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最新!九大美院作品大比拼

最新!九大美院作品大比拼

1

中央美術學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後)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自與我·生息》想要表達、觸碰關於自我的存在、起源,以及生命本身這如同禮物般被贈予的神秘感。

生命就像一個旅程,鼻息之

間可以聞見花淡淡的幽香,手指律動可以感受清澈微涼的溪邊流水,側耳可以傾聽那呼嘯划過的林中風聲,指入舌尖可以嘗一口森林的紅莓野果

和蜂蜜。「訴說,思考,生命,探索,獨立」是我想要用畫面儘力呈現的思想內核,用行動訴說自我,思考本真,感知生命,用畢生去探索未知……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孟春之初,北方的人們還沒脫去冬裝,而版納卻已有夏日之感。版納植物園奇花異草競相開放,生機一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跳舞草,

在一定氣溫條件下,它聽到音樂聲會隨之搖擺舞動,吸引眾多遊人前來圍觀。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中國民間常將豹子和具有吉祥如意之稱的喜鵲相結合,以諧音「報喜」來象徵美好的寓意。本幅作品以金錢豹和喜鵲為主要題材,

配以柞樹、葦草、山石等,在生宣紙上以工筆為主要表現方法,展現作者對花鳥畫嚴謹造型的追求,對大自然美好寓意的嚮往和繁榮美好的對新


時代的歌頌與讚美。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薩爾圖,黎明湖。賣臭豆腐的大叔。五塊一碗,七塊加臭,來一碗,大雪紛飛。花家地,五號樓。自作五言詩一首。取法樓蘭,彩印打磨,

整一張,少年不再。

參漢龜鈕形制,取法漢官印、私印形象鑄鑿金銀白文印四方。取法唐印、流派印,燒刻宜興紫砂朱文印兩方。創作文本選用古印度早期佛教派別

大眾部大天比丘教義五事。

《大天五事》系列——簡牘,創作文本選用古印度早期佛教派別大眾部大天比丘教義五事。參考資料主要依據張徳芳編著《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

書法形象取法敦煌簡牘書法六種。作品材料以馬圈灣簡牘為母本,近似原形、原大、原色製作。與敦煌文獻書法的創作研習互補,力求拓寬對敦

煌書法形象、字元體系的認知場域。

《黎明湖少年》創作文本選用古印度早期佛教派別大眾部大天比丘教義五事。參考資料主要依據饒宗頤編集《敦煌書法叢刊》。書法形象取法敦

煌文獻十九種,涵蓋寫經、道經、碎金、牒狀、經史,字體包括篆、隸楷、章草、行、楷。是對敦煌文獻類書法的一次初步認知與宏觀感知。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藝術家們在面臨黑橋藝術區拆遷的無力時,便收拾行囊,朝價格低廉、政策寬鬆的地方搬遷。在城市化的推土機吞併一個又一個藝術

區的同時,他們在無人知曉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藝術區。接下來的藝術村會以何種形態呈現,是否永遠都在「在路上」?然而決定藝術

區命運的並不會是藝術本身。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將樹木人格化,通過樹木展現出人在都市之中受到的壓抑及困境和迷茫。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或許我們可以冒一冒險,對藝術,或者說對我們稱之為經典的對象進行審視與思考,通過學習發現新的邏輯、圖形技術和物體,使它

重新和「我」在一起,「杜撰」新的原委、精神與意義。

藉助於電腦的動漫扭曲與抽象語言所帶來的動感形式,將看似無意義的視覺衍生,將原有的經典元素分裂,使傳統客觀的鏡像化為主觀成像,添


雜自己無意識的邏輯。

利用娛樂的視角、當下的視角去重建。希望消解厚重的歷史感和嚴肅的現實感。反映自己對世界真實的態度和看法。將生活中碎片化和抽離的感

受轉化到自己的畫面當中,是對生活中生產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提煉。以愛的藝術和觀看世界的視角克服孤獨與自我消失的矛盾。

不再在娛樂至死中逃避, 而是通過自己的畫面來面對娛樂至死對於個性化的消解,從而在信息量巨大的現代社會中,逐漸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獲得真正積極自由的自我。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新生細胞、組織由於生長不成熟、不均衡,往往會呈現出某種特殊的顏色和質地,看似美好的視覺體驗,卻讓人感覺到的是刺痛、

扭曲、變形。每一單個作品分別代表著一種治療案例,但是不同於普通的與精神和審美等相關的藝術治療,我運用反治療和治療兩種方式去干預


不完整的組織和身體。反治療是在與其本質不相一致的情況下,針對一些特殊情況的治療手段。當藥物治療無效,且癥狀在不被引起重視的時候,

可能就需要轉向被邊緣化的或是偽科學的方法。抽象藝術治療法與其他手段一樣,不能解決生命和死亡,但能讓人在活著的時候更嚮往生命,更

能有尊嚴地面對死。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自我意識啟蒙比較晚,在生活中被許許多多的問題困擾。這些畫就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對自己的反思和否定,

不斷地批判,直面自己各個角度。繪畫是這個過程的鎮痛劑,我每天都畫,在繪畫的世界中。得到撫慰。沒看多少書,也沒有深入思考,我的畫

更多還是感受的表達。我總是很急迫地想進步,這種功利心一出來,畫面上也就體現出來了,進展反而慢了,有很多慣性和重複。作品和作者是

一個整體,人要是不真實,畫也藏不住。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外部環境強烈地影響著人格的形成,面具之下是曾經的生命。我們應該享有對自身的知情權。繪畫常常被作為交流情感的輔助工具,

所以希望通過高度自主的繪畫方式,在沒有預設的、模仿、象徵、言語的遊戲中,建立起特定領域的新秩序,以此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對本我

窺其一二。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世界對於我,仍是陌生而未知的。天生性格使然,我不願完全接受自己所處的世界,超現實與神秘主義對於我有著超凡的吸引力。聖

徒在當今已然絕跡,更多的人願意當一個活在樂園之中的智者,所見即所聞。而我一直在探尋內心某種不可名狀的「幽微之境」,它來源於對不

可見事物的觀看,來源於永恆的主題:音樂、靈性、苦難、死亡、孤獨、懷疑和自我認知。

製作銅版畫的過程就像一場聖徒的狂歡,受難,掙扎,千錘百鍊,洗禮,新生。我採用的製作方式需要無與倫比的耐性,意志的消磨、時間的堆

砌是達成目的的必經之路,褪去浮躁,在靜默如謎的深夜思考,才能一點一點地靠近內心的幽微之境,一些現實不可見之物方能清晰地浮現於頭腦。

然而這種狀態不可名狀,無法描述,轉瞬即逝—「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唯有保持沉默」。若創作是一次殉道,踽踽獨行的聖徒將如何表達自己的虔誠?

以眼淚,以沉默。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喜歡木頭的溫和以及減法造型的直接性,對和每塊小料的直接對話以及「投機取巧」地獲取形體的完整和飽滿感到非常過癮,沉迷

於這種對「物」的挖掘和收集還挺有樂兒的。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爺爺的去世曾帶給我極大的悲痛,他臨走之時我也不在他身旁。對他生前最後的印象便是他躺在床上,既痛苦又安詳。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系列作品原材料都是拆遷現場中的廢棄物,但是它們似乎跟之前不一樣了,那種骯髒的、破舊的、危險的,被人忽視甚至招人嫌棄

的材料現在卻讓人禁不住去細細地品味和觸摸。

這些破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它們都存留著人們生活的痕迹,我親自將它們打磨拋光,從去年7 月份開始就一點點地拋光,時間很長。我選擇

用這種枯燥機械的工作方式一點點地改變這些「低端」材料的視覺與觸覺,直到它發生變異。

作品的名稱來自我們平時用的打磨砂紙後面的數字標號,標號越高,打磨出的物體越是細膩,因此我引用這個概念將之命名為《3000 目》,而

事實也確實如此,「3000 目」既是一種效果也是一種態度。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靈感來源於敦煌壁畫,是基於對壁畫的一種「誤讀」,這些壁畫在我眼裡從來都不是靜止的,相反,在我看來它們。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海底,深藍之境,那是不同於陸地的生態系統,是窒息與壓抑,也是幽秘與神奇。人類向上探索太空,向下探索深海。但是同在一個

星球,人類對於深海世界的了解甚至還不如對火星來得多。未知總令人好奇、令人想像、令人嚮往。那一片深藍中,究竟是什麼樣的世界?一頭

抹香鯨的骸骨沉于海底,生於斯長於斯又還於斯,能給許多深海生物帶來長達百餘年的養料。一個生命的消解,是無數生命的狂歡。也許深海此時,

就在狂歡。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遠古時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人、動物和植物平等,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信仰和尊重。可是現在這些珍貴的文化正

在消逝,大草原和森林也與傳統文化一併消亡。那些和自然萬物溝通的人都死了,只有文化能讓我們接近生而為人的本質。從野蠻人進化為智人,

那些神性的美在哪裡?

我一直對中國各個民族和各個地區的原始迷信和文化傳統感興趣。現代人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所以很多文化、藝術都在衰落,各種有意思的玩

意兒都沒了。我覺得現代文明在改變自然能力的同時,也限制了人類在精神領域中的探索。所以,傳統文化的丟失讓我感覺很惋惜,不光是我看

見的,全球各地的文化都在消逝……

「阿爾泰」,從一條山脈、一些民族、一種語言慢慢成為一種文化。那些文化是永遠埋在土裡還是挖出來呢?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是一個由從兒時至今的日常生活瑣碎小事拼湊而成的短片動畫。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方式也日新月異,但在進程中慢慢出現

了一些小差錯,人在網路、外賣、廢棄單車等包裹形成的獨自封閉的空間中,無處可逃。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混雞:渴望愛情,嚮往自由,然而被現實折磨得淪為苟且之徒。


奴狗:奴性在身,不欲反抗。有夢想,只能意淫;想表達,不被理解,最終逼上梁山,仍無人理會。


迷狐:描眉畫眼,敷粉施朱,一心上位,尊嚴難求,外表光鮮亮麗,然則內心孤寂難熬。


澀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不在,全事自作,睡不著,短嘆長吁。

四個角色主要象徵著現實、膽怯、糾纏、苦澀,但又不是僅僅只象徵著某一點。它們看似獨立,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連接在一起有點

像經歷一個事件過程中的思想波動,有點像追女孩,有點像藝術的美感,甚至有點詩意。片中每一個角色都在面對自己的命運,由此產生出妥協、

憤怒、幻想、憂傷等甚至說不清的處理方式,但一切又沒有命中注定,之後會有無數種可能的結局。

四部影片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形成了一個整體,在講述同一個故事,那就是生活。我相信觀眾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多多少少也會有些共鳴。回過頭我也同樣在做一個純粹的欣賞者和體會者,而不是參與者,思考著片中是我將要做的決定。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城市景觀日復一日的變遷,人們隨著環境而改變,或多或少會出現社交恐懼和心理焦慮。作品運用三維全景動畫以及VR 虛擬現實

技術,以第一人稱視角的動態畫面,進行由淺入深的線性探索,營造出了現實與超現實交融的虛擬舒適空間。嘗試表達都市人群面對真實世界時

的恐懼感及壓力,並且通過藝術手法轉換成舒適安全的視聽體驗。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苦痛源於人這種生物體的進步跟不上生活條件,抑或說跟不上科技的步伐。科技是便利、是高效,安穩舒適的同時滋養困苦和不安。

