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收廢品撿到一寶貝,給小外甥當玩具,專家建議捐獻,結果如何
撿漏,這是文物收藏界的一個眾所周知的詞語。意思是指,在文物交易場所以很低的價格淘到一件頂級文物。如果說撿漏是意外,那麼本文所要介紹的一件文物,可能稱不上是撿漏,因為這件文物是意外從廢品收購站里撿到的,後捐給國家,成為當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86年,哈爾濱市郊區發現了一枚名為「夾渾山謀克」的銅印。該印呈正方形,邊長6.1厘米,通高6厘米。印面為寬邊,使用了朱文九疊篆書「和拙海欒謀克之印」,背鑄矩形直鈕,鈕頂鑄一「上」字以決正倒;鈕右、背鑿「大定十八年八月」;鈕左鑿「禮部造」。上側面鑿「和拙海欒謀克」,皆漢文楷書陰刻款;印左側面鑿女真文款一行。
史書記載,此印是金代謀克的印章,所謂的謀克是金朝軍政合一的基層單位及其主官的名稱。「和拙」即「合扎」,是金語中的親軍的意思,而「海欒」則是駐地,即如今的圖們江支流的海蘭河。由於金朝實物資料非常罕見,因此「和拙海欒謀克之印」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然而,「和拙海欒謀克之印」的發現更為意外。1986年,黑龍江省考古專家到黑龍江大學給83級學生講考古課,專家講的有趣,學生們聽到如痴如醉。課程快結束後,有一個提問互動環節,一個名叫王姝穎的女同學想到自己家就是金源文化的發祥地。
王姝穎先專家回憶起,早年他舅舅在廢品工作站撿到了一塊四四方方的「銅疙瘩」。雖然「銅疙瘩」上面刻著字,但周圍鄰居們都不認識,結果這個「銅疙瘩」被舅舅丟給王姝穎的弟弟當成一個小玩具,拴上了一根繩子,拽著滿村跑。
出於職業的敏感,這名考古專家老師立即讓王姝穎將家中的「銅疙瘩」拿來給他看一下。很快,王姝穎將弟弟的「玩具」帶到學校,考古專家看後,認為這是一枚金代印章,是一件文物。「既然這是一件文物,就把它捐給國家吧!」王姝穎不能做主,當舅舅獲知這件事時,老人立即表示反對。
在老人看來,印章是自己撿到的,而且在家中已經多年,捐掉不如賣掉。後來,在當地文物局的多方努力下,老人最終還是決定將「和拙海欒謀克之印」捐給國家。


※錢學森回國初衷是為了搞火箭導彈嗎?根本不是,而是從事這項工作
※古代酷刑無數,為何凌遲排在首位?看完凌遲執行全過程,就明白了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