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空氣顆粒物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灰霾毒性非常複雜

空氣顆粒物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灰霾毒性非常複雜

■本報見習記者 卜葉

從空氣顆粒物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質那刻起,每一次灰霾天都牽動著億萬大眾的心。伴隨著「呼吸之疾」愈演愈烈、保衛藍天的呼聲越來越高,灰霾問題也成為近年來媒體高頻聚焦的話題。那麼,作為科技媒體的《中國科學報》,又是如何持續深入地報道這一公共話題的呢?

聚焦源頭成因

2013年冬,中國中東部爆發嚴重灰霾事件,幾乎涉及中東部所有地區。與以往灰霾集中於京津冀地區不同,此次重霾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位於江蘇中南部。這引起《中國科學報》的關注,並對於灰霾形成的原因進行報道,推出了《灰霾「南下」誰是禍首?》等文章。

空氣顆粒物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灰霾毒性非常複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實2013年之前,灰霾在全國偶有發生,《中國科學報》就關注到灰霾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陸續做了《PM2.5迷霧》《專家呼籲PM2.5健康危害亟待開展基礎研究》等報道,呼籲業內人士和大眾重視灰霾問題。

此後幾年,國家發力治理大氣環境,全國各地的天氣出現明顯改善,在此契機下,《中國科學報》又陸續推出了《聚焦北京空氣:從「曬藍天」到「護藍天」》等報道,提倡大眾低碳生活,守護藍天。

針對那段時間媒體對於灰霾問題的關注視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姜哲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分析,灰霾來源統計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根據地區能源消耗推算,二是基於大氣成分反推,無論哪種方法均存在誤差。找到更準確的研究方法,一直是科學界努力的重要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在引導受眾科學認識灰霾問題、疏解恐慌情緒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聚焦監測手段

中國灰霾的持續加劇不僅在國內成為輿情的重要內容,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關注。2014年,一些鄰國媒體報道了中國灰霾流向其他國家的新聞,為此本報特邀專家解讀了「中國灰霾是否真能漂洋過海」的問題。

此時,如何全面監測灰霾、了解其「遷徙」路徑,成為新的輿情方向。特別是2016年6月我國首顆「嗅碳」衛星的發射成功,對這波輿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後,科學界對灰霾的定量研究逐漸增多,本報在此期間著重介紹了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的PM2.5濃度遙感瞬時估演算法、環境監測的「互聯網+」路徑、無人機測大氣等新方法、新技術。

針對媒體展開的討論,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大氣光學中心副主任劉東指出,未來,多平台、多波段、主被動的觀察是研究趨勢。「希望媒體多關注灰霾相關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及灰霾對人類以外生態環境和生物的影響。」他說。

空氣顆粒物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灰霾毒性非常複雜

聚焦科學治理

早在2013年初,本報就對灰霾治理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報道,其中,《中國科協邀請專家談如何應對十面「霾」伏》《兩院院士為控制PM2.5提供國家策略》等報道,以更高視角和嚴謹的科學內容,為我國科學治理灰霾及時提出了意見建議。

一直以來,本報致力於倡導科技治霾、科學治霾,《科技治霾,何須「等風來」》《大家談治霾:讓綠色技術加快應用》等報道,除了對科學治理方式進行探討,還將視角延伸到行業政策、標準制定、企業清潔生產實踐等領域,不斷拓寬自己的媒體視野。

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研究員馬永亮告訴《中國科學報》,當前灰霾出現的天數、平均濃度和峰值濃度均有所下降,但短時間內消除灰霾的可能性仍比較小,因此需要繼續以排放清單推進科學減排。在此階段,媒體應當理性看待灰霾危害,引導科學治霾。

空氣顆粒物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灰霾毒性非常複雜

專家點評

媒體報道灰霾的視角應更廣泛

■江桂斌(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目前面臨著比發達國家更複雜的環境問題,而大氣污染是我國當前最為突出和備受關注的問題。大氣污染導致的健康問題是多因素、多層次交互作用的結果。從大氣細顆粒污染關鍵毒性組分的識別鑒定到污染的人體暴露評價,從污染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相關生物效應的體外測試方法直至污染誘發機體損傷所致健康結局的解析與預測,大氣細顆粒污染的毒理與健康影響研究的各個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研究方面,已有證據表明長期暴露於大氣污染物中會增加腫瘤的風險,但大氣中的毒性組分非常複雜。除了常見的大氣污染物如顆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屬和多環芳烴等,其他一些大氣污染物如石英晶體、長壽命自由基(EPFRs)等正不斷被發現和關注,然而目前針對這類新型大氣污染物的精準定性和定量分析仍有待攻關。整體看,如何精準甄別大氣中各種已知和未知毒性組分並量化其暴露水平是當前闡明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效應的關鍵,大氣污染的毒理學機制及環境流行病學研究也亟待開展。

媒體報道方面,由於針對灰霾健康效應的多項研究正在進行,尚未形成定論,所以希望新聞報道能夠全面介紹研究進展,引導大眾科學和社會輿論的正確認識。另外,對比國內外灰霾相關報道發現,國外的報道視角較為廣泛,除了關注大氣污染本身以及人類健康的危害,還關注灰霾與工業、灰霾與農業、灰霾與婦女兒童、灰霾與其他生物的關係,豐富生動且包含關愛地球的責任,是值得我國新聞從業者學習借鑒的。

(本報見習記者卜葉採訪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重大事件科普」:當科學被全民聚焦
北半球的落葉期變早?說明生態固碳能力被高估了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