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大將,為什麼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當一個人功高震主時,意味著危險將不期而遇。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武將如果鋒芒太露,往往容易引起君主的猜忌和同僚的嫉妒,也就自然而然地處於矛盾風暴的中心,稍不注意就會被「暗箭所傷」,甚至性命不保。比如西漢初期,功高震主的韓信就沒有落下一個好結局。再比如南宋大將岳飛,也是因為功高震主等原因,所以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就戰國時期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分別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結局卻截然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一
首先,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於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完全達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了。在結局上,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也即是一個被殺的結局。與此相對應的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二
在戰功上,王翦完全可以和白起一較高下。而在結局上,在擊敗了楚國這一強國後,王翦選擇了急流勇退。通過告老還鄉,王翦獲得了一個善終的結局。與此相對應的是,在長平之戰達到人生的巔峰後,白起並沒有選擇急流勇退。更為關鍵的是,白起還選擇間接違抗秦昭襄王的命令。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在長平之戰擊敗趙括後,秦昭襄王想要以白起為將來進攻趙國都城邯鄲。但是,白起委婉地拒絕了。在這之後,秦昭襄王派遣王齕進攻邯鄲,不過遭到了失敗。
三
得知這一消息後,白起表達了「秦昭襄王不聽自己的計謀,所以才有邯鄲之敗」的觀點。這讓秦昭襄王非常憤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雖然最後白起帶病動身了,但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時,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所以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對此,在筆者看來,白起的被殺,和秦昭襄王存在一定的關係。但是,就白起自己來說,不應該在邯鄲之戰口出怨言,批評秦昭襄王,也即史料中「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的描述。也即白起的殺身之禍,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己。
四
最後,和白起相對應的是,秦始皇在消滅楚國時,李信表示帶二十萬大軍就行了,王翦表示要六十萬大軍才能消滅楚國。在李信進攻楚國失敗後,王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在秦始皇將六十萬交給自己時,向這位君主請求封賞自己,比如多給一些宅園田地等,以此讓秦始皇放心將秦國的兵權交給自己。等到擊敗了楚國大軍,秦始皇一統天下進入到掃尾階段時,王翦又主動隱退。相對於白起,王翦不僅懂得進退,而且沒有仗著自己的功勞就驕傲起來,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對於白起和王翦結局的不同,也和兩位君主的不同存在一定的關係。在古代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秦始皇嬴政對功臣都比較善待。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秦國有白起,趙國有廉頗,那麼魏國有哪些名將呢?
※戰國末期,這兩個人成功拖延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
TAG:情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