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通緝令把人畫的那麼抽象,為什麼還能抓到犯人?

古代通緝令把人畫的那麼抽象,為什麼還能抓到犯人?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都不能與之違背,否則必然逃不了法律的制裁,不過總有一些膽大妄為的人無視法令,干出些非人的勾當後逃之夭夭,而對於那些在逃人員的追捕,「通緝令」的發布無疑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抓捕手段。

而『嫌犯畫像』作為通緝令中最重要的部分,按理說應該畫的與真人一般無二才方便群眾舉報,可是縱觀各種各樣的古裝電視劇,我們會發現那通緝令上的畫像實在抽象,很多人表示就那水平估計連逃犯的親娘也認不出吧。可結果卻是,古代那些通緝犯最終大多數還是落入法網,如果說官府就是靠著那張慘不忍睹的畫像就能將犯人緝拿歸案的話,這聽來實在是匪夷所思,還是說這通緝令中另有什麼貓膩不成?

事實上,古代社會官府通緝逃犯的公文名曰「海捕文書」,上面寫有逃犯的姓名、年齡、籍貫以及畫像,而官兵們正是通過這份文書在全國範圍內對逃犯實施追捕。不過在古代不是主要靠畫像來抓捕逃犯的,主要還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保甲連坐制度:商鞅變法期間為了有效的控制百姓,曾大力推行過「保甲連坐制度」,也就是一人犯法如果其家屬親友鄰里知情不報,就要受到連帶懲罰。因此在這樣的殘忍律法下,古人們只要發現鄉里突然出現了不明來歷的生人,都會直接舉報送官。

路引,古代社會的身份證明文件,同現在的身份證如出一轍,其最早來源於秦國商鞅發明的「照身貼」,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出門在外不管你拿多少錢都沒有住店、出關的權利。而當年商鞅逃亡在外時,就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證寸步難行,最終只得返回封地無奈等死。等到後來歷朝歷代還多實行宵禁制度,對於大晚上沒事在外閑逛還不拿身份證的人,通通都會先帶回去細細盤問。

當然,也許有人就會說了只要罪犯逃至荒山野嶺不就行了,這個方法確實短時間內奏效,除非你能保證有生之年不再見任何人,否則在那高額的懸賞下,總有些貪財的人會想盡辦法的去找到你,在老百姓眼中那些個罪犯儼然就是一個會行走的寶箱,如果有幸能成功舉報一個,那成就可是比中了百萬彩票都激動人心啊。

也正是因為有了以上幾種方法,哪怕你畫像再怎麼抽象,也根本不可能逃出廣大人民群眾的火眼金睛,在者說了「善惡終有報,蒼天饒過誰」?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21.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老照片 的精彩文章:

趙匡胤與弟弟射箭,弟弟為何故意將嫂子射死,皇上還誇讚他

TAG:天下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