長達十多年的口腔治療經歷讓我對牙科恐懼又無奈,恐懼源於人需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感受金屬器械的打磨,疼痛感也在這個過程中變得無可預

知。人,在這場儀式中究竟佔據什麼位置?當身體機能無法並列於身手創建的新優時代,人與科技的關係又將如何進行思忖考量?我以此問題為

出發點進行創作,構建了一個看似精準的金屬框架,將人、器、物都限制其中,所有的部件以機械構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一段虛構的歷史其實源於我對鑽石的價值和象徵性的思考,我整理了從18 世紀開始鑽石在市場中被營銷的歷史和不同時期廣告中

的形象作為我作品的方法論和整體邏輯,鑽石被廣告商所建立的與愛情的聯繫提高了整個世界對鑽石的需求量,到現今我們每個人似乎都認為鑽

石就是愛情,所以既然鑽石能代表愛情,那麼隕石也能為分別代言。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Majic Cube」是一輛自動駕駛共享汽車,主要解決城市中人和物流的問題。「One is all」是我的設計理念。我從當下的新生活方

式引出未來的發展方向,用新科技解決當下交通問題,再將未來發展方向和如何解決問題相結合,得到了未來自動駕駛共享汽車的使用需求,這

些需求就是「the all」, 而最終的產品就是「the one」。

「Majic Cube」由兩個快遞物流箱、一個可變形內飾和一個電動化平台組成。其座椅和快遞箱中的置物架採用了高延展性織物材料和可變形金屬,

座椅可以隨乘客的體型而變化成最舒適的狀態,而物流置物架通過兩邊閉合包覆的方式使放置的物品免受碰撞,使得快遞運送中減少了瓦楞紙和

泡沫塑料的浪費。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面向三戶家庭的親子民宿「口」—空間的進入與打開方式,不同形式和尺度的開口將人與空間的互動裁剪成跳動的碎片,人在其中

不斷地進行零散空間和視野的切換經歷心理起伏的高潮。

靈感來源—「嘉年華」電影中所呈現的巨大對比與反差的場景:遊樂場中,小文與新新開心地奔跑著,在黃藍相間的大喇叭里大聲呼喊著彼此

的名字;而遊樂場外,他們的父母卻在商量著如何與施暴者私了。大喇叭是在隱喻女性器官,代表她們實際在尋求內心最溫暖安全的地帶。新新

問小文:「這條通道通向哪裡呀?」小文說不知道。而又有誰能知道呢?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基地位於北京市水源八廠所處街區,面積10.3 公頃。現狀中用地性質混雜,所有布置區域中心化,沒有構成一個社區整體。但水源

八廠有成為大地景觀的潛在可能性,因此我結合景觀都市主義的內容,將多種基礎設施並置,利用圓形功能圈與立體交通重構整個街區的景觀結構,

使水源八廠以一種開放友好的新模式面向從個人、社區到城市的各個層級,提供基礎性條件進行社區營造,讓失落的空間再次成為城市中不斷散

發出活力的社區中心。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結合了音樂、平面設計、空間塑造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並用視覺、觸覺、聽覺的通感轉換手段,去完成一個包含著以音樂是可

以觸碰的,畫面是可以發聲的,聲、光、電是可以結合的為創作核心的跨專業跨學科的音樂樂器科普類新媒體交互作品。作品強調了藝術的整體

性和氛圍的傳遞與感受,希望通過觸碰按鈕自由組合樂器旋律合成一段爵士樂的交互體驗,讓大家更真實、更深刻地了解到爵士樂,也希望通過

這個作品給參與的大眾帶來快樂和對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更深的探討。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狀態及心理狀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生了很多的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而這些問題大多源

於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我於是設想未來會出現可以直接改變人們主觀意識的技術,幫助人們重新體驗這美好的世界,於是選擇用新媒體技術模擬

出這一設想,創造出多種藝術風格的場景,使體驗者沉浸在不同的藝術風格的空間中,像藝術家一樣重新感受自己與身邊的世界。希望體驗實驗

室能給每一位體驗者帶來快樂。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繪本《鯨和船》是一個浪漫的生命成長故事。故事中這隻神奇的鯨魚虎頭虎腦,看似沒心沒肺,從海底到海面,他都是閉著眼睛張著嘴。

他從沒在乎過那些「一不小心」溜進嘴裡的東西,渾渾噩噩發現自己吃光了整片海洋里的生物,孤獨地長到最大的個頭,停留在海面默默流淚……

直到他遇見一艘「小」的輪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為了表達愛意,他把他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她,噴出彩虹色的水柱,讓螃蟹到天空把雲朵修

剪成玫瑰花,吐出之前吃進肚子里的小魚們為她開派對……他使出渾身解數,肚子里終於空空如也,小魚都還回大海,他變得特別渺小。但是他

依舊興奮地旋轉著,繞著輪船,十分期待。最後無動於衷的輪船終於灑下一面大網將鯨魚帶走……做成了罐頭。

一個人想像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容易浪漫。也許結果並不如意,可是喜歡就是願意。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有一隻鳥,我陪伴它長大,它羽翼漸漸豐滿,學會了飛翔,面臨著飛到窗外不能自理生活,隨時丟失生命的危險。我在給它剪短翅

膀與否之間糾結,最終把選擇留下和飛走的自由給了它。



2018千里之行?中央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北宋文人畫中的荷花意象,在表現手法上以作品的名字、背板上的書法字帖,將異化了形態與顏色的荷花與作為

元素的太湖石串聯起來,試圖以新的材料和表現形式去重新詮釋新時代背景下的荷花意象。




張文《鏡》


指導教師:胡建成 孫遜 林笑初

郭師若


指導教師:胡建成 孫遜 林笑初

王珍妮《日記》


指導老師:胡建成 孫遜 林笑初



作品名稱:《商周鼎器銘集古》


作者信息:陳嘉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徐海、劉彥湖、祖彥飛、蔡夢霞


作品名稱:《實相千顏》 


作者信息:李林翰/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胡偉


作品名稱:《至深·至淺》


作者信息:葉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徐華翎



作品名稱:《村婦》 《看新聞的老太太》


作者信息:李垚/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胡建成、孫遜、林笑初


作品名稱:《手套》


作者信息:曹闊/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馬路、賈滌非、王玉平、申玲、裴詠梅


作品名稱:《五點半rainbow 巴士》


作者信息:王一好/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馬路


作品名稱:《嘆息》系列


作者信息:趙林蘭/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馬曉騰


作品名稱:《目木,木目》


作者信息:周藝蕾/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謝東明、劉小東、喻紅、劉商英、陸亮

李垚


指導教師:胡建成 孫遜 林笑初

翟悅迪《氵也》


指導老師:胡建成 孫遜 林笑初

畢維維


馬曉騰 王少倫 石煜 康蕾 馬家偉


牛繼釗


指導教師:馬曉騰 王少倫 康蕾 石煜 馬佳偉


唐宇昆


趙林蘭


指導教師:馬曉騰 王少倫 石煜 康蕾 馬佳偉


季承禹


指導教師:劉商英 劉小東 喻紅


江上越


指導教師:謝東明 洪凌 劉小東 喻紅 劉商英 陸亮


楊意


指導教師:謝東明 喻紅 劉小東 劉商英 陸亮



作品名稱:《你是否知道我》系列


作者信息:曹澍/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張桂林

作品名稱:《迷失者的悲歌系列》


作者信息:李雙強/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張桂林


作品名稱:《無比蕪雜的心緒》


作者信息:鄭聿涵/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王華祥 、楊宏偉 、孔亮


作品名稱:《賽金花的大腿》


作者信息:邊霄萌/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呂品昌、曹暉、孫璐、肖立、耿雪、安然



作品名稱:《龍》 


作者信息:馮洋/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壁畫系


指導教師:王穎生、葉劍青、董卓


方賢晨《荒誕的隱喻》


指導教師:馬路 賈滌非 王玉平 裴詠梅 申玲


李佳睿《少女A的變身》


指導教師:馬路 王玉平 賈滌非 申玲 裴詠梅


2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作品名稱:《田園溫度》系列


作者信息:柴鑫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許正龍


作品名稱:《屠宰》


作者信息:黃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魏二強


作品名稱:《凝滯的氣息》


作者信息:趙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李鶴


作品名稱:《小毛球歷險記》 


作者信息:王汐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繪畫系(版畫) 


指導教師:文中言


作品名稱:《未名寓言》 


作者信息:庄宇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繪畫系(版畫) 


指導教師:付斌


作品名稱:《口未》 


作者信息:陳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 


指導教師:韓敬偉


作品名稱:《在路上》


作者信息:金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國畫系) 


指導教師:丁葒



作品名稱:《160501》、《160502》、《160503》、《160504》


作者信息:劉化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 


指導教師:石沖


作品名稱:《自導自演的生活》


作者信息:楊子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繪畫系( 油畫) 


