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從小有安全感,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

從小有安全感,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

作者|糖糖

安全感這東西,我們常聽說,要描述出來又抽象模糊,但它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和讀者聊天,經常會收到關於安全感的提問:

@anne

孩子五歲了,特膽小,做什麼都要人陪,在家上廁所都讓人陪,睡覺必須挨著她還得給一隻手摟著,老師說她在學校不上廁所,不喝水,放學回家就急著上廁所,怎麼辦?

@元寶

早上上班出門,孩子都會哭。現在我們都是偷偷出門,不讓他看見。我第一次當爹,這方面確實經驗不足。

@娜

我家孩子七歲了,很多癥狀都覺得他缺乏安全感,性格扭捏不大方。請問缺乏安全感能看醫生看好嗎?婦幼有專門看缺乏安全感的科室嗎?

@嘉怡

我是一個沒有太多安全感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人。但是對待孩子,不知道要注意些什麼?

@菲菇涼

過了三歲還有得補救嗎?

孩子需要抱著玩偶和被子才能睡覺,或者要摸著媽媽的身體睡覺;難與家人分離、不適應環境;害羞、膽小、被動......這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01

心理學家哈洛等人就曾設計過一個實驗,專門研究了幼小的猴子對母親的依戀

他們製作了兩種假的猴媽媽:一種假媽媽是用鐵絲編成的。另一種是一個幕後的模型套上鬆軟的海綿狀橡皮和長毛絨布。

然後把兩個「猴媽媽」和剛剛出生的小猴子放進一個籠子里。

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如果鐵絲媽媽身上沒有奶瓶,而布媽媽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媽媽難捨難分。如果把奶瓶放在鐵絲媽媽身上,小猴也不願意在鐵絲媽媽身邊多待,只是感覺餓了時才跑去吃奶,其餘時間則依偎在布媽媽懷裡。

在小猴離開布媽媽出去玩耍時,心理學家突然給它一個模樣古怪的龐然大物,小猴會驚恐萬狀地撒腿奔向布媽媽,緊緊依偎著它,逐漸定下心來。可是,如果把布媽媽換成鐵絲媽媽,小猴就不會跑去尋求安慰。

如果按照「有奶便是娘」的道理,小猴子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又是十分正常的,因為絨布媽媽是有溫度的,是溫暖的,柔軟的

02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依戀行為

依戀行為,是孩子早期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俗地講,就是孩子喜歡上一個大人,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感到安全。尤其是在陌生環境中遇到陌生人時,如果有親近的人在身邊,他會覺得更有安全感。

「安全感「準確的講就是對安全性的一種心理依賴,當和父母,老師之間的依戀感建立後,孩子才會更安心,才能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

3歲之前的孩子,依戀對象主要是父母。

3歲之後,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他與父母的接觸慢慢減少,而與老師、同伴的接觸漸漸增多,孩子就把依戀的對象從父母身上轉移到老師或同伴身上,他的依戀也不再是單純地尋求安全感,而轉變為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同與讚賞。可以觀察到,孩子越大,其渴望別人認同的表現就越明顯。

因此,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老師,我們必須重視孩子的依戀情節,有意識地成為孩子好的依戀對象,這樣才能讓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所以之前那個提問:「孩子過了三歲還有得補救嗎?」的媽媽,明確地回復您: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而童年時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年齡的跨度絕不是止步於此的

03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

每個人都具有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傾向,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從心裡學的角度來將,內向與外向都不是絕對的,也沒有好壞之分。

每個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都有這不同的性格,作為教育者應該尊重孩子的性格,尊重不同孩子的個體差異,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積極健康快樂的成長。

對於性格相對內向的孩子,往往才會有不能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這樣的問題,我建議家長這樣做:

多提供孩子與同伴接觸的機會

糖糖的性格就已經很內向了,我就試著去邀請其他孩子到家裡玩,一開始也是請內向一點的孩子。因為如果請外向的孩子,那麼糖糖就會很被動,選擇內向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玩,產生一點共同的語言,這就好比是給孩子的社交做一做熱身運動,然後再慢慢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父母會覺得需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於是為孩子安排很多聚會,邀請好幾個孩子來家裡玩。

但其實,內向的孩子常常只有一兩個朋友,他們對有一兩個朋友感到很滿足,也能夠相處得不錯,這是他們通過實踐以後選擇的最優方式,需要家長的尊重,沒有太多朋友並不是不合群的表現

作家蘇珊?凱恩蘇珊?凱恩說:

「不要錯把孩子對待新環境的謹慎當成同他人交往的無能。他的畏縮是因為面對新事物或刺激過度,而不是懼怕同他人接觸。」

家長要交給孩子一些正確與人交往的經驗,如分享,輪流,尊重他人等等,但是同時也要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

平時,我們可以通過繪本故事、陪伴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角色扮演的遊戲這樣的一些方式來和孩子分享、模擬人際交往。

因為我工作的原因,糖糖之前有轉學過一次,這對於孩子剛剛建立好的安全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一開始也是不願意去學校、在學校憋著不上廁所,跟同學相處難以適應(回來的時候會問我:「媽媽,xx同學是好孩子嗎?」一聽這話,估計這就是他們班上比較調皮的孩子了,可能他還挺膽小不願意跟他相處的。)

針對孩子這樣的情況,我是這樣做的:

每次分開,不會偷偷摸摸,而是平靜、明確地告訴孩子,我什麼時候會來學校接他,讓他有期待,也讓他知道分開是暫時的;

會當著孩子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讓孩子知道媽媽和老師之間的聯繫,媽媽雖然在工作,但是一直都在關注他的;

每天回來,會和孩子分享老師發到微信群里的照片或者視頻,讓他看到自己和其它同學之間的互動,我們一起來分析做得好的地方和可以提高的地方;

對於他暫時還不願意去相處的孩子,會跟老師溝通,暫時地在做遊戲的這個環節和他分開來,給孩子一點時間去觀察去適應。

最後補充一點,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時,我們要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孩子一點一點積累自信和經驗

04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想讓孩子具備安全感,保持持續穩定的關愛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孩子心靈成長關鍵的童年時期,父母的愛和付出就應該是無條件的。

孩子在微笑時,父母要給與他愛;在啼哭時也要給與他愛;在聽話時要愛,在孩子不聽話時更要給與他愛......

孩子只有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感受到關懷、重視和尊重,他才能從心底滋生出穩定的安全感。

這並非意味著不去管教孩子。

愛與管教並不衝突,你只需要記住一點,就是:接納孩子的本相,無論他天性是外向還是內向,只有先接納,才能給與愛,而之後的管教才能變得順理成章。

我常看見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忽冷忽熱:自己心情好時就非常和藹有耐心,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冷漠、沒耐心

這樣容易造成孩子對你產生不信任的感覺,還有可能導致他長大後也會迴避深度信任的關係,會對他的人際交往尤其是親密關係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持久的影響。

這樣的孩子在每一次體驗情感時,都會面臨一個風險,這個風險就是他隨時可能失去父母的愛,迎接他的是父母的指責或冷臉。久而久之,只會給他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讓他的心經常處於慌張之中。

所以說,孩子的安全感,還跟家長情緒穩定有關。家長情緒穩定,才更有能力在孩子的心裡建立一個安全感的小窩,使他心靈充滿安定感。

有句話說,「你的孩子可能安全感不足」,是對媽媽最大的否定。你覺得孩子從你身上獲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天冷了,突然想念爸媽管我的日子,鼻子有點發酸!
管教太嚴,孩子就拿刀相對:我掏心掏肺,終於把我變成你最恨的人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