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崔允漷 馮生堯 ∣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改變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崔允漷 馮生堯 ∣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改變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崔允漷 馮生堯 ∣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改變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和路徑,課程結構決定著育人的功能。為了更清晰地理解各國在高中階段如何建構共同基礎與分化需求相協調的課程結構,這裡從兩個角度作一分析。

(一)從必修與選修的比例看各國高中的課程結構

我們從12個國家或地區中選擇相對可比較的五種高中課程結構作一比較,如表3所示。

表3 高中課程結構國別比較▼

崔允漷 馮生堯 ∣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改變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可見,各國高中的課程結構一般呈現為「共同必修(基礎)課程+專業分化或自主選修課程」,其中必修(基礎)課程所佔比例範圍在42%—65%之間,最低的是日本,不低於42%;幾乎所有國家的課程結構都有一定的比例是學校自定、自設的課程,最高的可能是韓國,佔31%。這既體現了課程民主化的趨勢,也提高了課程的適應性。

(二)從共同必修所需要的時間看各國的課程結構

在前期全球高中課程比較研究中,我們曾對各國或地區的共同必修和必選學分進行了統計,發現母語、數學、科學、社會、外語共5個學術領域,在每年50個學分的標準速度下,必修必選需要修讀的總計時間,可以劃分為三類:[15]

其一,高共同基礎型。典型的是德國的文理高中,即較為優秀的學生,上述5個學術領域的課程需2年左右的時間。

其二,中高共同基礎型。法國、韓國、俄羅斯、芬蘭約1.5年;美國在10至12年級,必修時間在1.5年之上,分不同層次。

其三,低共同基礎型。日本約為0.8年;英國中四至中七階段(9—13年級),5個領域共同基礎為0.5年多一點;澳洲維多利亞州,1~10年為義務階段,11、12年為高中,其時只要求英語學科內選1門考科,再任選3門重點考科、2門一般考科。

我國2003年版的課程方案,課程結構也是分為必修課程、選修Ⅰ和選修Ⅱ三類,最低學分比為116∶22∶6,最低畢業學分為144,其中選修Ⅱ課程是校本課程,必修學分佔比為81%,差不多是日本必修學分的兩倍,絕對屬於高共同基礎型。因此,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必須削減必修學分,擴大選修比重。同時,隨著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必要提高校本課程的學分比例。


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改變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課程改革不僅僅是內容的更替,更重要的是學習方式的變革,特別是把核心素養的養成作為課程育人的目標和歸宿,學習方式的變革尤為關鍵。全球經驗表明,研究性學習是改變學習方式的突破口或著力點。研究性學習既可以作為特定的獨立課程,也可以作為各門學科的學習方式。美國、英國、法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啟迪。

(一)美國高中的體系化研究性學習

美國高中早已建立了體系化的研究性學習制度。以傑斐遜科技高中為例,9年級學生必修「生物、英語與技術」綜合課程,其中的一個任務是系統地學習科研方法,並開展一項研究課題,打下初步的研究基礎。10、11年級,學生選修各門科學類、技術類課程,為12年級修習「高級研究項目」打下知識基礎;同時,學生開展各種學科內的活動和探究,進一步強化研究能力。到了12年級,學生必須在校內的13個實驗室或者到校外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展開高級研究項目,從而將研究性學習推向了高潮。13個校內實驗室包括: 天文和天體物理、自動化和機器人、生物技術、化學分析和納米化學、工程設計、能源系統、微電子、電腦系統、移動/Web應用開發、神經系統、海洋學/地球物理、量子物理和光學、原型和工程材料。紮實而個性化的知識基礎、持續系統的研究,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興趣。我們曾統計2008~2010三年間中國大陸與美國在中學生英特爾科技大獎賽上的獲獎情況,發現在大獎和一等獎,以及二、三、四等獎4個等級上,北京和上海的高中,獲獎項目分別為0/3/4/3;而傑斐遜高中一所學校的獲獎數就達到了2/2/8/2之多。[16]

(二)英國高中的學科內探究與高考

英國學生在中四、中五期間修讀的AS級(高級補充程度)科目,或者中六、中七修讀的A-level(高級程度)科目,都要開展或大或小的科研活動。教師對這些項目進行評分,並按一定比重納入該科目的總評成績之中,即為檔案袋評價。如在下列A-level科目考試成績中,生物,平時實驗或調查佔25%;物理,實驗佔35%;地理,需要學生進行實地調查並撰寫4000字的調查報告,佔20%;歷史,要求考生撰寫兩篇1000字的小論文,一篇3000字的個人研究論文,共佔35%。[17]在英國,研究性學習已經徹底地、有機地納入了各個科目的學習和高考之中。

(三)法國高中的框架性個人研究[18]

法國普通高中二年級學生必須參加「框架性個人研究」(les travauxpersonnels encadrés,簡稱TPE)。該課程由國家按經濟和社會方向、文科方向、科學方向提供研究主題清單,三個方向既有共同主題,也有各自特定的主題。每兩年會更換一次其中的三分之一主題。學生確定的主題必須與國家規定的大的主題相關。

學生在研究時,至少需跨兩門學科。以小組形式進行,在特殊情況下允許個人完成。建議學生小組人數不超過三人。時間上要求每周2小時,最多持續18周,包含學生完成作業時間及教師評價環節。相應地,教師要用教學工作時間指導此課程。學生可選擇任何形式展示其作品,比如沙盤模型、詩歌、報紙頭條、書面文件、科學實驗、視頻、戲劇表演、網頁、海報等。學生的研究過程必須包含研究步驟與文獻檢索。通過文獻研究,學生把問題進一步細化,從而確定製作與所選主題最適合的作品。

框架性個人研究納入畢業考試,在高二學年末提前考核,還賦予2倍的分數權重。具體的做法是,以口試的方式,3人一組,每組30分鐘;評價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知識和能力相匹配,包括考察整個研究過程、學生日常口頭與書面表達,以及最終作品。

框架性個人研究為學生提供了真正完成一項研究任務的機會,從最初的概念構想,到最終完成作品,其個人的工作日記會是學業生涯中重要的紀念。

美、英、法的經驗充分表明了高中階段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我國在世紀之交開始將研究性學習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加以設置,一些學校已經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經驗,但總體而言,由於評價、教師、安全、管理等相關政策配套不足,該課程的全面實施情況和實際成效都欠理想,這也是本次普通高中課程修訂需要繼承與發展的重點議題。


本文節選自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崔允漷與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馮生堯合著文章《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世界性的課題與經驗》

參考文獻

崔允漷 馮生堯 ∣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改變的突破口與著力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