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帝國之殤,西漢與北方游牧的那些事兒,西漢反敗為勝的鑰匙是什麼

帝國之殤,西漢與北方游牧的那些事兒,西漢反敗為勝的鑰匙是什麼

歡迎閱讀《帝國之殤,西漢與北方游牧的那些事兒,西漢反敗為勝鑰匙是什麼?》

點擊關注,閱讀全部文章。本文為娘娘說歷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向以中原正統自居的西漢,無論國內發展的如何強盛,始終在位於北方邊界上的游牧民族侵擾滋事之下,一天也睡的不踏實。這一點,帝國的創始人,高祖劉邦深有體會。帝國建立之初,頭疼於諸侯王武裝勢力對國家的安全威脅考慮,高祖只好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安內」這一基本國策之上。然而,乘著中原王朝內亂的間隙,得以迅速壯大實力的北方游牧政權,似乎並不想給高祖這樣喘息的機會。

劉邦

於是,在初步解決了內部問題之後,高祖匆忙之間迎接了匈奴政權發來的挑戰信。顯然,因為缺乏準備,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新生的帝國尚不足以支撐打一場讓匈奴膽寒的戰役。經歷了白登一役後,帝國再也沒有實力和勇氣與匈奴這一強悍的游牧民族相抗衡。游牧民族,尤其是以匈奴為首的游牧政權,其戰鬥力之強悍,由來已久,即便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對這個民族也是有心無力,繼而耗費巨資修築長城,對匈奴的戰略亦轉為防禦為主。

西漢

游牧民族的戰鬥力強悍,這是公認的。從一千年以後的元帝國橫掃亞歐就可以看出,面對這樣的戰鬥力,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除了防禦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對付他們。事實上,司馬遷在他的曠世之作《史記》中,就對北方的匈奴做了很合乎事實的評價,「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不像中原王朝一樣,戰時所需士兵皆為匆忙之間召集,平時缺乏訓練,即便常年以兵戎為事的士兵也是要受到各種制度條律的約束。

匈奴

而北方的匈奴則不然,他們的生活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整個社會只分男女,男人負責打仗,女人負責家務。不能打仗的男人在匈奴內是沒有任何地位可言的,即便是年輕時候立過戰功的老人,在分配食物時,也是要被優先讓給年輕的戰士。一個正常的男人,從小要做的事情只有兩件,一是提高個人戰鬥力,二是打仗搶東西。

游牧

這樣的社會習俗,就決定了在匈奴內部,凡是男人皆可充作士兵。這種全民皆兵的體制,就決定了一旦戰爭爆發,舉國而動,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即便今天將他們打散了,明天他們回家,轉眼之間又是一個完整的部隊傾國而出,真是應了那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西漢

再來比較中原政權,在國家建立之後,出於維護國家的安全,統治者們都會舉行大規模的裁軍裁將行動。大部分士兵卸甲歸田,務農耕種,雖然一遇戰時,也可以 做到放下手中的鋤頭,衝上戰場殺敵。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將散落在民間的士兵重新組織起來,不僅耗費大把財力,更重要的是耗費時間。游牧民族以其輕便的騎兵為主,撈了好處,撒腿就跑,待到帝國將兵勇組織起來大軍出發之時,匈奴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漢朝

匈奴實在是狡猾又難纏,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原政權對它們束手無策呢?也不盡然,與匈奴賴以為生的騎射戰法相比,中原的騎兵顯然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但深受儒家等文化浸染的漢軍卻有一個匈奴明顯沒有的成功鑰匙。這個鑰匙就是軍紀,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熟知的士氣。戰爭的本質,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的較量。匈奴「以利作戰」,漢軍「以義作戰」,這是二者根本的不同。在窮途末路之下,彈盡糧絕之時,往往受到軍規和文化約束的漢軍,更加具有戰鬥力。

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娘娘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紂王最愛的女人是誰?不是蘇妲己,這位美人差點取代她
2000多年歷史的黃曆準不準?遵循著怎樣的奧秘?聽專家怎麼說

TAG:娘娘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