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蒲輔周,這才是大醫!

蒲輔周,這才是大醫!

周恩來總理曾向一位川籍中醫問道:「你給我開的葯為什麼特別靈?」那位醫生風趣地回答說:「別人把你當總理醫,我把你當病人醫,總理的病非醫生所醫,病人的病,自是醫生可醫的。」此人就是周恩來的保健醫生蒲輔周

蒲輔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現代中醫學家。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熱病。傷寒、溫病學說熔於一爐,經方、時方合宜而施。在幾次傳染病流行時,他辨證論治,獨闢蹊徑,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為豐富、發展中醫臨床醫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1968年蒲輔周先生訪談錄(何紹奇)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訪了同鄉前輩蒲輔周先生。

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談興頗濃,他一邊吸著葉子煙,一邊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其間,有沈仲圭先生、陳鼎祺大夫來過,寒喧幾句之外,我們老少兩代的談話沒有停止過。我們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

蒲老這次的談話,影響了我一生。香江教余,心境頗靜,回想往事,恍然如昨。茲就記憶所及,追寫出當年談話的內容,渾金璞玉,以公同好。是為記。

傷寒本寒而標熱,故治用辛溫,汗出熱去;溫病本熱而標寒,故清熱必兼透達。

外感病重在辨表裡寒熱,內傷病重在辨虛實陰陽。

張菊人先生改銀翹散為銀翹湯,說北方室外天寒地凍,室內卻爐火不熄,如此,則寒郁於外,熱固於中,銀翹散中辛溫的荊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當去之,加黃芩、瓜蔞,我說:此固一說也,但不可視為定例,我用銀翹散,治風溫初起,無汗畏風者,怕它透達之力不足,還要加蔥白呢。

蔥白辛潤,汗而不傷,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熱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葯,用白虎湯亦嫌早,常用鮮蘆根、鮮竹葉,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鮮湯」。

濕溫或溫邪夾濕,最容易見到濕熱郁遏,陽氣不能通達。

徒清熱而熱不去,濕留之故也。葉天士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常用蘆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葉。

通陽不在溫,是因為濕熱混在一起,熱在濕中,故與雜病不同,不能用溫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陽,小便利,則濕去熱孤。利小便的藥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為「淡以通陽」四個字。

辨證論治的真諦是什麼?

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證也同,也未必用同樣的方葯,還要看體質、時令、地域、強弱、男女而仔細斟酌,不要執死方治活人。

石膏用量也不宜過重。藥罐子有多大?那麼大量怎麼煎?有人動輒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說,是葯總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熱之力,而不怕它傷陽損胃。

有很多病,只宜調而不宜治。與其藥石雜投,損傷胃氣,不如不服藥。我自己就有痰飲宿恙,多年來,我一直不服藥,中西藥一概不服。唯注意調飲食,適寒溫而已,雖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歲月。

六十年代初,我在廣東從化溫泉療養,有人來訪,他有多種慢性病,終年西藥、中藥不離口,每次吃一大把葯。而日見消瘦,飲食不思,餐後還有腹脹。我說,古人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藥石雜投,本已見弱的脾胃如何負擔得起?

脾胃一倒,就不好辦了,我建議他不妨減少用藥,他顧慮重重。我讓他先減一點試試,果不其然,減一點,各方面的感覺反而好一點。最後他終於甩掉了終年吃藥的包袱。

希冀吃藥來健康長壽,無異於痴人說夢。

治病用藥無非是借藥性之偏,來糾正疾病的陰陽之偏。從古至今,未見有吃藥長壽的。

《金匱》論惡阻,說設有醫治逆者,到了第三個月還嘔吐不止的,則絕之。樓英說其意是摒絕醫藥,和之養之,以待胃氣來複。古人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就是說,這樣仍不失為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

要是把醫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學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孫真人也說過:學醫三年,便謂天下無不可治之病,行醫三年,始信世間無可用之方。

羅天益說:醫之病,病在不思。醫生所思的,就是辨證論治,而非其它。我堅信唯物論辨證法,不向機械唯物論投降,我也這麼教我的學生。他們總怕我保守,不給他們我的秘方、驗方,我說我沒有什麼秘方、驗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驗方,去查類書嘛,我教你們的是辨證論治。他們又說,辨證論治,難哪!我說:孫悟空七十二變,是他掌握了變的方法。不要偷懶,學嘛,沒有快捷方式可走的。

有人說,古方中用人蔘的,就一定要用人蔘。我說不一定,仲景先生生當漢代,那時遼東尚未開發呢,故白虎加人蔘湯,理中湯所用人蔘,皆是党參。四川的泡參,也很好,其色白中帶黃,其味甘淡,入脾肺經補氣,加之其體疏鬆,補而不壅,補氣而不留邪。

若嫌力薄,可以多用點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婦女,補氣攝血,泡參用至四兩而效。泡參其價甚廉。梓潼鳳凰山的桔梗,長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葯。這種柴胡,叫竹葉柴胡,色綠,用莖,北柴胡用根。

三物備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積而止腹痛。傷於生冷瓜果,積久不化,非一般消導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於某老,其用藥,無非楂曲平胃之類,服二十劑無效。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積,非溫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備急丸的大黃乾薑,不用巴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輕用,即用,也要注意炮製方法去油用渣,並嚴格掌握用量。我有個學生,素來用藥謹慎,一次處方開巴豆五分,患者服後即暴吐瀉不止,所謂「一匕誤投,覆水難收。」後來我調治了許久才好

對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葯碾成粗末、混勻,每用五、六錢,水一盞,煮七、八分鐘,去渣,適寒溫飲之。一日一、二次,不傷胃氣,藥效也易於發揮,猶如輕舟速行也。

用藥要絲絲入扣,不多一味無謂的葯,不少一味對證的葯。

用藥絲絲入扣,不是多而雜,用藥雜亂,是初涉臨床者的通病。

原因一是病機不明,病機不明,用藥就不能擊中要害。二是急於見功,這樣就勢必見一症用一葯,甚至用幾種葯,這就成了唐書說的「廣絡原野」。三是瞻前顧後,用一味熱葯,怕太熱,加一味涼葯;用一味瀉藥,怕有傷,加幾味補藥。

曾有學生治一個氣喘病人不效,來找我,還說是不是沒有按老師的經驗加蔥白,我看他的處方,一味熱葯,一味涼葯,下面又是一味熱葯,一味涼葯,我就問他,這是寒喘,還是熱喘?他不能答,這就是病機不明,所以用藥雜亂。

果是寒證,用涼葯豈非雪上加霜?用藥雜亂,就像打架一樣,你這裡一拳頭打出去,他那裡拉著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

覺得不錯

底部點贊支持小編

一味本草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一味本草訂閱號

微信號:

dudongh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味本草 的精彩文章:

調理脾胃疾病,用對一味本草准沒錯!
短短2個月,讓8萬愛美姑娘都愛上的豆漿,再出5款新品 原來豆漿這麼喝,比吃燕窩還滋補!

TAG:一味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