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大江大河》未被「主旋律」的標籤困住,他們彷彿知道潮水的方向

《大江大河》未被「主旋律」的標籤困住,他們彷彿知道潮水的方向

被列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劇片單的《大江大河》,直到2018年12月才姍姍來遲。一向被視為「業界良心」的正午陽光團隊,雖然近期已經上映的幾部作品都表現一般,但壓箱底的《大江大河》,也並未因此操之過急。長達47集的《大江大河》,開局穩健,收視率逐步攀升,在並未刻意製造網路熱點的情況下,憑藉劇情上「運萍難產而死」和「金州廠廠斗」兩個高潮,點燃了網路平台的討論。「我們先把電視觀眾拽住,再通過觀眾的口碑把年輕人拉進來」,製片人侯鴻亮「品質為王」的路線,再次締造出了一部兼具影響力與縱深度的好劇。

不是談情說愛,是為生存而戰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與「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接踵而至,「獻禮片」「主旋律」應接不暇。其中既有老戲骨蔣雯麗、倪大紅擔綱主演的《正陽門下小女人》,也有新生代金世佳、柴碧雲領銜的《我們的四十年》。這些劇作班底過硬、態度真誠,都不是拉流量、買收視、騙補貼的粗製濫造之作,但是往往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高開低走、結局崩壞。

究其根本,大多數能夠開篇吸引觀眾的「命題作文」,常常會選擇「大事小寫」,以小人物的命運來反映大時代的變遷。但在具體操作中,刻意的年代串聯、氛圍營造,卻又不由自主地滑向懷舊與慨嘆,主題與情感,好比劇作的筋骨與血肉,本應是血肉去豐滿筋骨,結果卻往往變成筋骨依附了血肉,架子不穩,後半段就容易塌台。

改編自網路作家阿耐小說《大江東去》的《大江大河》,則在原著中就與這種路數拉開了距離。憑藉《歡樂頌》系列的影視改編而為人熟知的阿耐,其作品風格一貫是筆法精當的群像描寫、冷靜旁觀的審視角度,以及經常為人詬病的精英氣質和慕強傾向。這部長達150萬字的原著中,代表國營經濟的宋運輝、代表集體經濟的雷東寶、代表個體經濟的楊巡,三條線索交織並行,全景式地展現了從1978年到1998年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變遷。因為長期浸淫政商領域,而對其中關竅諳熟於心,阿耐的筆下,行業、階層與社會才是她的主角,對其中的各位主人公,特別是男性主人公,並無太多瑪麗蘇或傑克蘇式的溺愛。《大江東去》如其說是「三個男人一台戲」,不如說是一位作者的觀苗日記:看看播撒在歷史中的三粒種子,究竟結出怎樣的果來。

而吸引觀眾的地方,也恰在於此。作為一部展現改革開放的文藝作品,它不是靠屬於「人們」的情感驅動的,而是靠屬於「人類」的生存本能驅動的。從小缺吃少穿的楊巡為了吃飽穿暖而北上南下、開拓自己的倒爺生意;小雷家村全村姑娘外嫁、小伙光棍,雷東寶為了讓自己和兄弟們都娶上媳婦,義無反顧地開闢集體經濟的致富之路;被視為「黑五類」的宋運輝,憑藉聰明才智獲得了大家的尊重,也就更加希望通過知識和技術獲得自我實現……推動人們簽下生死狀、頂開改革門的,不是充滿奇遇和浪漫的愛情故事,而是生存、繁衍、爭取尊重的人類本能。這種遠遠低於生存標準的環境中,生命破土而出、向陽而生的故事,這種無論時代動蕩、順境逆境,都頑強而堅韌地要活下來、干出頭的衝動,本身就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而在當今充滿困惑和猶疑、動不動就「非佛即喪」的年輕人群體中,格外具有回本溯源的感染力。

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和光同塵

在諸多用通俗故事表現改革開放的文藝作品中,《大江大河》難能可貴地在講述時代弄潮兒的同時,沒有沉溺於精英個體的自得與自戀。恰恰相反,這些破土而出的主人公,從心理到行動,都帶有著自然的「共富」意識。「共富」的觀念並非人為強加,而是從他們的境遇之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這其中既有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無論小雷家村辦企業還是金州廠搞改革,都需要團結和凝聚大多數人來共同參與、相互配合;也有幾位人物的主觀性格——雷東寶農民出身、講究父子兄弟的江湖氣息,宋運輝知識分子對工友關懷的敏感、對其境遇的共情。鏡頭聚焦的主人公們,沒有脫離虛化背景中的人民群眾,而是想方設法與父老鄉親、兄弟朋友共同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充裕的篇幅中,這一意識的思想軌跡被完整地呈現出來,從而完成了以個體的描摹,渲染出改革全景的目標。

