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怎樣讀經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怎樣讀經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最近幾年傳統文化比較興旺,讀誦經典的人多了,這是好事,但由於每個人的動機和態度大不相同,所以每個人所受的利益也有天壤之別。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讀誦、學習經典,才能獲得真實利益呢?那就是用誠敬心,真誠恭敬之心,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什麼是誠敬心呢?想打個比喻還真的很難,因為除了在電視劇和歷史中還能看到,想在現在人當中找誠敬心,確實不容易。不要說對山河大地、天地萬物,對古聖先賢、老師朋友,就算對父母和祖先,也很難有誠敬心呀!為什麼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有些東西還不如古人做的質量好呢?不是技術不行,就是因為誠敬心不足,古人可以十年磨一劍,現在人讓他磨三天,估計都會煩。

姑且用孔子在《論語.為政》的幾句話作為引子吧,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孔子關於孝的回答,什麼是孝呢?父母在世的時候,要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還要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什麼是禮?禮就是發乎於心,形乎於外,就是誠敬心的表現。禮儀不是形式,誠敬心也不是一句空話,你說有誠敬心,就是不注重禮儀,那其實還不是誠敬心,比如參加喪禮或者祭祀典禮,你嬉皮笑臉,說說笑笑,說你有誠敬心,你自己能相信嗎?心是不是誠敬,是可以從言語行為上看出來的,是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的。這不是什麼神通異能,這是本能。比如打電話,雖然看不到人,我們也會感覺到對方的喜怒哀樂,甚至有些感覺靈敏的人,對方身上有煙味,他都能感覺得到。

那傳統文化呢,都是我們的祖先、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中華文明的源泉。父母沒有不愛惜自己兒女的,我們的祖先也會把最精華的東西流傳給子孫後代。所以讀誦這些經典,就應該跟對我們的祖先一樣,保持真誠恭敬。這樣才能和經典感通,和古聖先賢感通,用現在的話講叫共振、共鳴,才能真正讀懂經典,領悟經典中的道理,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而我們現在的人呢,嚴重缺少真誠恭敬之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大家都有文化有知識,講起來頭頭是道,無所不通,其實都很膚淺、浮躁,只是表面文章,真正有德能的並不多見。現在自媒體流行,寫傳統文化文章的人不少,通過這些文章和評論也可以發現,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國學知識,喜歡不切實際的談玄說妙和高談闊論,並不是基於對傳統文化的相信與尊重,和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願心。他們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心態,用懷疑批判的眼光,去審視、挑剔國學,甚至消遣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娛樂化,當作笑談。

這就好比一個得了侏儒症的小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而感覺自己很高大,對巨人指手畫腳,批評嘲笑,這是自不量力,愚昧無知,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現。無論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這些經典都經歷了幾千年、無數先人的驗證,到你這裡,卻懷疑這懷疑那,找出一堆毛病,難道你比古聖先賢還有智慧?難道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就那麼容易被你否定?經典可以千古流傳,你的文章能傳幾年

古人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修道做學問的基礎。現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重,對誰都不相信,對古聖先賢不信,對經典更不信,不信就不能處一個頻道上,那就永遠讀不懂經典,永遠不可能和古聖先賢感通,就算讀書破萬卷也沒什麼用處,得不到真實利益,只能得些皮毛。為什麼經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不想度,是因為佛度不了,為什麼度不了?他自己不信,他懷疑,佛也沒辦法幫他。

所以,如果真想學傳統文化,讀經典,那就一定要用十分的誠敬心去讀,相信經典,相信老祖宗,相信經典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精華最寶貴的東西。古人經常說「心誠則靈」,只有這樣,才能和古聖先賢感應道交,才能契入經典的境界,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無量壽經》的十二種譯本分別是哪些?
什麼是「福田」?什麼是「四福田」?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