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傅作義為何拖延簽署北平和平協議,直到蔣介石下野?其另有深意

傅作義為何拖延簽署北平和平協議,直到蔣介石下野?其另有深意

文 | 周明

1949年1月4日,毛澤東發表了《評戰犯求和》的文章。1月5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以林彪、羅榮桓的名義發表了《告華北國民黨將領書》,號召華北國民黨將領向鄭洞國學習,舉行起義。

隨著中共方面傳遞的這些明確信息,傅作義也認識到如果繼續採取拖延戰略,寄希望於李宗仁、白崇禧的全國和平,就會錯過平津和平解決的時機,因此於1月6日派周北峰和張東蓀作為正式代表出城和解放軍談判——周北峰在抗戰時期曾代表傅作義訪問過延安,作為傅作義北路軍戰地政治工作委員會的負責人,與八路軍方面多有接觸。抗戰勝利後,在軍事調停時期,又作為傅作義的代表,在集寧、張家口與中共會談。可以說,傅作義與中共的接觸,大部分都是由周北峰出任代表,而周北峰本人也與中共關係很好,所以是最合適的談判代表。張東蓀是民盟秘書長、燕京大學教授,可以第三方的身份在和談中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

1949 年 2 月 3 日,解放軍進入北平城,由高帆(後任《解放軍畫報》社社長)拍攝


傅作義還是不放心

1月9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開始與周北峰、張東蓀正式談判。周北峰轉達了傅作義的四點要求:

1.平、津、塘、綏一起解決;

2.平津以後能否有其他報紙;

3.政府中要有進步人士;

4.軍隊不要用投降的方式,而是用調出城外整編的辦法來解決。

顯然,傅作義這次的要求已經大為現實,雙方的意見已漸趨一致,達成和談基本沒有多少問題。談判的主要內容,經過整理,形成書面文件即《談判紀要》,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先在紀要上籤了字,接著周北峰簽了字,張東蓀表示自己是民盟成員,不是傅作義的代表,只是作為第三方的中間人和見證人,所以不在紀要上簽字。談判中,還特別說明了1月14日午夜24時為傅作義答覆的最後時限,這一點也寫入了談判紀要。

10日,周北峰返回北平,看過談判紀要後,傅作義一言不發,只是不住嘆氣。周北峰特別提醒傅作義,要在1月14日午夜前答覆解放軍。傅作義還是一言不發,只是不斷在房間里踱步,稍事平靜後對周北峰說:「你可電告解放軍已回到北平,這個文件,過兩天再說。」

周北峰

隨後,傅作義立即找來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商議,鄧寶珊不僅是華北「剿總」副總司令,更是傅作義的結義兄弟,而且歷來與中共關係密切,所以與中共開始談判後傅作義就派飛機把鄧寶珊從包頭接來。傅作義對鄧寶珊說,幾十萬人離城改編,這麼大的事情,還有城市交接和人員安排的很多問題,周北峰弄的談判紀要,都太籠統,太不具體,太不明確,可解放軍卻要在兩三天里答覆。鄧寶珊知道這是傅作義對中共還不放心,但現在情況卻是不管放心不放心,必須要先給個答覆,不然就會引起誤解,對進一步談判不利。於是建議具體問題再討論,解放軍那裡必須儘快給個答覆。傅作義認為有理,就在13日讓周北峰通知解放軍,14日午夜答覆,時間太倉促,不日將派鄧寶珊和周北峰作為全權代表再行出城會談。解放軍回電,來電已悉,可請談判代表再來。

解放軍非常清楚,只有乾淨利落地拿下天津,才有可能通過以戰迫和來達到促使傅作義最後走上和平道路的目的。


平津戰役結束

14日,鄧寶珊和周北峰出城,15日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繼續談判。這次鄧寶珊、周北峰的態度已經大為改觀,經過約3小時的談判,雙方就北平守軍開出城外指定地點、進行改編的具體方案;華北「剿總」和部隊團級以上軍官的安排原則以及對北平市文教、衛生、行政等單位的接收辦法,達成了基本一致。就在15日下午,天津解放。