指導教師:李天元

3

中國美術學院



作品名稱:《祖本·臨摹·複製》


作者信息:毛澤皓/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國畫系


指導教師:顧迎慶、鄧先仙


作品名稱:《山海經》 


作者信息:沈霆堯/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國畫系 


指導教師:張谷旻、鄭力


作品名稱:《花時人事》


作者信息:周甜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國畫系 


指導教師:張浩、花俊


作品名稱:楷書《子虛賦》 


作者信息:鄭力勝/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書法系


指導教師:張愛國


作品名稱:《秘密的夏天》 


作者信息:王藝卓/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鄔大勇、崔小冬、常青、封治國


作品名稱:《銀髮女郎》 


作者信息:吉鑫源/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蔣梁、 孫景剛、 王羽天、 何紅舟


作品名稱:《大植物系列》


作者信息:王慧瑋/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趙軍、 焦小健、 章曉明、 楊參軍


作品名稱:《黑之歌》系列 


作者信息:韓榮/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陳海燕、方利民、佟飈


作品名稱:《泛》系列 


作者信息:王潔/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馮緒民、辜居一


作品名稱:《身體上方的復原》


作者信息:葛虎成/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王強、班陵生、陳漢


作品名稱:《雲間集》 


作者信息:華志驕陽/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孟慶祝、龍翔、錢雲可、朱晨


作品名稱:《對不起,我是警察!》 


作者信息:張通/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余晨星


作品名稱:《我的身體,我的情緒》 


作者信息:金小琳/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纖維藝術系


指導教師:黃燕、單增


作品名稱:《50 年後的自己》 


作者信息:謝達玲/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 公共空間藝術系


指導教師:孫士傑


(作品排序不分先後)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有物渾成,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即。古人之法,外取內化,有無相生,有之為利而無之為用,無生有而有存無,可以無窮。今執古道以御今有,不拘於古法,寄思以筆墨,以眾有體其夷,體其希,體其微,故曰有題。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漢代的東方朔認為閑逸瀟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隱逸的生活是在繁華都市之中。園林自古是文人寄情山水之處。本作繪製在三層絹面上,傳統技法和現代裝裱相結合,以表現現代人的歸隱情懷。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目光在圍繞,看見的,看不見的。注視、凝視、窺視著你,不論你願意或不願意,赤裸裸。信仰在哪裡?你信或不信,茫茫宇宙,存在的,不存在的,你能看到的,有幾何?蛻變,重生,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是否會選擇倒退?你走在路上,留下一串腳印。你能留下的,也只能是印跡,萬物的印跡。藍,宇宙的印跡;藍,追逐天空、未知空間。藍色印跡,天空之眼,心之眼。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盤旋的飛鳥,忽而於眼前,忽而又不見,是否穿過了時空的間隙,到達了那五代的《丹楓呦鹿圖》中的境地?翔於雲表,繫於流風,忽明忽暗間閃現的是燦若雲霞的秋林碎片,待白羽落下,一切如夢,瞭然無痕。天際處,人不知,道不清何處曾見,渚清沙白,只餘一縷清風,幾片閑雲。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盛唐人,禪也;太白則仙也。言出天地外 ,思出鬼神表,非世間語者。 李白作《古風》五十九首 ,始則闡文章之變,繼論千載風塵,而沉嘆自哀,所以問道求仙、抒發性靈 ,通篇浩蕩衍漾 。筆者深感其為世間真赤子 ,隨其性情所至,錄此詩篇。本作以小篆「唐李青蓮先生古風五十九首」十二字作小矩陣題頭居中,以楷書正文及落款近四千字作大矩陣於下,裱成通景軸三條,欲再現盛唐氣象與淳雅古風。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內容選自作者曾外祖父作的詩詞,以表示對他的懷念。文章內容表達了對後生的期望之意。紙本書法風格以《大開通》《石門頌》等摩崖為模板,增添伊秉綬的清隸元素,以求達到樸拙風貌。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李白的《草書歌行》是我極喜歡的詩,用草書書寫此詩,與內容暗合。我平時練字以草書和小楷為主。草書較多臨習《書譜》《十七帖》、王覺斯及于右任先生的作品,也用力於黃山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草書的創作,應以行雲流水的感覺為主,不刻意模仿,更不應捨本逐末,追求過多起收筆細節。不是將馬腿裝到驢肚子上,而是熔鑄為一體,處處不見臨摹痕迹,處處又暗含古人意趣。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此件作品共有八條屏,分為西泠前賢朱跡題跋和金石全形拓題跋兩個部分。印屏題跋有丁敬、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沙孟海等前賢所刻朱跡。金石全形拓兩件是為自銘紫砂壺和紫砂杯所做的全形拓題跋,另兩件選取了我所收藏的兩件青銅器全形拓拓片為之題跋,一件為商代伯筍父鼎,一件為漢長宮行燈。我通過這一組題跋作品對四年的金石和篆刻學習進行一個總結。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效拉斐爾《雅典學院》繪製今天的「湖畔大學」,所繪內容屬當代史,它闡釋了一種由「柏拉圖」向「馬雲」轉變的時代,以一個理想化的學院與真正的現世學院做對比,這種變化無咎對錯,卻是實實在在的變革,所以,看著「這些人」去對比「那些人」。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英語中「宗教」一詞來源於拉丁文「ligare」— 束縛 。因此這個詞條和束縛有關。宗教會控制人的思想。信仰越強烈的人,受到的拘束就越多。例如各大教規教條,種種規定使他們失去了「自由」。信仰解救了他們一時的心靈寄託,也可能繼續為他們的心靈提供指引和能量,但這是否也在精神上給他們套上了枷鎖?我用線和樹脂材料表現出從裡層到外層都被無盡地束縛包圍住的壓迫感。我想讓人們脫離表象的景緻,看到深藏在內的無數個裡層事物。在我看來,那個時代就感覺像被一種無形的東西給控制住,使人透不過氣。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借用玻璃反射使空間得以真實在場地重疊,我想表達的並不是光影或質感,而是自然構成的重組空間,一個十分普通的「魔幻空間」,以及打破空間界限,混淆內部與外部、此岸與彼岸。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舞蹈人物的戲劇性瞬間,即在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場景中,人物舉手投足的瞬間,表現戲劇性的人物在創作中是比較有意義的。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們生活在「全民遊戲」的語境下,「蛋」可以看作藝術無限遊戲的一種表現形式:玩家在「蛋」的外部,「蛋」之中似乎蘊含了某種終極奧義,令人試圖尋找各種方式進入蛋殼內(玩家試圖解開各個關卡);遊戲的開發者在蛋的內部,只有從內部產生能量衝破堅硬的外殼,才能換來新事物的誕生(開發者用創造顛覆行為制定特殊遊戲方式)。「蛋」在不斷被打破和自我孵化中升級,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正如藝術被創造、被否定、被革新。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那繪畫對於我而言就是丈量自己所度過時間的一把尺子,一本相集。我想通過創作的途徑表達我對二十多年光景的一種宏觀感受,創作的第一張寓意「幻想」,是在回憶孩童時代那種無所顧忌的臆想,以及渴望長大的焦急;創作的第二章寓意「青春」,這也是畫面的主要部分,展現了我不久才告別的少年時代,充滿荒唐,充滿試錯,充滿狂熱,似乎永遠有從頭再來的機會;創作的第三張寓意「慾望」,剛剛步入成年四載有餘,因為些許敏感已經讓我感到水深火熱,衡量的標準不再是真假、善惡、美醜,似人非人的生物擠滿了周遭,令我倍感黑暗。當然創作的過程一波三折導致最終的效果並不理想,形成了足以遭人詬病隱患,但我這種對待創作的思路並不會有所改變。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個作品看上去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溫馨、很有愛,但是講的其實是一個孩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孤獨。在眾多成對的動物中只有這一個孩子,其實是為了突出人這一主體。而這個孩子就是我自己的縮影。因為我從小就是個內向的人,不怎麼會說話,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後來我發現動物也不會說話,但它們要表達的都毫無遮掩地暴露在外,比人類直接,所以從小開始喜歡動物。每次碰到不一樣的動物就會給我很多新鮮感,它們的造型,它們的生活習慣,它們相處的方式,等等。

我就是通過對動物日常生命狀態的關注和塑造表現,來疏解自己不諳人情世故的壓力和焦慮。人世間的社會現象在動物中也能見到,如野性、慾望、自我等心態。希望借動物之形關照人性的哲思情懷,表述自己對人生、世界的獨特見解、反思。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記憶是生命,當置身於故鄉的老宅之中,兒時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轉在每一處角落「雕琢」出無盡的痕迹。作品選擇了一些舊時代生活場景的局部,通過拓片與老物件的並置,形成一種「綜合再現」。老物件是對平面拓片的空間延伸,兩者在形式上互動互補,形成一種虛實相間的氣氛。這個創作本身有我個人化的生活體會,同時也是對那箇舊時代人的生活情感記憶的緬懷。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曰:「敢問『致知在格物』何謂也?」

曰:「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

準確地說,就「個體」而言,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被」那些「不可名狀」的「情愫」撞擊心頭的「瞬間」,而此種情境可以是熟悉的,亦可以謂之陌生。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環境」與「抽象時空」之間「相遇又相斥」,或並行,或交叉,或停留。該影片的語境將敘事性表達進行「抽幀」,「異化」,「重組」。作者本著從自身出發的態度,試圖去尋找某種詩性的語言。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們考察了南北方的古代壁畫遺存,並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新津觀音寺以及《營造法式》裡面記載的造壁工藝,並在此基礎上,參考了福建土樓的材料、工藝,堅持盡量就地取材的原則,改良出了適合南方潮濕地區的牆體工藝,同時進行了繪畫性實驗和抗水性實驗。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在中國,人們普遍都會受到牙痛的困擾,然而疼痛不能被定位,病人常常無法正確地描述疼痛的程度,不能分辨哪顆牙疼,並且多數情況下連上牙疼還是下牙疼都描述不清。我們希望將牙齒疼痛程度和狀態可視化,例如刺痛、隱痛、脹痛、神經跳痛、引發頭疼等,以不一樣的視覺形象來表達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以幫助患者準確描述自己的牙齒疼痛狀態,從而形成一個以視覺為指導的新型牙科就診模式。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1/20》的設計理念來自於性別的多元化現狀。性少數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但長久以來社會兩性分化的標尺成為判斷的標準。性少數和性別少數群體因為其非正統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而難以得到社會的接受。因此,消除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歧視,保障性少數群體的平等權利,是實現包容性發展的必由途徑。「1/20」是根據德國性學家赫茲菲爾德與中國社會學家李銀河的研究總結所得,意為「每 20 個人里,就有一個性少數」。我們希望通過對「1/20」概念的視覺化,讓社會生活中的更多人去了解與包容身邊的性少數群體。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本次設計的靈感來源於「互動」這一概念,「互動」的範圍很廣,它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例如擁抱、握手,也可以是人與物之間甚至是物與物之間的,可以是肢體上的互動,也可以是眼神或者語言的交流,等等。在本系列中,我從「互動」這個大概念中提取了我想要的設計元素,例如在造型上,靈感取自於人與人擁抱、握手時肢體交錯和纏繞的形態,並且在廓形上呈現了人體的曲線感;在紋樣上,我通過對一系列互動狀態的搜集,提取出我想要的「互動」曲線,最終以紋樣的形式呈現在本系列的服裝中。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在城市交通出行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的時候,原本寬闊的馬路也許變得擁堵不堪,因此城市的空間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時候就需要兩輪交通工具來補充現有的交通體系。而自動駕駛和駕駛體驗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會影響著未來的駕駛模式。我想探索電動兩輪車在未來的產品定位、新的造型語言以及新的構架。這套兩輪交通載具的設計概念和方案是基於人性化的移動出行系統。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在建築的標準化、裝配化成為趨勢的背景下,作品設計引入這一概念,利用裝配化原理,通過幾何單元體的構建,在嚴謹的幾何規則模數化控制下,將單元體進行自由的拼接組合。材質和骨架突出移動展廳的臨時性。將標準化展示空間作為空間裝置、小型展館、藝術市集滲透進城市的各個角落,為青年先鋒藝術家提供走進大眾視野的途徑,創造一個消隱藝術與大眾之間隔閡的多「藝」空間領域。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杉本博司說:我想要窺視這世界不應存在、比無限還要遙遠好幾倍的場所,卻被模糊給吞噬了。

該作品採用了注漿成型的方式,保留了泥漿在模具中下沉的效果並結合轆轤成型,想要將泥巴最自然的感覺展現出來。造型採用了碗形,將要表現的肌理內容承載在碗形之中,追求單純質樸。外圍紅色線條與白色肌理呼應,在白色胎底上若隱若現,模糊了視線,有如幻象。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結構》在鏡面材料以及手飾佩戴性基礎上,運用包鑲技術將金屬和鏡面亞克力進行結合,再配上寶石。整體以鏡面的面、金屬的線以及寶石點綴進行點線面結構構成,視覺上具有一定趣味性。

在社會生活中總會有很多雙眼睛,無論街頭監控還是行人目光或是虛擬社交,作品《九目》的單元來源是眼,整體有重量感,將目光給人的感受具體化。佩戴在心臟部位的眼代表人與人個體間的交流,當佩戴者與人並不願有交流時便是普通鏡面,觀者只能看到自身而引發反省,相反,當人與人之間有了情感互動,佩戴者自願打開開關,便會發現在更深處不一樣的精彩,這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意義。