不過「與眾同行」的過程,也正是展現改革複雜一面的過程。作為重頭戲的「金州廠廠斗」,宋運輝在水書記的指導下,向舊人舊制發起挑戰,如果以兩分法而論,他所受到的一切阻力,毫無疑問是舊生產關係與舊利益集團,對新生的技術、制度與人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社會的複雜就在於,任何舊人舊制,都曾經作為新生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推動歷史進程,它們與社會關係的深度交織,決定了它們不會是同一時間走向謝幕,也不可能被一刀切地分離出去。

金州化工廠的每一個零部件,背後都是生產經驗和事故教訓,不是可以被簡單整合掉的。而引進國外生產裝備,除了考慮技術本身的先進程度,還要考慮器材價格、生產成本、副產品利用、原車間適配……作為會被改革掉的劉總工,曾無私地為宋運輝提供了他幾十年來的工作筆記,密密麻麻的技術記錄,說明他並非一個因循守舊的頑固派,而是時刻希望探索新的技術方法,但是原有的派系鬥爭阻礙了他在技術上的改革,而年齡、經驗和視野的局限,又讓他的技術提升只能在「改良」上徘徊,而做不到徹底的「改革」。改革路上,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阻力」,才是關鍵。

不似原著中略帶官場厚黑的「因人成事、因人廢事」,電視劇《大江大河》中水書記對宋運輝的點撥,從封閉獨處的辦公室轉移到了陽光燦爛的籃球場,一場遵循體育精神的對抗之後,水書記給宋運輝「和光同塵」四字。改革,求勇不圖猛,求尖不圖銳,求眾不圖孤。這頗具文氣的四字,不再是道家中無為而治的原旨,而增添了一絲溫和寬厚,成為融合宋運輝「共富」願景與「改革」方法的新意。

不是一往無前,而是有逡巡徘徊

相比原著,劇版《大江大河》為了更加貼近大眾的審美趣味,主要人物身上的許多爭議之處,都被大大弱化甚至刪改。水書記與費廠長之間的爭權奪利,宋運輝對兩派力量的疏離、屈就和不認同,宋運輝為反擊虞山卿的小動作而使出的陰招,也都不再強調。而宋運輝與程開顏的感情線,從「沒有感情,只是成全」,變成了甜甜的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讓年輕觀眾高舉「開運CP」直呼「發糖」。為這個未來即將脫下工裝、穿上西服的精英,增添了一絲煙火氣和人情味。

不過這種從眾的改編,某種程度上也犧牲了厚度和反思,特別是小雷家村老書記貪腐案一節,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曾經是改革後盾的老書記動搖了,事發後無顏面對、畏罪自殺。這是改革過程中值得停下和反思的時刻,雷東寶看到的,不只是改革角度上不健全的監督管理制度,還有文化角度上,群氓式的村民。幾年的經濟富裕並沒能洗掉他們身上幾千年來的小農思想,沒有牽扯到自身利益時,他們會以君臣父子、禮義廉恥的封建道德要求他人,而一旦牽扯到自身利益,就立刻氣急敗壞、自私自利。遭遇波折而感受到的這份「冷意」,與雷東寶帶領村民改革的「熱腸」,將他的性格淬鍊得更加立體。可惜的是,或許由於篇幅的限制,或許由於題材的要求,許多這樣「宕開一筆」的故事,只能成為劇中的留白。

不過,《大江大河》已經展現出了足夠的宏闊與真誠,徐徐展開的畫卷中,改革與故事都在前進,人物和社會共同成長。雷東寶、宋運輝和楊巡,以他們蓬勃的生命力,帶領觀眾從荊棘開闢道路,這裡沒有預設的通途,他們能走到何方,改革就會發生到何方。

文| 薛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海王告訴我們的真理:一蠢遮百丑,一萌賽三俏
《歸途》:保衛記憶就是保衛人性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