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最搶手的一個人,美國和蘇聯都爭奪,僅僅33歲的德國人
大家都知道,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戰敗賠出去不少錢,但是美國沒有要賠款,而是帶走了德國的一些人,隨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憑藉著從德國撬回去的專家很快便崛起,成為了世界大國,但是其實當時除了這些之外,美國還有一個非常秘密的計劃,回形針行動。
這是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那些德國專家的行動,他們專門派出了一支情報部隊,前往德國搜尋科研專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在德國的一眾科學家當中,排名首位的博士,馮·布勞恩。儘管他剛剛33歲,但是卻是難得的人才。馮的家庭屬於德國的貴族,所以他從小沒有被生存困惑,想法也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更加天馬行空一些,從小就喜歡太空上的事情。
後來他考入柏林的工學院,年僅22歲就成為了物理學的博士,而且他在博士畢業時候的論文,被評為是學校的最高等級,很快甚至入選為國家級別的機密文件。而他的研究方向,很快引起了德國政府的注意,於是國家專門建立了一個導彈實驗基地,而馮就是這裡技術部門的主人,主要負責V-2導彈計劃。
大概六七年的時間,一個轟動世界的V-2導彈橫空出世,成為了德國最高級的科研成果,而希特勒當然對此非常滿意,還親自授予馮名譽教授的頭銜,而這種導彈兩年之後就被用到了倫敦頭上。德國戰敗的時候,這種導彈竟然已經發射了將近4000枚,儘管由於其他方面技術的限制,這些導彈的發射角度都有很大的偏差,沒能造成什麼很嚴重的損失,但是也造成了恐慌。
從那之後馮·布勞恩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導彈之父。對於這樣的技術,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大國都相當垂涎,短時間內想要獲得,只能靠搶。於是德國一戰敗,美國和蘇聯就開始搶奪,我們一開始說的那個回形針行動,就是美國派人進去德國基地,搶走了上百枚導彈以及所有的設備,最重要的當然是設計者,馮也被美國成功搶到手。
其實馮為了保全自己的科研團隊,已經想到了自己可能面臨的境況,所以他選擇了主動投降,對於這麼一個能人,美國也給予了他最高待遇,隨後他帶著自己的400多人團隊投向了美國。


※中統和軍統都是國民黨情報機構,兩者有什麼區別?看完你就明白
※敬事房這地方,皇帝不了解它的具體作用,妃子們卻明白還喜歡去
TAG:分鐘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