《眾生》以眼睛為元素,用鏡面紙與特殊紙張結合,在一個眼睛的框架內衍生出眾多色彩斑駁的代表眾生百態的目光,一種擠壓而繁雜的視覺感受,整體眼部中心設計有可轉動的小零件,可隨佩戴者移動代表人們的眼珠,表示人們在看著別人的同時也受著他人的注目,這在生活中也是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創作靈感源於一次徒步朝聖之旅,雨季里我在珠峰腳下往雪山上爬。沿途風景壯麗,山下洪水滔滔,在空曠山谷里我忽然發覺人的生命其實就是堅硬和柔軟的融合。我行走在危險的境地,時而棲息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每一步行走都會在我的生命里留下印記。製作史萊姆的材料和玻璃兩種材質正代表著這兩個境遇。這兩個材質在尖銳錐子的敲擊下,留下痕迹或是慢慢復原,都能記錄下來。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是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在網吧遭受著回憶的煎熬,她被回憶召喚,回到家卻發現家裡搬家了的故事。作品講述普遍存在的家庭問題對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影響。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夢中十二載,醒時燈花盡,是我關於《胡笳十八拍》的讀後感。此書是另一位女子在時空彼端的獨白。這似乎是一篇冗長的自傳,而主角卻不在其中。《胡笳吟》是我藉此為靈感的創作,它的主人公,是在求而不得的牢籠中徘徊的鳥,是所有苦衷結出的果實,是潰爛至今的傷口,也是緩緩燃燒著現實的黃粱一夢。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是一件具有溫度的作品,織錄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四個校區— 南山、象山、張江、良渚。90 朵向日葵— 中國美術學院 90 周年慶。由毛線與萬物碰撞鉤織而成的中國美術學院則是作者從小的夢想。由毛線編織成的針織物,冷與暖的交融,毛線與萬物的碰撞,把現實中的中國美術學院從生活的喧囂中剝離了出來。也是對中國美術學院的致敬— 致·中國美術學院。



2018千里之行?中國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靈感來源於「物哀」美學,深受「物哀」美學影響的日本人愛白,是因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純潔,且「雪容易消融,蘊含一種無常的哀感」,與日本人的感傷性格非常契合。因此以「SNOW—MELT」(融雪)為設計主題,將人與雪與木對比、融合,剝絲抽繭,取精用宏,將「物哀」審美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重新演繹,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設計作品。



4

天津美術學院


作品名稱:《青春彩跑》


作者信息:羅逸清/ 天津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袁文彬



作品名稱: Future


作者信息:李也/ 天津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祁海平


作品名稱:《天緯路4 號》


作者信息:蘇華/ 天津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孔千



作品名稱:《浮象系列》


作者信息:郭一凡/ 天津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劉悅

作品名稱:《一場夢裡的故事》


作者信息:楊夢婷/ 天津美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范敏、張莞、周路


作品名稱:《相由心生》


作者信息:李曉光/ 天津美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李旺、 郭鑒文、華紹瑩


作品名稱:《澀》系列


作者信息:趙益/ 天津美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范敏、張莞、周路

作品名稱:《你好,憂愁》 


作者信息:李雋/ 天津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譚勛



作品名稱:《保護》 


作者信息:鄒洪澤/ 天津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趙展



作品名稱:《報紙》 


作者信息:葉勝耀/ 天津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趙展



作品名稱:《十面埋伏》


作者信息:唐劍/ 天津美術學院/ 壁畫系 


指導教師:李筱謙



作品名稱:《追簡》 


作者信息:楊藝坤/ 天津美術學院/ 壁畫系


指導教師:閆松嶺


作品名稱:《父與子》 


作者信息:楊梓健 /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李孝萱、馬兆琳


作品名稱:《迴避》 


作者信息:毛雨潼/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趙栗輝


作品名稱:《一棵樹的軌跡》 


作者信息:董格旭/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李孝萱、馬兆琳


作品名稱:《與古為徒》 


作者信息:趙超/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喻建十、陳福春、楊健君、段為民


5

魯迅美術學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後)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黃庭堅的字,長槍大戟,讓人看著既悠哉又舒爽。作為尚意大軍中的一個,其以意使筆,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鄉賢王漁洋,為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又工書,「書法高秀似晉人」。博學好古,又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此二者,皆為我所仰慕,做論文時原想傳頌一下鄉賢,因故未能成,因而將二者結合,有此擬涪翁筆意撫漁洋之詞。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靜土一方》,人間繁華易找,心中靜土難尋。這幅作品以青綠為主要色調,輪廓是在閩中山間遊玩所得,圖中所見船隻、人物皆是我心中的靜土景象,它們雜糅在畫中,形成一種以拓印為主要形式的組合畫面,意境的表現多於技法的運用。希望觀畫的人乘畫中一葉扁舟也可以到達自己心中的一方凈土。

《層林楓霜》,北方的紅葉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幅畫的草稿是在阜新寶力根寺畫的,寺中常有穿紅衣的喇嘛誦經、生活。要離開時正好起了一層霜霧,山間樹木已經開始由綠轉朱了,所以我想這裡應該是很適合讓紅色成為它的主色調的。雖然有些遺憾留在那,但它留給我的印象是很豐富的。

《風煙俱寂》,北國的雪對於我這在南方長大的孩子來說是美的、厚重的、沉寂的。當我在千山畫下這張草稿時,冬天的雪還沒融化,皚皚,的堆積在山頭,道觀里裊裊的青煙浮動在山間,當我獨處在這靜謐世界,心也跟著沉靜下來了。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此作品源於自身十分喜愛小篆,愛不釋手。最初接觸的小篆是李斯的《嶧山碑》,從中感受到書法的嚴謹,其線條是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後來又臨摹李陽冰《三墳記》,《三墳記》繼承《嶧山碑》筋骨筆法,線條遒勁平整。整幅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兩者之間,取《嶧山碑》的筋骨瘦勁、寬博大氣,又吸取《三墳記》結體縱勢而修長,整體雍容。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者嚮往一種平靜溫潤的生活狀態。作品並沒有預先設定主題,只是遵照了以往對生活的觀察和近兩年抽象繪畫的實踐經驗中對視覺豐富性與秩序性平衡的個人直覺判斷。在繪製作品的一段時間裡反覆觀看,反覆判斷,反覆落筆。希望在長時間反覆判斷、繪製中將生活狀態自然地賦予到作品當中,使之成為另一個空間中的我的載體。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作品就是闡述人們當下的生活狀態,通過超市和農村的一些生活場景,從正、側面呈現了當下人們富足喜悅的生活狀態。我自2007 年求學至今穿梭於農村與城市之間,深有感觸。我執著於研究農村人和城市人之間的橋樑,在這個關鍵點裡通過我自身的感受賦予畫面靈魂與力量,在不同的維度和空間里尋找消費與消費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將自身於繪畫的自覺性聚於筆尖,再現繪畫外的靈性色彩。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塵粒,遊離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遊走于山水之間。冰川之景使我冷靜,火山之景使我燥熱,綠洲之景使我沉澱,不同的自然景觀使我的心情產生了不同的變化。自己彷彿像塵粒領略不同的自然之景,描繪不同的內心情感,時而安靜,時而躁動不安。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蒸汽朋克具備一定的科學成分,但是作品並沒有拘泥於此,而是建立在工業科學革命的基礎上,展現在現實中不存在的空間,讓人看到不曾看到的事物。蒸汽甲蟲的創作是受蒸汽朋克的影響,通過金屬零件和甲蟲標本的結合,賦予設計理念,最終形成具有視覺衝擊的作品,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給死去的甲蟲新的生命。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越發肆無忌憚,為了滿足內心無止境的貪婪和對利益的追求,金錢也就變成新的信仰,人類為了滿足貪慾,不惜犧牲環境。

對於人類肆意破壞自然的控訴,是我此次創作的一個主題,我不再去描繪秀美山川,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蕪的、凄涼的、裸露著的土地,觸目驚心的補丁、密密麻麻的針線穿梭山河之間,難道真的就能拯救千瘡百孔的大自然?這是我的一種奢望,更是一種盼望,正如畫面中代表希望的氣球一樣。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菏澤,古稱曹州,自古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稱。多年的時光印記讓我充滿創作的靈感與慾望。在套色木刻基礎之上將作品注入綜合材料,將刻刀幻化成作畫的筆,畫面的顏色變化通過每一層顏色的相互聯結、對比、爭讓、對抗、進退、兼容、映襯、呼應等相互的精彩表演來轉化成各種木刻語言,自由恣意地把牡丹花的華貴與鬼魅表現出來。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人生最好是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作品以節氣為前提,背後卻蘊含著含苞待放的人生狀態。作品表現了事情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總會留下無盡的遺憾,萬事只求「半稱心」,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自省。作品想表達側耳傾聽的狀態,她很溫和地佇立在那,讓創作融入現場。作為一個傾聽者,這也是非常美滿的人生。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由紅、粉、黃、綠、藍、紫六種顏色組成,分別代表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在拍攝過程中,作者分別導演20

名不同的社會角色來表現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生活狀態。在拍攝方式上,將每張作品獨立而非拼接列印,作為單獨的個體表現,由此深入地探究

攝影、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性。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量子膠囊」,量子的本意是相當數量的物質,我們通過對相當數量的物質的融合和分解,加上空間對物質的再影響,分析出時間對

物質的侵蝕,展現出時間的流逝,映射80 年彈指一揮間;膠囊可以是微觀的分子結合,也可以是宏觀的概念,這體現出大融合的寬廣與細緻,

通過對真空和膨脹的探索,定義為空間與物質間的緊密聯繫。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約翰·多恩曾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在我的作品中有36 個小房子,代表了36 種多彩又不同的小世界,它們是相互

羈絆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富有童趣的意象,例如滑滑梯、鞦韆、跳房子等,展現了一個沒有爾虞我詐、充滿自由快樂的烏托邦,提醒著自己返