16日談判中鄧寶珊還表示:「天津打得如何了?我建議你們還是把部隊撤回來,免得遭到重大傷亡。」林彪冷冷回答:「天津已於昨天下午3時被我軍攻克,13萬守軍被全殲,陳長捷被俘。」鄧寶珊頓時大驚失色,林彪接著說:「現在整個形勢都對我們有利,死守北平是不可能的。但為了保障北平居民及城市不受損害,我們仍希望和平解決,但不可再拖時間。」隨後,林彪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限傅部1個軍於1月21日先開至北平城外15到30公里的地區,其他部隊再陸續開出;第二,在德勝門設立開出城外的傅方部隊的聯合指揮所;第三,這一行動實現後,我方可派軍政負責人入城。」鄧寶珊對此都表示同意。雙方還商定,將派東野參謀處長蘇靜隨鄧寶珊一同進城,具體擬定協議條款,而周北峰則留在五里橋,以便雙方聯繫。

鄧寶珊

當天下午的會談比較順利,達成了基本協議,初步形成了《北平和平解決十四條》,所以在當晚林彪招待鄧寶珊、周北峰的晚宴上,氣氛相當融洽,雙方還相互敬酒,就連平時不苟言笑的林彪都是一臉笑意。晚飯後,林彪從口袋裡取出一封信對鄧寶珊說:「請鄧先生將這封信交給傅先生。」林彪走後,鄧寶珊打開信一看,覺得這信措辭嚴厲,他估計傅作義是很難接受的,更擔心因此而節外生枝,影響北平和平解決,便對蘇靜提出先不交給傅作義。蘇靜見鄧寶珊神色嚴峻,知道事態嚴重,但不知道信的內容,又不便索閱,無法表態。但他認為鄧寶珊的想法是出於好意,於是連夜趕到宋庄的平津前線司令部向林彪報告。林彪聽後,沉思片刻說:「措辭是有些嚴厲,暫時不交也可以。」

17日在回城路上,鄧寶珊再次對蘇靜說:「那封信我考慮,為避免發生意外,還是以暫不交給傅先生為好。」蘇靜回答說:「交與不交,何時交,我看就由鄧先生自己定奪吧,只要有利於實現和平協議,暫時不交也可以。」

在鄧寶珊、蘇靜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即18日,傅作義就在王克俊、崔載之、閻又文的陪同下與蘇靜會面。傅作義對蘇靜來到北平表示感謝,然後對在場的人說,你們可以再商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具體方案,只要有利於北平的和平解決,怎麼都可以。當天,蘇靜和王克俊、崔載之、閻又文便在《北平和平解決十四條》的基礎上,草擬了《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協議書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蘇靜代表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前線司令部,王克俊、崔載之代表華北「剿總」總部在協議上簽字。

1月21日上午,傅作義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召集高級軍政人員會議,宣布了和平協議。隨後,和平協議書和《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下達部隊。這一天恰好也是蔣介石宣布下野的日子。

下午,解放軍代表東野政治部副主任陶鑄、徐冰(即將出任解放後的北平市副市長)、華北人民政府財政部部長戎子和等人在周北峰的陪同下,進入北平城。

1949 年 1 月 22 日,接受改編的國民黨軍正在開出北平(今北京)

1月22日,傅作義在《關於北平和平解決問題的協議書》上簽字,並發表廣播講話。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是傅作義有意將和平協議簽署拖到蔣介石下野之後,以此回報蔣介石將華北軍政大權都交給他的器重。

當天10時解放軍和國民黨軍華北「剿總」所轄部隊按照協議正式停火。當天發行的《平明日報》刊登出了協議書,北平和平解放正式公之於眾。北平和平解決的消息一傳出,北平百姓奔走相告,欣喜萬分,千年古都終於在最後時刻避免了一場刀兵之災。

同一天,第一支出城的部隊騎兵第4師按計劃首先出城,騎兵第4師在傅作義系統里可以說是和35軍一樣屬於「嫡系中的嫡系」,所以作為第一支出城接收改編的表率。

從23日起,守軍出城改編就暫時停止了,傅作義派人對各部隊加緊了動員工作。26日,才恢復出城改編。至30日上午12時,除了留守的104軍一部和35軍269師外,其餘各部隊都按計劃開到城外的指定地點。

1月31日12時30分,解放軍先頭部隊東野4縱10師率先由白石橋經西直門進入北平城,正式接管北平城防,北平和平解放——這天也成為歷史上平津戰役的結束之日。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托爾斯泰:沙俄政府的麻煩策源地,奇特的先知和革命者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