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清華學霸2019跨年演講:很多人以為我們是天才,其實只不過是每一天積累成才!

清華學霸2019跨年演講:很多人以為我們是天才,其實只不過是每一天積累成才!

昨晚在2019年清華大學新年聯歡晚會上,


2018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揭曉。


他們是如何成為年度人物的?


清華學生傅宇傑用平凡的語言,


講述了一個個年度人物不平凡的故事。



演講完整視頻

他們中有超算團隊,


不眠不休奮戰48小時,


拿下三大國際大學生超算競賽大滿貫。


有田徑之王,



雅加達亞運會第四名,


實現清華男子十項全能「零」的突破。


有人成立

學生鄉村振興工作室,


走遍12個省份16個區縣,


為中國鄉村發展添磚加瓦。


有人用「AI」創作歌曲


用技術傳播音樂之美,


登上中國好聲音總決賽舞台。


有人成立「天格計劃」

探究引力波,


在太空中發射了一顆,


屬於清華學生的衛星。


有人用寫作創造世界,


碩士期間發表二十餘萬字,


用藝術編織夢境。

有人從阿富汗遠赴中國求學,


創立學生一帶一路研究協會,


成為清華博士生講師團首位國際講師。


有人

用影像講述故事,


《水木道》《清華零點後》《未來歸來》


累計播放量超過5000萬。


有人潛心文創


設計「立體二校門」創意產品,


被媒體稱讚為「最美錄取通知書」

有人十幾年無私奉獻


用校園講解傳播清華精神,


詮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很多人以為,


清華是天才輩出的地方。


是,超算、衛星、十項全能,


都是同齡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


但這背後,他們說出了成功的小秘密,


超算團隊與世界高手競賽,


連在桌子底下小憩都是一種奢侈;


成員一年年從打雜起不斷訓練,


年復一年復出終成大滿貫;


溫家星講述「天格計劃」,


曾被評委潑冷水,


「發射衛星是國家的事情,大學生歇著吧。」


他們熬穿無數個夜晚,


才將衛星送上太空圓夢;


宮克威苦練八年,


傷病險些擊倒了他,


但酷暑嚴寒他從不止步


……


其實,所謂天才,


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以下為演講稿全文:


很多人說,2018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失去了很多,許多故事在此畫上句點。


其實,每一年都如此不凡,因為我們在見證收穫與突破,更多傳奇從此開端。



我是清華大學的碩士生傅宇傑。我曾無數次踏上這片舞台,那時,我是「鄧稼先」的扮演者,演繹著60年前馬蘭基地的奮鬥歲月。有時,走上舞台前我會想:在技術全面封鎖、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鄧老他們用心血與汗水澆灌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盛開,中國從此站了起來!而今天的同學們,又是否能體會那個年代,那些前輩的心境與意志?



現在,我可以自豪、自信地說:清華人從未忘記。時代變遷、風雲動蕩,我們深知:

人外有人,唯有拼搏永存。



48小時,不過是普普通通兩天的時間。一群平均年齡20歲的清華小夥伴,自行搭建計算集群在48小時不間斷的國際超算大賽中完成六項優化競速挑戰,並寫出一篇具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水平的論文。英雄出少年,作為大陸唯一參賽的隊伍,清華超算團隊克服簽證等一系列難題,收穫今年第三冠,實現了2018年超算競賽的大滿貫。兩天兩夜連軸轉的奮戰,躺在桌底下的小憩都顯得如此奢侈,但這群少年從未顯露疲態。複雜的賽制和燒腦的題目,在他們眼中是有趣的挑戰。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計算機學科的未來;縱有千難萬險,對手如林,清華人不懼挑戰。



2018年,清華學生在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自己的衛星,你或許不會相信。這樣的質疑和看輕,溫家星聽到過太多次。他忘不了評委的話:「發射衛星是國家的事情,大學生歇著吧。」2016年,引力波轟動世界,還是本科生的溫家星敏銳地注意到了其中的可能性,發起天格計劃,帶領跨學科團隊探索宇宙伽馬射線暴。溫家星向邱勇校長承諾:2018年,他們要發射第一顆衛星!這是一項及其複雜和精細的工作,溫家星作為隊長主動挑戰技術難題。他做到了,10月29日8時43分,承載著他們心血的首顆試驗衛星發射入軌。「天道酬勤、格物致知」這是天格的含義,也是他們始終踐行的真理。



一個人,七雙鞋,十個項目,今年8月,本科生宮克威在雅加達亞運會上代表中國榮獲十項全能殿軍,為清華完成了國際大賽上零的突破。「十項全能」被稱為田徑之王,不僅僅需要運動員的爆發力、協調性、耐力,更重要的是數倍的訓練時間,而這恰恰是學生與專業運動員相比最大的劣勢。宮克威不在乎——我們回到宿舍時,他在田徑場開始熱身;假期與家人團聚時,他纏著繃帶埋頭苦練。2018年,他實現了國內六項賽事的全滿貫,劍指亞洲之巔!