璞歸真、勿忘初心。作品中反覆出現的「NERVOUS FROG」的標誌是我創建的小小品牌,而這幅作品也是我對它未來發展的憧憬和期待。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E—VISION CONCEPT」的概念是遊艇與經典老車結合,並且車身足夠低矮,輪包足夠強壯,整個車要足夠純粹、足夠乾淨。所以我提取了經典老車身上的一些特徵線並加以處理用到我的設計上。因為在車身上並沒有設計一條明顯的特徵線,所以我用形、面的細微變化來展現車身的體量感並用反光來展現車身的特徵。在輪轂的設計方面,我希望把輪轂和後面空氣動力套件做得層次多一些,這樣,輪轂的繁與車身的簡形成一個鮮明的形面對比關係。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ERX—1 PICKUP CONCEPT」基於人們對現實生活與理想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的體現。流線運動的造型與功能性強烈的輪胎和載物區設計相結合,在延續了榮威品牌的家族化語言的基礎上,既滿足人們對其功能性的需求,也滿足視覺的享受。車身側面的雪地履帶設計可以輕鬆切換兩種模式:配合前輪的伸縮雪橇解決雪地高速駕駛或作為代步工具獨立使用。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普及,漸漸變成我們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隨著人們對交通工具需求的提高,交通工具的適應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各種各樣惡劣的環境下,人們設計發明了全地形車。此款全地形山地摩托車輪系採用行星越障輪結構,行星越障輪不需要複雜的輔助機構來實現平面運動與越障運動之間的轉換,因此作業時具有很好的可靠性,特別適合於變化多端、複雜的地理環境,這是整車最大設計點所在。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以這次設計作為切入點,探索城中村公共空間改造的可能性。通過分析城中村現狀,構思出本次設計的概念——模糊空間,即掏空各居民樓少數樓層,保留樓房原結構,並將各居民樓的改造空間相連,形成新的公共空間。通過空間改造,使屋主與集體,屋主與屋主間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中性空間,為社區群體間的交流提供另一種可能。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次畢業設計的核心是女權主義,設計手法主要是立體裁剪和廓形,展現女性的性感與魅力,展現女性,既可以熱烈如火,又可以平靜如水的生活態度。希望通過我的作品更好地展現女性的美,希望所有女性都能為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做決定。這次畢業設計的靈感來源是艾瑪·沃森聯合國維護女權的國際性演講,她呼籲對性別的平等不是空談,爭取女性的權益,她說的「if not me, who ? If not now, when」 對我有很大的感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的畢業靈感來源於她的演講。我想為女性做一系列的服裝,用我所學專業為女性的權益與解放貢獻一分力量,讓更多的人從時尚的角度也能感受到女性在強大,不再被迫逆來順受,不再被掌控。為了她,為了她們,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從服裝表現手法上感受女性的獨立和魅力,希望在社會上女性得到和男性相同的尊重,更多的人通過我的作品感受女性的強大,通過我的作品更加了解女性,希望穿上我作品的女性看起來更加自信。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次的畢業設計將中國東北地域的特有風格與時下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將多種面料進行拼接,使用帶有東北味道的裝飾,配合獨特的配飾,提升整體的氛圍。這次畢業設計的靈感來源是我與父親的一次談話。在與父親的談話中,我們聊到他小時候的我們的故鄉中國東北地區過年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他說現在什麼都現代化了,高科技了,雖然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這都代表著我們在幸福起來,可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在父親的描述中,我不禁會去想像,他小時候的東北,那是在我出生之前,是我從未見過的景色。銀裝素裹的村莊,厚厚的大花棉被......中國地域遼闊,每一個地域都有它獨特的民俗文化。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些民俗文化也在漸漸消失。但民俗是依附人的情感和生活而產生的文化,保護民俗文化,也是對它的一種尊重。在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我們要去重新思考的。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異語」是指奇特的語言,作品運用了絲網印刷技術,利用絲網印刷中的特殊工藝植絨和厚板來突出某些人體部位的肌肉組織,使畫面更加有質感和真實性。作品主要對人體構造進行創作,通過對頭部、心臟和手的誇張、分解、組合等手法體現精神世界的反常態,注重作品隱含的精神態度,展現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鑄造工藝以及玻璃流動時所形成的自然肌理,讓玻璃在融化過程中呈現出如河入海的場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河中觀水,可見一流。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寸矩》源於對普通形體的不同演變,由大到小,由異到同。作者將看似普通的六面體,進行不同的大小、形狀的變化,利用多個異形六面體,並加入一定的構成語言,通過現代裝置藝術來表達。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越是簡單質樸的事物越令人著迷,當代漆藝創作更是要從簡。極簡主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簡單單純,特別之處就在於它返璞歸真的整體風格,利用大漆的獨特屬性與髹飾技法,將有限的圖形與單純的色彩結合,構建出一種極簡的空間視覺效果,強調單元的重複,追求絕對統一的整體性。參觀者可以通過已知獲得,再探索未知,或許有一部分是未知的,但不代表它們不存在。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首先,《第二家園》不僅僅是一款遊戲,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書,作者希望用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語言向體驗者闡述一個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人類一直以來所推崇的技術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在更強大的敵人面前,人類的技術被碾壓、被撕裂,變得不值一文。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混沌中醒悟,技術對我們而言的確是強大的武器,但戰爭的核心,始終是人與「人」的競爭。最強大的法寶,僅僅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之中。在科技不斷發展、時代不斷變遷的現代,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愈發強烈。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人類的科技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它的兩面性,如同一把雙刃劍。合理地使用這把雙刃劍便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而使用的方式和我們的命運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是一部構建潛意識世界的三維實驗短片。本片一共分為三幕:第一幕講述夢境,夢是潛意識慾望的表達;第二幕講述理智,理智對想像力的限制就如同意識對潛意識的束縛一樣;第三幕講述直視潛意識,如何進行自我觀察。潛意識不能直接接觸,但是可以通過重複、暗示等方式間接改變。這三幕也分別代表了幻想、現實和超現實三種世界。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怪物是一種使人驚異的生物形象,這也是我鍾愛怪物形象的原因。每一個物種,每一個生命都有它獨特而又美麗的地方。而怪物作為一個全新的形象,需要我用雙手帶給它生命。盡我所能,努力呈現。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創作之前,我走訪了北京大大小小不同的衚衕,雖然沒有經歷過這種衚衕生活,但是對於這種生活有種說不出的情愫。後來發現,那種真正富有老北京色彩的衚衕生活已經消失殆盡,僅存的衚衕大都商業化,被樓房所代替,因此,這次作品是用腳手架吊起的形式展出的,寓意是用腳手架建起的樓房取代了衚衕這種老式建築。作品正面是一幅還有人生活的景象,而背面是拆遷之後的破敗不堪。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畫中講述的是丘比特與美貌的凡人少女普緒特的愛情故事,創作這一系列的水彩插圖,所圍繞的是一個情感的主題,我認為我創作的最大的動力就是情感,通過普緒克與丘比特的藝術形象和兩人因為情感無處宣洩而產生的惆悵,把自己所體會到的情感傳達給別人。畫面用水彩的手法來表現,水彩是一種可以形成一定奇妙效果的材料,我希望可以達到一種透亮柔美的畫面效果,同時還可以產生一些不可複製的隨意性。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性別差異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這一差異不可避免地體現在語言中。語言性別差異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文化發展下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語言的發展是辭彙不斷重組、更新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隱含的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態度。因此我們試圖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對女字旁漢字的最早的來源、字體結構以及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從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 30 個女字旁漢字,並配以與中國傳統女性相關的插畫,由此探討中國女性文化。



2018千里之行?魯迅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老工業城市當中的舊廠區由於產能過低、污染嚴重,逐漸被新興的節能廠區所替代,但是舊廠區當中的建築體量過大,又比較複雜,難以拆除,便成為城市當中的消極空間,所以此項改造根據廠區中的特點進行再設計,發掘歷史光輝,使其變成城市中一道新的風景線。




作品名稱:《慢點》 


作者信息:周欣盈/ 魯迅美術學院/ 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李岩



作品名稱: 《篆書古詩八屏》


作者信息:趙素雅/ 魯迅美術學院/ 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王大公


作品名稱:《忙裡偷閒》系列一、二、三、四 


作者信息:王海迪/魯迅美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夏強


作品名稱:《觀而不語- 窺探》 《觀而不語- 逃離》


作者信息:續彥龍/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夏強


作品名稱:《他的國》 


作者信息:孫帝坤/ 魯迅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李卓


作品名稱: 《不安的種子》


作者信息:徐銘亮/ 魯迅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李卓


作品名稱:《知北游》 


作者信息:馬明陽/ 魯迅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洪濤、陳連富、吳彤、李遂


作品名稱:《正南》 


作者信息:佟彤/ 魯迅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洪濤、陳連富、吳彤、李遂



作品名稱:《輕訴》 


作者信息:鄒洪元/ 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鮑海寧、朱光宇、沙泉、袁佳


作品名稱:《繁》


作者信息:任思蒙/ 魯迅美術學院/ 綜合繪畫系 


指導教師:黃亞奇、姜文斌


作品名稱:《陌生》No.3 


作者信息:李余楓/ 魯迅美術學院/ 綜合繪畫系


指導教師:黃亞奇、郭廷元


作品名稱:《異憶》NO.4 


作者信息:於果/ 魯迅美術學院/ 綜合繪畫系


指導教師:黃亞奇、曲今偉


6

廣州美術學院



作品名稱:《藍色的》


作者信息:陳雨/ 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甘明智、王潤強、趙千


作品名稱:《欲·水系列》 


作者信息:商書倩/廣州美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譚秀江、陳凱


作品名稱:《逆襲》 


作者信息:吳尚聲/ 廣州美術學院/ 版畫系 


指導教師:譚秀江、陳凱


作品名稱:《文化橋樑》 


作者信息:蔡志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陳宏踐、高蒙


作品名稱:《五首詩》 


作者信息:胥孟遙/ 廣州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陳克、夏天


作品名稱:《0.2 米的距離》


作者信息:許錦龍/ 廣州美術學院/ 雕塑系 


指導教師:陳克、夏天


作品名稱:《姿態》系列 


作者信息:陳坤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 


指導教師:陳朝生


作品名稱:《表情系列畫》 


作者信息:陳少鵬/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


指導教師:陳朝生


作品名稱:《無名》 


作者信息:林熠/廣州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何建成


作品名稱:《相覷》


作者信息:劉家雄/廣州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郭潤文、謝郴安


作品名稱:《遊樂生產之二》 


作者信息:智豪/廣州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胡赤駿、韓建宇


作品名稱:《歸去來兮》 


作者信息:黨海華/廣州美術學院/ 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萬小寧、趙春恆


作品名稱:《熹微》


作者信息:付韻婷/廣州美術學院/ 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何楓 、陳朋


作品名稱:《始得西山宴遊記》草書局部 


作者信息:許嘉亮/廣州美術學院 / 中國畫學院


指導教師:王忠勇、譚文選、倪寬

7

四川美術學院


作品名稱:《歷代畫論選抄》


作者信息:馮澤偉/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黃越、毛峰、傅舟、李文崗、范功


作品名稱:《鵲山之招搖 錄山海經南山卷》


作者信息:李綺聰/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黃山、徐賢文、王世明、李彤、趙波、侯薇薇



作品名稱:《碑林記事》 


作者信息:鹿恆/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黃山、徐賢文、王世明、李彤、趙波、侯薇薇


作品名稱:《你是誰》 


作者信息:張瓔珞/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黃山、徐賢文、王世明、李彤、趙波、侯薇薇


作品名稱:《灼痕》 


作者信息:張智超/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黃山、徐賢文、王世明、李彤、趙波、侯薇薇



