢五分,用量最小的是五味子,只有九粒。全方總劑量為八錢五分,沒有超過一兩。

更值得提出的是,他善於將湯劑軋成粗末,或?咀如麻豆大採用煮散的方法煎服,從而減少用藥劑量,提高療效。

例如一劑昇陽散火湯總量為四兩五分,用法是「?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無時」。按照這樣的服法,一劑葯可作八次服,假若一日兩服,用四天是沒有問題的。

運用輕量方劑治病適用範圍,有如下幾點:

其一是上焦病

吳鞠通曾指出:「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因此治療上焦疾患,不僅要多採用花葉一類質輕的藥物,而且用量也要輕,煎法不宜久煮,否則葯過病所,療效反差。

余曾用蘇葉黃連湯治療婦女胎前惡阻,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症屬溫熱蘊於肺胃,肺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還歸於胃,乃用黃連三四分以清濕熱,蘇葉二三分以通肺胃,投之多愈。

查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所以用輕量者,以輕劑恰治上焦之病,此方葯只二味,分不及錢。不但治上焦宜小劑,而輕葯也可以治重病,所謂輕可去實也。

蓋氣貴流通而邪氣撓之,則氣行窒滯,失其清虛靈動之機,故覺實矣。唯劑以輕清,則正氣宣布。邪氣潛消,而窒者自通。

設投重葯,不但已過病所,並不能去,而無病之地,反先遭其克伐。

章虛谷謂輕劑為吳人質薄而設,殆未明治病之理也。

川連不但治濕熱,且可用以降胃火之上沖;蘇葉味甘辛而氣芳香,通降順氣,獨擅其長,然性溫散,故雖與黃連並駕,尚減用分許而節制之,可謂方成知約矣。

其二是皮膚病

皮毛和人體之表都屬於人體之陽位,非輕劑藥物不能達之。

所以治此部位的疾病,一般採用輕劑,如桑菊飲、九味羌活湯、昇陽散火湯等,應區別風熱、寒濕、火郁之不同分別予之。

其三是慢性病

如慢性病、胃腸病、肝腎病等,患這些病的人日久體衰,加之長期服藥,耗傷正氣,不能急於求成。

治療的方法,只能像《中庸?三十二章》里說的那樣,「然而日彰」,而用藥物配成散劑及丸劑,小量服之,促進機體抗病能力的再生,通過漸積,慢慢起效,如春之回溫,陽氣布散,陰氣自然消退,不期然而然。萌芽自然出土,茁壯而長矣。此理甚明,無待贅言。

余曾治越南某患者,年邁體衰,患慢性結腸炎,久治不愈,對多種藥物均有反應,中藥禁服之品竟達一百餘種。

就診時每天進食不到一兩,形體消瘦,脈象緩弱,疾病的關鍵在於脾胃受損太甚,化源不能資生,乃先令停服中西藥物一周,繼用資生丸一帖,以剪刀將藥物剪成粗末,每日煎服三錢,煮取兩盅,早晚兩次內服,守方月余,飲食大進而痊。

藥物使用輕量,除在輕量劑型中配方以外,還有如下兩種方法。

動葯與靜葯相配伍而用於補益,動藥用量宜輕。

所謂靜葯,是指具有補益作用,但易產生壅滯的藥物,如党參、黃芪、白朮、山藥、熟地、山萸、鹿膠、炙甘草等。

所謂動葯,是指具有調理氣血作用,而易傷正損氣的藥物,如川芎、枳實、當歸、柴胡、陳皮、肉桂、香附、檉柳、大腹皮、砂仁、豆蔻等。

以陰陽歸類,動葯屬陽,靜葯屬陰,在組織方劑時兩類藥物相配伍,動葯可推動靜葯,使補益作用增強,而副作用減少,這是處方的一種規律。

例如在異功散中,參術苓草是靜葯,用量宜重,陳皮是動葯,用量宜輕,這樣健脾的效果就會增加。久病怕動,一動則不堪收拾,所以靜葯應多於動葯。

引經葯在處方中,用量宜輕。

所謂引經葯是引主葯直達病所的藥物。它的用量過大,反而會喧賓奪主,牽制主葯發揮作用。

如傅青主完帶湯,主葯是二術、山藥、党參、白芍,用量很重,而柴胡和黑芥穗是引諸葯入肝經和沖脈、帶脈的藥物,用量很輕,都只有幾分,算是善於配伍的典型方劑。

處方用藥的規律有其傳統性,不能以想像代替臨床實踐。使用輕劑量方葯治病所以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也是前人實踐的結晶。

我們應當學會這種用藥方法,從而既可避免藥物的浪費,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又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但是,提倡學習使用輕劑量藥物,不等於主張任何病都使用輕淡藥物。

見了病人就是一派枇杷葉、淡竹葉、燈心、六曲、麥芽、焦山楂、佛手花、代代花等輕描淡寫之品,有人說此類葯吃了不壞病,不會出亂子,其實一莛撞鐘則不響,以寸草起重木草必折,泛用這種方法不但不能治病,反能誤病,故必須區別對待,方才不致誤人。

——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岳美中醫學文集》,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菖蒲

⊙運營編號:GYZX00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不可忽視的身體信號——聲音嘶啞
愛吃柚子的糖尿病患者注意了,吃這些葯的時候別吃柚子!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