很多人以為,清華是天才輩出的地方。是,超算、衛星、十項全能,都是同齡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但這背後,同學告訴我,剛上大學就和班主任打聽超算團隊,一年一年從打雜開始不斷訓練,最終成就了大滿貫;設計方案一改再改,交付節點越來越近,溫家星熬穿了無數個夜,卻眼看著要錯過發射窗口,兩年來所有同學的心血將付諸東流;宮克威苦練八年,傷病也曾試圖阻礙他的前路,但酷暑嚴寒他從不止步。



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我手上的,是清華2018年的錄取通知書。歷經百年風雨的二校門躍然紙上,將清華的第一句問候傳遞給3800個家庭。純手工打造、30餘部件、上百個拼插結構,無數次的優化,王德龍與管玉磊把清華文創送往世界各地。清華,許學子以自由成長的空間,他們也在各領域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10月7日,清華博士生宿涵闖進中國好聲音決賽,在鳥巢的舞台上淋漓揮灑自己的音樂夢想。在清華,有歌聲的地方一定有宿涵。校歌賽,一二九,他把音樂當作終身的事業,探索人工智慧創作,找到科技與藝術交融點。



在清華,與科技同行的還有文學與哲學。修新羽的作品就像科學寓言,她時刻關注身邊工程學科的發展,用文字去展現科學所帶來的社會變化和倫理問題。她說:不是我們選擇寫作,而是寫作選擇了我們。科技時代,她彰顯著清華文學的新力量。



清華人做事,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驚艷。從《水木道》的陡然走紅、到《未來歸來》的校慶情懷;從《THU superhero》的裝置藝術,到《清華零點後》的人文關懷,2018年,導演劉西洋思考著、創作著。器識為先,文藝其從,他們點綴了清華人的精神生活,也讓社會看到了清華文化的多樣包容。



14年前,清華校園講解志願服務團成立了。他們以傳播清華歷史與文化為使命,僅僅十一假期,116個集體,就有超過2700人次學生參與,產生志願工時超過1萬小時。更多清華志願人從這裡出發,為來自西部的學子舉辦英語夏令營,成為世界夥伴到清華的第一張名片。校園宣講看似一件小事,但身在校園,心懷天下,青年公益不都是從校園出發嗎?



11月18日,博士生程正雨成為了嵛山島東角村的一名榮譽村民。自2014年,他累計組織師生300人次,為祖國12個省份16個區縣建設了「鄉村振興工作站」。他說,他想為鄉村做點實事,從最初的一個人,帶著一個隊伍,慢慢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程正雨將自己的專業所學、志趣所向與國家戰略、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就是青年學生的風采。



來自阿富汗的沙明決意來到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利用閑暇時間,走進中國基層,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他意識到,中國與阿富汗的文明,在過去兩千多年中不斷聯結;作為「一帶一路」的親歷者,他加入了博士生講師團,把他的所思所想、所學所閱傳播給更多人。他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一帶一路研究協會」,主辦了首屆「亞洲青年圓桌會議」並發布《亞洲青年宣言:人工智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沙明身上,我們看到世界青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竭盡所能,這是全人類的事業,這是清華人的志業。霍金先生在遺作《終極問答》最後寫道:未來是否繁花似錦,源自我們當下之努力。做一個勇敢的人,做一個好奇的人,做一個堅定的人,翻山越嶺,事竟成。



這一年中,我們見證了人類偉大靈魂的逝去,親歷了風雲詭譎的國際博弈。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現在正是重拾這種精神的時刻。55年前,清華人用生命譜寫戈壁上的那一聲巨響,讓世界聽到了中國的聲音;今天,清華學生在校園中用拼搏發出吶喊,讓世界矚目中國的未來。



2019年,道阻且長,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可期,奮鬥不負新時代。

—THE END—

?本文選自清華小五爺園,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再見,2018!你好,2019!



??超好聽!2018年歲末,清華師生用快閃表白祖國,小提琴聲一響就讓人熱淚盈眶!


??如何看待2018年的中國經濟,2019年從何處破局?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的深度思考(演講全文+完整視頻)


??父親透析的這五年,讓我體會到了人間值得


??2018,謝謝你愛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1989年,已是30年前了
扎心!看了這份「年終總結」,感到臉疼……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