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安邦,民國一位武術大師打倒十幾個洋人,落得如此下場
民國時期除了有很多的文學大師,他們在思想上百花齊放,為新中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很多的武術大師也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來。
他們每個人都是從小習武,被師傅嚴格訓練出來的,稍微哪做的不好,換來的就是一頓皮肉之痛。在這種壓力之下他們自然得好好練武了,他們那時的武術是有很強實戰能力的。不像如今,武術已經慢慢更注重觀賞性了。
民國的高手有很多,著名的有孫祿堂,李書文,董海川,王薌齋等等。
這些民國的高手們只是隱藏於民間,當時國家戰亂。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流離失所。金庸老爺子在《射鵰英雄傳》中說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流傳的也是特別廣。按照我們的遐想,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正是這些大俠們表現的機會。但為何縱觀歷史,我們很少見到這些武術高手的出現呢?
在國家遭受劫難,人民危急之時,他們這些習武之人是不是應該挺身而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是我們對於習武之人的印象。但事實上他們都很少出手,雖然他們的身體素質要比普通人好一些,而且還懂一些的格鬥技巧。但是真和那些扛槍拉炮的入侵者打起來了,也是白白送人頭的份兒。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武術大師程延華留在了北京和洋人對抗,程延華是當時著名的八卦掌大師。在面對人高馬大的洋人之時,程延華擼起袖子就往上沖。八卦掌的套招一套一套的,打到了十幾個洋人。接著程延華感覺自己打不動了,得找個機會溜走。程延華不只八卦掌厲害,輕功也練得很好。在想撤退的時候直接就跳上了屋頂,洋人這下子不幹了,你打倒我十幾個兄弟。蹦上房頂就想溜?於是掏出洋槍對著程延華連開三槍,一代大師程延華就此殞命。
功夫再高,也硬不過洋槍和大炮。程延華的勇值得我們每個人尊重,但是在投身報國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那時候的李堯臣和韓慕俠也是一等一的武術高手。他們就選擇了另一種方式來報國。訓練大刀隊,在戰爭中雖然主要是以熱武器為主,但往往最後關頭雙方都會進行肉搏戰。大刀隊在抗戰時期可是威名赫赫,令敵人聞風喪膽。
這些武術大師們並沒有電視中萬人敵的本領,他們也只是比常人體能、靈敏度要高一些。我們要理智看待。


※原本是愛國將領,八個女孩兒為他犧牲後,轉身就投靠日軍
※戰爭年代的柔情故事:張靈甫和王玉齡的凄美愛情
TAG:歷史的身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