作品名稱:《37 度·時光》


作者信息:陳紅時/ 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舒莎


作品名稱:《謐境》系列


作者信息:司粉瑜/ 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牟學謙


作品名稱:《木語》系列 


作者信息:王悅/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焦興濤


作品名稱:《相·感》 


作者信息:閆輝/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彭漢欽


作品名稱:《偶像》


作者信息:張健/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指導教師:唐勇



作品名稱:《原生·覺》 


作者信息:蔣睿瑩/ 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


指導教師:廖建


作品名稱:《木海》系列 


作者信息:劉鍾蔚/ 四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 


指導教師:廖建


作品名稱:《記憶》系列


作者信息:馬帥/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指導教師:雷勇斌



作品名稱:《場16-001》-《場16-009》


作者信息:陳曉黎/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郭晉



作品名稱:L.B.P


作者信息:龔嘯宇 /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郭晉


作品名稱:《痕影·滾鐵環》


作者信息:邱華丹/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熊莉鈞


作品名稱:《十二分之一》 


作者信息:吳丹妮/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鄭力



作品名稱:《痕》


作者信息:余哲/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張奇開



(作品排序不分先後)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靈泉詩音》是以四川美術學院黃越教授的同名作品為母體,通過第二次創作,對已有的中國畫進行解讀,組織畫面的點線面、黑白灰,讓筆墨線條按照自己的理念進行編製與創構,同時,選用古琴曲《流水》作為背景音樂,讓音樂與中國畫有機交融,產生視覺與聽覺的聯動。讓中國畫「可游」的觀賞理念得到了不同維度的實踐,同時也方便了在現代媒體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便捷有效的傳播。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民以食為天,「食」永遠是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是體現人們幸福與否最本質的標準之一。在美麗的山城重慶,美食更是全國聞名,各式各樣的川渝館子隨處可見,成為我此次創作的靈感來源。作品以全家福的形式表現這些百姓美食小館子,作為表現國人幸福感的切入點。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以成都鐵像寺陳錦茶鋪為背景創作了一幅喝茶看戲的場景,畫面中有 129 個人物,加入了打麻將、鬥地主、掏耳朵、喝工功夫茶等最能表現成都味道的場景,也加入了很多玩手機、平板電腦的低頭族,與我們現在的時代相關。我在技法上採用以線為主、淡彩烘染的形式,想突出傳統中國畫的線條美感,參考了《清明上河圖》的顏色和布局,整體是一個仿古的淺絳色調,每個人物都經過精心的刻畫,希望這張作品能讓觀者了解成都人、成都味道。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麒麟兆》採用絹本設色,以動物為內容主體,以大片的銀杏葉為背景,想描繪出自然界生物和諧相處的畫面。背景採用純水墨,與主體動物的暖色產生對比,以此突出動物,背景以花青淡染,再用偏冷色的銀杏果點綴畫面。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從第一幅抽象水墨畫到這一系列作品,在這與水墨糾纏的一年裡,我逐漸體會到這種簡單動作的重複就是我生命流逝的映照。正是這樣單一的行為,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理所應當的「消磨」生命的滿足,不用去思考它有何意義,也不用緊繃著神經去布局。當我把時間與精力凝聚在筆尖,一筆一筆重複著簡單的墨跡,消磨了生命,也消解了苦難。當強烈的情緒襲來,我的繪畫便成了最激烈的戰場。從壓抑到爆發再歸於平靜,在繪畫過程中所有思緒的纏繞、情緒的碰撞、心結的釋然才是我最想要的體驗。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覺得藝術源於生活,我的創作大都是從自己周邊的事物和生活經歷中提煉素材。這次的作品名為《時光》,內容是外婆家一角,作品繪製了同一個景的三個不同的視角,視角不斷推進,用以強調在時光不斷流逝之下,人與場域的瞬時關係。畫面中雖然沒有出現人物形象,但場景刻畫的真實性和畫面中濃郁的生活氣息使得觀者能很自然地進入到我的生活場景當中。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作品名稱來自弗洛姆著作《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他觀察現代人的獨特視角給了我許多啟示。幻想是人遭遇現實痛苦時的避難所,也將成為通往彼岸的鎖鏈。

如何去挖掘和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是我一直嘗試的課題。本次創作我以自己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作為我的繪畫對象,畫面以一種荒誕的方式放置人、物和景,削弱了色彩,以此達到一種混沌的狀態來表達我對於現實生活的思考。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畫是置於時空中的進程,卻也是超脫時空外的觀測。圖像模糊的多層疊加和部分斑駁的形狀引導我腦海中浮現起生活中點滴不經意的瑣碎片段。真實與幻象交融在意識中,不能分辨孰真孰假。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題材是我對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和狀態進行的探索與嘗試,素材的選定是我捕捉到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工人和學生,中年人和青年人。我將人物轉化成大理石的形態來表達當代人的木訥、乏味、壓抑的情緒與空洞的靈魂,以及對現實的冷漠與恐懼。借用包裹、行李等道具來表現歸途中的人們對社會的無力感和想回到過去理想社會的無奈。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靡所底止」意為無止境。我一直在努力挖掘自己精神深處的某種物質,以前期總結的「巨大的」「安全感」作為線索進行創作。某種帶有強烈信念的東西油然而生,與我想要的表達貼合。在探索到這個以後,自我的空間開始打開,變得永無止境。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山對我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從小到現在身邊似乎沒有離開過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山有著一種莫名的情懷,同時山又帶給我一種遙不可及的神秘和安靜莊嚴的恐懼。正是如此我想藉助畫面將這份情懷錶達出來。 無屲是來源於老家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在一座山的半山腰,每當夜晚的時候看上去像黑夜中的一顆夜明珠,無比光亮。畫面的構成依據便是來源於此,我將腦海中的「印象」通過刀和木板的碰撞表達出來,繪出自己的「無屲」。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未識別的系統》是記憶中回頭瞥見的一處私密角落,是屬於夜晚無悲無喜的彷徨。說到城市或者某種系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很宏觀的視角,但感動我的恰恰是組成城市的無數個碎片式部分,是某些讓人無法識別的局部,也可能是被人遺忘的部分。內心的感性與繪製的理性所迸發出來的東西組成了我的創作,讓沒有時間流動的景色定格在畫面中。在建築的表面和輪廓里,夾雜在公共與私人,秩序與混亂之間,徘徊在屬於建築群的短暫時空中,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審視一切,充滿冷靜。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畫時飽滿的情緒時常帶動我的聯想。我努力從不尋常和不經意的觀察角度去捕捉我需要的畫面,通過木板這種媒介來加以呈現。我表現懈怠的、興奮的、倦意的、恍惚的種種特定時間和狀態之下的人的姿態,包括個人的、他人的、集體的、有情節的、無情節的 , 我希望能通過對人物儘可能生動有趣的刻畫,呈現當下人的真實狀態,帶動觀者的某種情緒或者喚起觀者心中對某種狀態的浮想和回憶。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行者且趕路》創作靈感來源於我在新疆的生活經歷,作品共 11 件。

此次創作的過程是純粹的即興發揮與狂歡。以電鏈鋸製作,配合音樂節奏體驗薩滿教巫文化與新疆廣闊天地中的草原、森林、戈壁與風雪,還有人們勇猛精進的力量。火產生了文明,火又摧毀了文明。一切堅固的東西通過火構造,破壞與解構也通過火完成。一匹馬倒下了,它的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無際的彎路中,還是要繼續前進,探尋世界的真實之處,自由和寧靜,白天黑夜不落的星。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一個不快樂的成年人,不希望看到一個不快樂的小孩子。是因為想起了自己的不快樂的童年,還是因為什麼?」作品試圖尋找時空穿梭的那個點,它讓你回到童年,聯想起那個似乎美好但不怎麼自由快樂的童年。你是否也曾是那個渴望快點長大的孩子?作品能把快樂帶給觀者,我想這就是它存在的最大意義。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的靈感來源於自我的記憶,我通過對自然界昆蟲元素的提取,使用抽象重組的方式來再現內心的田園夢境,是對曾經淳樸田園生活的一種回憶和渴望。作品選用鏡面不鏽鋼作為材料,鏡面不鏽鋼的反射性可使作品的空間得到拓展延伸,使人與作品、場景之間發生互動。這種屬於工業時代的材料,與自然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反映工業時代的進程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是對城鎮化快速發展和鄉村田園不斷被破壞的關注。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畫面想表現的是大眾非人性的狀態,馬路上樓宇間穿行不斷的人群,人們低著頭一心只想走自己的路,為了遵守規則,避免意外,人的感覺中樞必須屈從於一系列複雜的訓練,這種訓練將人們訓練成了沒有任何思想和情感的虛假統一體,人會變得越來越麻木、冷漠,漸漸地失去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區別於其他人的不一樣的思想情感,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現象,但是我相信在這之中還是會有人感受到這種可怕的現象而做出改變。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雲以為眾,人山人海」,作品描繪了一些人群在較為抽象的平面化場景中的情態,描繪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聯繫。畫面中的人群到底在幹什麼、做什麼動作其實並不重要,他們聚集在一起五顏六色,就是構成畫面的重要部分,每一件鮮艷的衣服都是整體的一個點綴,藉由明亮的色彩傳達出輕鬆快樂的情緒。希望觀者能感受到我理想中的自由和平等以及閑適輕鬆的生活態度。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在現代的工業生產中,塑料與吹塑工藝被廣泛地應用。生活中吹塑的塑料製品,小到普通礦泉水瓶,大到工廠里的工業和化工用桶等,這些使用過後的塑料製品,通過回收再利用,會重新再變成材質較差一點的新塑料製品,回收不及時便可能會造成環境的污染,而回收再生產的過程也是會產生污染的。本作品旨在引導人們思考如何改善這種「用後即棄」的思想行為,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讓使用過後的產品依舊能有它的使用價值,增加產品使用的壽命。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靈感來源於皮影戲。衣服融合了一些皮影的圖案元素,還有一些皮影的動態結構。為了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創新,並沒有照搬皮影的圖案,而是把一些皮影戲裡人物的服裝結構提取出來,如袖口、裙邊、褲腿等。受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大多傳統服飾圖案的用色始終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在選擇衣料的顏色時通常傾向於明朗、純正的色調,所以衣服整體色調都比較鮮明。如何把一些古老的技藝、文化傳承下來與現代設計融合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也用各種不同的有趣的方式大膽地去表現一些很古老很中國的元素。選取皮影元素也是想把中國的手工藝和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結合,去傳承,去創新。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們朝著所謂生活的大致方向,在各種皮囊下扮演著各種角色,沒有心臟,如同機械一般運作,終於在一個湊巧的時間節點驟然爆發,恍然之間如夢初醒。我們用虛幻去解釋真實,我們活在一個複雜而矛盾的空間。我嘗試以影像的不同敘事線向觀者呈現出這種矛盾狀態。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以八九十歲的年邁婦女為創作對象,這是一群飽經滄桑的老人,然而她們從未塗過口紅,所有的人第一次塗口紅後都道「好臟人哦,怕別人笑」,話語里飽含著開心、難過、害羞諸多情緒。當代女性塗抹口紅司空見慣,但是在老人們所處的年代,塗口紅意味著丟人、 招搖且不被大眾所接受。時代變遷,女性的地位和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陳舊觀念對女性的束縛也在崩離、瓦解。作品通過對舊觀念的實驗性呈現,意在探究當代女性觀念轉變背後的因素。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一直是我遇到坎坷後的救命藥丸,遇到困難,要學會從相反的方向看問題,在我的世界中,世間萬物,都具有雙面性,不是單一的「1」可以解釋的。所以我設計了一系列沒有正面與反面的皮具作品,它是整體,每件作品的每個面都是正面,每個面都是反面;每個面都有複雜的一面,每個面也都有簡單的一面。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該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魏晉墓的畫像磚,畫面中有奔跑的小鹿、飛翔的鳥兒、行走的駱駝等各種動物圖案穿梭在神秘區域里,畫面的基調呈紅黑色,紅於赤,黑於玄,是中國漆藝經典的傳統色彩。畫面以漆為底,以「灰」為筆,螺鈿、蛋殼、鉛絲各種材料隱於其中,造就了一幅秘密的地圖,具有一種歷史的神秘性......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該作品是一套城市風景創作中的街道近景。畫面中,城市高樓聳立,車水馬龍,天空中閃爍著星星 . 在現實中,生活匆忙的人穿梭都市裡卻無暇抬頭去感受天空中閃爍而美妙的星辰。畫的基調呈灰色,有種暮色將近的感覺,螺鈿粒遍布其中,它的光澤恰好像天空中若隱若現的星,而畫面中的暖黃點亮了這座「不夜星城」。我想要表達的是:無論生命是多麼的短暫匆忙,也不要忘了其中最原始的感動。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昨昔》一共有 9 幅,尺寸大小不一,創作內容以花卉為主,表現語言以灰料為主,再輔以蛋殼、金箔、漆、螺鈿等。以壁畫般的肌理結合花卉,表現童年的記憶,以褐黃色為主調,猶如遠去已泛黃的時光,也指溫暖的記憶。童年美如夢,令人無限神往。小時候總是帶著好奇心去觀察生活中的一切,那時候快樂來得很單純,路邊的野花、野草都能成為玩具,總是玩得不亦樂乎。那些花草有的直接拿來吃,有的拿來當樂器,有的用來染指甲,這一幕幕彷彿就在昨昔。現在的人在大城市裡忙碌著,每天都顧著自己的形象,已經很少有閑暇時光感受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美好了。所以我才緬懷一去不復返的時光,才緬懷曾經擁有現在卻已失去的東西。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首先,《閶闔》是將漆和熱熔膠進行重組,經歷了刷漆、熱熔、重塑,漆改變了固有的性質,以熔流的形態釋放出來。其次,《閶闔》是以寫聖經文字、摩斯密碼、自然熔流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堆砌。第三,傳統的漆藝需要大量時間去等待乾燥,而《閶闔》的時間是迂迴聚合的,同時將之消解為複雜的符碼。《閶闔》系列作品是漆與熱熔膠的結合,整體造型以羅馬斗獸場、萬神殿、比薩斜塔為原型,用怪誕的漆色營造出新的審美知覺。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以全國支教模範 74 歲的白方禮老人傾力資助各中小學貧困生為故事主線。白方禮老人幾十年如一日起早貪黑蹬三輪車以糊口,卻長期資助貧困生。他是一位不識字的老人,卻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捐助無法上學的孩子,並成立白方禮助學基金會。他用三輪車碾出一條汗水之路,其里程相當於繞地球幾十圈。終於,他因為體力不支病倒在醫院,社會各界人士聞訊趕來,原本默默無聞的他也因此家喻戶曉。但他始終不忘初心,病好後繼續蹬起自己的三輪車賣力前行。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古動物復原·古犀》是利用現代三維數字技術與美術相結合創作出的一個百萬年前的古犀世界,它集中展現了那個時期古犀的跑、走、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和古犀生活的場景。《古動物復原·古犀》不僅僅只是一個視覺上的體驗,還是動物科普教育,它讓這些百萬年前就已經消失的生靈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讓人們認識它們,了解現在動物的前世今生,VR 主題展館體驗從以前的實物展示到虛擬展示給人們更多的體驗渠道。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現代消費主義社會,人變得越來越功利化,急於求成,太多的慾望撲面而來,人們不得不裝上行囊奔赴於這些「誘惑」之中。而人生正如這遊戲般的旅行一樣周而復始、始終如一。我們駐足太多地方,而被我們帶走的東西卻很少。我想通過《行·世界》來表達我對人生、旅行的理解,從而反映如今社會與個人間宿命般的聯繫,我們在追求的同時也遺失了許多人生旅途中的美好。


8

西安美術學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後)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生活由無數的碎片組成,感想、感悟存在於無數細枝末節的瑣事里,無論是生活中的不期而會,還是意外之喜,我覺得都是生命中

的一部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知道一個關於分散的秘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當代繪畫一直以其獨特的情緒影響著我們,但其他形式的藝術也是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文化承載形式,我的創作深受其影響,並且不

斷尋求突破,畫面中的各種生物是我內心世界的獨白和寫照。我將我大學四年中埋在心裡的創意和想法畫出來,並且描繪出一個屬於我的美麗的

新世界。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有些東西可遇不可求, 由此意識流的思路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繪畫探索方向之一, 利用繪畫偶然性製造的形狀與繪畫物象姿態合二為一,

並借勢把若干抽象和具象的形象注入其中, 呈現豐富的戲劇性和音樂感, 其中人物和植物組成一種相互默契的圖形, 我以紅色和綠色為基調營造一

種神秘浪漫的氣氛。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幅作品的靈感源於我旅途中的一張風景照。我採用最直接的表現手法,結合畫面必要的形式感,再通過自己主觀的平面化處理,表

達出自己的感受。每個人生來都是個體,但在時間的浸染下我們生命的軌跡無形中有了交集,每個人又都相互聯繫,在我看來這便是生活的樂趣

所在。不斷行走,不斷遇見,然後不斷再見,收穫沿途的每一份喜悅與感動,這些便是我想從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表達了我對於繪畫的理解,繪畫是我的修行。畫面中的靜物就是修行中的我,靜物上的繩子代表我在修行時對自己慾望的剋制。

在修行當中人會在不經意間獲得一些禮物,比如說一些優良的品質或者其他的益處。畫面中彩色的鳥就代表修行給我的禮物,它是悄悄地來的,

沒有一點提醒,靜靜地來到。對於我來說我要做的就是繼續修行,靜靜等待。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風景不只是風景。作品看似冰川卻不只是在表現冰川。作品結合抽象與具象,並通過對繪畫材料的應用,來著重表現繪畫的形式美感

與肌理的美感,同時聚焦當下的環境問題,通過繪畫作品來與觀眾進行探討。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以父親做木匠的手稿和工具為題材,表達一種向父輩致敬的態度,以此來懷念自己的童年生活。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記憶是存在的,但又是破碎的,需要我們主動去拼接和回憶,有些可以回憶,有些卻怎麼都記不起來,記起來的又都是不完整的,我

們只能通過梳理去把它還原完整。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腐朽的生命亦可成為最原始的生命,在生生滅滅中,孵化出附庸的附庸。實現自我的矛盾價值,發泄生命精神的本源祭。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舊時那些方便我們生活同時又推動我們前進的物品,隨著時代的進步它逐漸離我們遠去,但在我們記憶中仍然有它們的影子,這些物

品就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它曾陪伴我們、豐富我們的生活,如今我們讓它以一種全新的樣貌重新展現在大家面前。它不只是記憶,它聯繫著未來

和過去。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生活是對人生的一種詮釋,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不同的形式來演奏。飲食文化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形式,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飲食與

文學藝術的關係等更是展現飲食文化的重要性。選取寶藍、黛藍、雪青、紺青幾種色彩的獨有形式平均律來演奏生活。用簡單的形式帶來無窮解

釋的可能性,餐具整齊排列的組合來演繹生活前奏,並往複循環。看似一個小小的空間,但裡面的東西正是代表生活的開始,人們不能同時看到

物質在溶液中溶解和結晶的現象,實際上溶液中同時存在著組成物質的微粒。鹽礫質感像是生活的結晶展現日常生活的循環往複。時間在流逝,

空間在變化,它仍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里。生活的前奏也是人類所有的日常活動和經歷的總和。每個人對生活前奏的追求是不一樣的。而我們對

生活的想法又會是怎樣的呢?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問題,它直接關係著我們的健康。現今社會,人類吃的食物、喝的水供應渠道越來越難以保證,綠色

健康的食物當然成為人類追求的目標。而黑心商家追逐更多的利潤,大量非法使用各類添加劑,過量地使用化肥和激素。這些在化工產品的作用

下生產食品,讓裝承它們的原本耐高溫、耐強酸強鹼的陶瓷,患上了過敏之疾。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作品將富有現代元素的拉鏈和代表我國傳統文化的陶瓷結合在一起,將中國各個省份自治區幾何化,並將拉鏈嵌入其中,連接形

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地圖。拉鏈與陶瓷板塊的結合最終形成脈絡造型,如同紐帶一樣連接著祖國大地,連接著身處他鄉的人們。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是一個關於我和暗戀的故事。我採用了大面積的向日葵表達暗戀。向日葵始終是向著太陽轉的,她知道太陽公平地把光給了每一

個生靈,但她無法觸及太陽。所以,她只能默默地……從花苞到綻放再到枯萎的向日葵,正是一段暗戀從開始到結束。採用坑燒的形式、大面積

的灰色調,是因為這場暗戀並不那麼美好的結局以及其中的苦澀,夾雜的彩色是過程中獲得的那一點點欣喜。那一束金色是向日葵渴望抓住的太

陽留下的一絲溫暖的光。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這件作品是由上萬個盒子有規律地排列成起伏變化的形態,作品採用構成學原理,運用最常見的方形作為基礎元素,通過有序的排列,

營造出一個有序的空間。作品映射了當下社會擁擠而又有序的大都市生活空間。我們選擇了激光材質與動態的燈光搭配形成不一樣的光影變化,

衝擊人們的視覺感官。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以兔子「咕咕」和太湖石相結合,「咕」諧音「孤」,有一層孤獨的含義,蒙上眼睛之後的「咕咕」能更好地享受自我的世界。

眼睛邊一顆小小叛逆的黑痣,就是作者內心最明顯的寫照,有一點自戀,有一點逃避,有一點叛逆,將獨自一人的時刻表現得淋漓盡致,享受孤獨,


用心感受自身的溫度。

太湖石」是中國古代奇石之一,經歷了億萬年的風雨,形成了玲瓏剔透的風骨,這種年代感與現代感相結合的兔子或許是一種別樣的景色。作品

營造出一片太湖石林中兔子蒙著眼在裡面捉迷藏的場景,看似是幾隻兔子在玩耍,其實它找的是不同時刻的自己。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作品以時間為主線收錄了弟弟從一年級到初一的書本、試卷以及一些玩具。每年放假看著他寫作業,從小學到初中書包也越來越重,

初中有時都背著兩個書包回家。他也不愛收拾書包,什麼都往包里塞。寒假我幫他收拾書包整理出一堆沒有用的試卷,我說這樣你的書包就能輕

一些了,你沒事也收拾一下,他說沒事。作品通過對弟弟的學習生活的展現,彷彿也看到曾經的我們,每日按照課表時間學習,很有規律,另一

方面也表現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改變,希望明天的弟弟可以越來越好。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還記得小時候,我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見星球大戰里的飛船就深深地印在腦海之中,長大後因對球鞋的喜愛我產生了將兩者結合進行藝

術創作的想法,這不僅僅是對我童年美好夢想的寄予,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期待。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多元化、信息化的科技發展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卻讓人們忽略自身和社會的價值及意義。作品引用反烏托邦和賽博朋克等藝術

形式與理念作為本次創作的靈感源泉,通過插畫的形式,構建了一個反烏托邦式的奇幻世界,表現流行熱潮中社會所湧現的怪誕現象,以諷刺流

行病態盛行的社會現狀,對人類生存的當下社會進行探索,呼籲人們在流行現象中發現自我,追尋自身的價值。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鯨· SHARK」的讀音與中文「鯨鯊」相似,因此採用中英文結合的方式命名,同時也包含了產品面向國際化的目標。主體色調是

藍色系,象徵著海水,象徵像鯨鯊一樣在海洋里暢遊。輔助圖形是一個由點和線組合成的抽象的鯨鯊形象,點線的組成又像人體的關節,把「鯨鯊」

和產品聯繫在一起。

「鯨·SHARK」的APP 界面設計使用簡約舒適的藍色系,由深藍到淺藍的變化讓畫面如同海洋一樣有著沉穩而清澈的透亮感。「鯨·SHARK」

自學游泳健身器材通過藍牙連接APP,通過註冊登錄在APP 中識別和記錄用戶信息;還有「商城」「發現」等輔助功能,可以在線訂購相關商品、

瀏覽游泳教程或其他用戶分享的最新諮詢,使用戶在體驗產品的同時可以獲得全方位的服務。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以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創業咖啡街區為畢業創作的選題背景,將彈性景觀與青年創業空間相結合,目的在於解決城市中寸土寸金的

地塊如何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重點在於表現彈性空間,以及彈性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受眾上體現出來的不同用途。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載幾為體,理書作據,取釵為形,鍛鋼作色,伐木為材,定情作調,遂題之雲「紅樓非樓織夢成幾」。

作品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釵」文化。《紅樓夢》又名《金陵十二釵》,曹雪芹著書目的即為閨閣立傳,並以「十二釵」

指代他心目中最緊要的十二個女子。這套新中式傢具作品對傳統的搭腦扶手椅、禪椅以及翹頭案的造型進行了改良設計,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生

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傢具的製作材料選擇了質地綿密且紋理清晰的松木搭配拉絲不鏽鋼。我們力求以當代設計語言解讀紅樓文化,在傳承發揚傳

統文化的同時彰顯時代精神,以實現當代人未實現的「紅樓之夢」。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開始想像自己是一隻書蟲,想像著《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畫面,自己開始進入植物的微世界,背著我喜愛的書本,行走在葉

影斑駁的大葉林下,去尋找一個愜意的角落,飛向這片大葉子,然後飛向那片大葉子……我開始構想一種全新的讀書環境。在那裡,一個人身處

其中的感受是我最關心的,而不是所謂的知識和權威。我心裡開始有了一座別樣的圖書館,從故事裡生長出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本設計以漢中市二里鎮金沙灘為研究地點,分析當地旅遊及環境特色,因地制宜,確定以竹工藝為我們設計的方案研究重點,構建了

四個設計理念方向。「使竹為竹」注重人與景觀自然的互動、人在空間中的心理感受與連續的竹林空間轉換。「形聲內外」充分利用竹的物理特性,

由內而外地構建形態。「消隱」大巧無工,巧妙地設計景觀,意求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狀態。「籬竹卧水」從自然形態到幾何推演構築景觀空間形態,

在構建的合理性之上,再添竹構架的藝術美感與觀賞性。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追宗」追的是雙樓村的根源,我們從村域、

巷道、院落、建築、結構、材料六個方面對村莊重新規劃,

在商業區增加公共區域,優化道路線;在民宿區進行廢棄


房屋改造,凸顯韓城文化;在宗祠文化區增強村落向心力;

在耕讀文化區修荒退林保持傳統農業風貌,繼承傳統的優

秀文化,使人們從中從中得到啟示,從而塑造出環境優美,

和諧自然的雙樓村。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本次的畢業設計意在探討空間與人體的關係,思考歷史、現在和未來三者的關聯。作品通過對《山海經》的理解,想像著相隔幾千年的,

現世世界對於《山海經》中的異獸何嘗不更加是一個充滿著魔幻色彩、光怪陸離的新世界,那未來的世界對於現在來說又是怎樣的?在未來人們

又會身著怎樣的服飾?那時候的他們對於現在來說不也是如同異獸般的存在?通過對這一系列的思考,我們產生了一個對於未來世界人們所穿服

飾的新構想,帶著這些對未來的構想我們創造出這個系列。一次時間、空間與人體構造的對談,在一個異度空間中其形態是隨時可變的,是未知的,

可以像雕塑一般,又可以像流動的液體。水是萬物之源,運用魚骨與彈力漆皮面料通過模仿水流的形態做各種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通過模仿人體

肌肉結構走向在人體不同部位反覆做立裁實驗,其材質從可包裹身體的彈力漆皮到真絲、薄紗再到彈力尼龍面料,隨著人體不斷變換,魚骨也會

產生不同的形態變化,魚骨與面料的結合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我們對未來的設想一般。通過彈力面料與魚骨的結合,人體與空間的關係更為明確,

就好比融入一處雕像之中,但又是可變化的軟雕塑,當人體融入衣服之中也成為雕塑的一部分。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們試圖從枯朽到繁茂、貧瘠到肥沃之中探索一種因為某種存在而使之變為可能的東西。而水無疑就是這種使之成為可能的物質,因為水,

枯木長出枝芽;因為水,荒涼開始消失。我們從這種關係之中探尋一種循環往複、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信念與希望。在作品的表達上,我追求

一種相對自然的視覺觀賞體驗,讓觀者以自然觀自然。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作品,奇妙卻能夠真實地向觀眾傳遞出一種來自虛幻空間與想像世界的物種呈現給我們的感受。每個觀眾的觀

感可能都會不同,也許有的人看起來這個作品像是會動的化石,有的人更在乎的是它的生命特徵,有的人會覺得是一個生命消亡的過程等,但總

的來說,我們更想要向觀眾表達的是對於生命與物種的敬畏。



2018千里之行?西安美術學院展區


| 作品闡述 |


我的這個作品是一個可以和人互動的藝術裝置,它可以自動捕捉現在裝置前面的人

的位置,進行觀看角度的調整,並且可以把觀測者的形象用線的形式畫出來。它的外面兩層球體

是可以緩緩轉動的,這樣就會有一個概率出現,就是每個人呈現的圖像清晰度都是不同的。我們

的作品主要是想說明,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到底在哪裡這樣一個

問題。近代量子力學的幾個實驗都是違背常規物理現象的,違背相對論的,比如說量子通信,它

是用超光速傳遞信息的,比如說我們觀測一個粒子進行試驗和不觀測進行試驗,得到的結果是兩

種情況,也就是說人們觀察的介入,是會影響到粒子存在的狀態的( 這是我個人的猜想)。也就是

說,人的行為是會影響物質世界的組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周易》、八卦、風水、穴位、中醫

等都是有可能真正存在的,只是就像量子力學一樣目前不能解釋它的原理。也就是說我們古代的

一些神學和神話傳說在未來有可能是超級科學。我們的這個裝置,就是象徵著一個小小的粒子,

人們觀察它的時候它會給人一個反饋。我們用它來傳達這個想法。






作品名稱:《生機-- 守》


作者信息:胡福星/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劉丹、姬國強、葉華、黃慶安、錄潔囡


作品名稱: 《墟比浮詞》


作者信息:張騫/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李陽、王興華、 楊季


作品名稱:《煙鳥棲初定》 


作者信息:高開心/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姜怡翔、麻元彬、劉英、李君明、焦永峰


作品名稱: 《無光之光》


作者信息: 張瀚文/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麻愛周、薛堃

作品名稱:《黃粱夢》


作者信息:門芳艷/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陳君魏



作品名稱:《芒》 


作者信息:薛育/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梁宏理、何軍、王徽


作品名稱: 《看不清》


作者信息:王媛/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郭濤、潘劍、呂順


作品名稱:《遺落之地·空間》 


作者信息:李光輝/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 


指導教師:楊小陽、 張娛、 李繼



作品名稱: 《高歌》


作者信息:鐘聲/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張春霞、商昌榮、許欲曉


作品名稱:《其實並不一樣》 


作者信息:顏艷平/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陶加祥、潘旭、柏發


作品名稱:《杏仁詩》 


作者信息:左澤田/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周仲銘、楊璐、余曼


作品名稱:《你有癌》


作者信息:郝郭琪/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劉益春



作品名稱:《她·他·它》系列作品 


作者信息: 何宇欣/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


指導教師:陶加祥、潘旭、柏發

病人的腳有扭曲著猙獰著、有一動不動就像死了一樣,


不同身份的人的「腳」部特寫來表現對人物命運的關注與思考,


他人之痛彷彿自己之痛。



作品名稱:《浮游》 


作者信息:馮笑笑/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指導教師:李建安


作品名稱:《快遞- 鄉土中國》 


作者信息:崔銘悅、吳博、蘆歡/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指導教師:郭志剛

作品名稱:《時空留痕——靜語》 


作者信息:李寶童/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指導教師:邢建國


作品名稱:《無差別》 


作者信息:閔宇/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指導教師:李朝輝、孫錦誼、張樂

作品名稱:《足球之憶》 


作者信息:舒楊/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指導教師:郭志剛

9

湖北美術學院


作品名稱:《畫室系列》 


作者信息:楊雄軍/湖北美術學院 / 版畫系 


指導教師:張煉、李琪、譚夢夢


作品名稱:《星期天》系列


作者信息:錢楠楠/湖北美術學院 / 版畫系 


指導教師:查賽、母貝旎、王瑞婷


作品名稱:《一日》 


作者信息:彭萌/湖北美術學院 / 版畫系 


指導教師:查賽 、母貝旎、王瑞婷


作品名稱:《在路上系列一·二·五》 


作者信息:王艷/湖北美術學院 / 版畫系 


指導教師:王志新 呂昊霖


作品名稱:Losing


作者信息:汪怡/湖北美術學院 / 版畫系


指導教師:張煉、李琪、譚夢夢


作品名稱:《我比你更知道她的zhi》 


作者信息:薛君雅/湖北美術學院 / 壁畫與綜合材料繪畫系


指導教師:孫鵬、譚大利、郭天天


作品名稱:E-age


作者信息:邱晨/湖北美術學院 / 壁畫與綜合材料繪畫系 


指導教師:馮建平、丁曉、孫謀


作品名稱:《歸一》 


作者信息:嚴凱/湖北美術學院 / 雕塑系


指導教師:張松濤



作品名稱:《墨·非墨》


作者信息:潘悅/湖北美術學院 / 雕塑系 


指導教師:田喜、汪玉峰、李冰、黃邦雄


作品名稱:《子夜系列》 


作者信息:洪偉/湖北美術學院 / 雕塑系 


指導教師:萬里馳


作品名稱:《痴人說夢》


作者信息:王佩婕/湖北美術學院 / 雕塑系 


指導教師:黃鑒


作品名稱:《無法平靜的硝煙》 


作者信息:劉近東/湖北美術學院 / 雕塑系 


指導教師:陳君、李勤、黃鑒、張春、魏傳濤


作品名稱:《青春滋痕》 


作者信息:雷玉婷/湖北美術學院/ 水彩畫系 


指導教師:劉智平、白露洋


作品名稱:《暮光之城》 


作者信息:譚琦瑞/湖北美術學院 / 水彩畫系 


指導教師:劉壽祥、謝敏



作品名稱:《構-1、構- 2》 


作者信息:嚴威/湖北美術學院 / 油畫系 


指導教師:劉劍、於軼文


作品名稱:《曇花一現》 


作者信息:柳偉正/湖北美術學院/ 油畫系 


指導教師:劉劍、於軼文



作品名稱:《虛谷西遊記》 


作者信息:張瑾/湖北美術學院/ 中國畫系


指導教師:徐勇民、周顥


目前100000+人已

關注加入我們


—— 

熱文推薦 

——


優秀畫家的十大「蓋世神功」



吳昌碩館藏精品欣賞



一句「王八蛋,滾出去」造就了兩個書法家!



宋版古籍,人間至美



有一種福相,叫豐滿



有事聯繫  坦腹齋主人 張大拙微信

 

zdazhuo


版權聲明:坦腹齋致力於中國藝文的推介傳播。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聯絡郵箱:1013102739@qq.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腹齋 的精彩文章:

木心:至少,每天要看書

TAG:坦腹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