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留學生教育盡一份力

為留學生教育盡一份力

那時,我理解了「接收10萬留學生計劃」的真正含義。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和解才是首要工作。這項計劃中也寫著,期待歸國後的留學生能成為自己祖國和日本之間的橋樑。

今天,我也在思考,在中國留學交流的未來動向中,日本政府及大學等教育機構該如何參與其中。為了在留學競爭中不輸給歐美和澳大利亞,日本大學等教育機構及日本社會的改革也需要考慮。

——白圡悟

有一位日本學者,他曾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第一批短期留學生。他的名字叫白圡悟,現為日本九州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專門研究員,並且一直致力於中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近日,白圡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我是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批短期留學生」

記者:多年來,您一直直接參与中國赴日留學生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您為何會對中國感興趣?

白圡悟:1972年2月,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訪華,發表《上海公報》,表明和中國走上了恢復邦交之路。我那時看到電視和報紙的報道,第一次強烈感覺到中國作為鄰國之存在這一事實。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二戰」後出生的日本人,在學校學習《論語》《十八史略》等中國古典知識,對中國的了解只有從古典中接觸到的形象。因為種種原因,幾乎沒有了解現代中國的渠道。

我在1972年4月考入日本西南學院大學文學院外語系。我學的是英語專業,但一年級時,我毫不猶豫地選了漢語作為第二外語。漢語班一個班約60人,兩個班一共120人左右。當時,雖然在大學裡法語和德語最受歡迎,但可以看出學漢語的熱潮即將到來。而且,兩國於當年9月29日發表「中日共同聲明」,中國和日本實現了邦交正常化。

記者:那麼,您後來為何對中國留學生研究感興趣?

白圡悟:這個說來話長。

我於1976年4月考入九州大學教育學研究科的研究生院,碩士和博士課程專攻文化人類學,並且把亞洲人口問題的社會學性研究和民俗學性的教育研究當作中心課題。

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恢復大學高考制度,且從1982年開始重新接收外國留學生。1982年,我在九州大學研究生院畢業,成了母校教育學院的助手。就在這一年,我聽說上海交通大學有暑假短期漢語進修,馬上報了名。旅費和一個月的學費、住宿費、伙食費共25萬日元左右。我是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批短期留學生。在中日友好的氛圍中,我們留學生受到了熱烈歡迎。

在九州大學教育部助手任期結束那年,我寫了《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論文。算是著手對中國進行研究,可不久研究就中斷了。

我在對留學生教育一無所知之時,去拜訪了在教養系負責留學生教育的上尾龍介。他給我很多寶貴的意見,還和我談到由於神經性的病因臉部麻痹,用餐時經常流淚,而且因處理留學生問題佔用很多時間,致使自己的中國文學研究毫無進展。他勸我要記錄下自己經歷的留學問題,並進行研究。此前,日本人很少研究留學生問題,甚至沒有人研究。

上尾龍介從1979年10月開始在中國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赴日本留學生預備學校」教日語,1985年10月成為九州大學創設的「留學生教育中心」首任負責人。而我自己在當留學生會館幹事時,也陷入了與上尾龍介同樣的狀態。有一天,父親突然問我在做什麼研究。我那時的主要工作是協調亞洲留學生及其家屬的進修和生活問題,處理交通事故護照丟失問題等,對孤獨和抑鬱的學生進行指導,運營日語課程,接待其他大學參觀人員,組織校內會議等。我對父親說,沒有進行研究的時間。可父親卻說:「你做的那些也是出色的工作。」

那時,我理解了日本「接收10萬留學生計劃」的真正含義。包括上尾龍介在內的父輩學者考慮的是,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和解才是首要工作。在「接收10萬留學生計劃」中也寫著,期待歸國後的留學生能成為自己祖國和日本之間的橋樑。

因此,我越發理解,比起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工作在於留學生教育,並想從事這個工作,最後下定決心為留學生教育盡一份力。

「中國赴日本的留學生會繼續增多,但待解決的問題也不會少」

記者:您之後是如何進行中國留學生教育研究的?

白圡悟:當時,留學生問題研究在日本還是一個未開拓的領域。那時,留學生在全日本的大學裡有一萬人左右,被當作研究對象論及的極少。我逐漸把自己的工作內容當作分析的對象,開始在學術期刊或報紙上發表論文或隨筆。

我堅信,留學生交流是讓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和解的重要方法。在不斷進行留學生問題研究的同時,我因為種種原因訪問中國數十次,研究課題包括少數民族學習調查、教育國際化調查、大學和企業的友好合作關係調查,還有職業教育和學位資格結構調查等。

進入21世紀後,我開始研究中國留學政策,《現代中國的留學政策——國家發展戰略模式的分析》一書已經出版。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留學政策?

白圡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擴大知識分子和學生的海外派遣,之後各單位公費派遣及自費留學制度開始實施,致力於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留學國家由上世紀50年代以蘇聯為主,轉換到上世紀80年代後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

公費留學主要是培養教學人才、科技人才等,滿足了大學科研機構的人才需求。1992年以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有專門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還有自主創業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的創新創業人才等需求增大。為此,中國政府開始對有研究生以上水平的優秀人才實行歸國獎勵政策,地方政府也出台就業創業政策,為留學人員創造歸國環境。

同時,自費留學伴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加。此外,歸國留學人員的團體在各地被組織起來,歸國留學人員的社會適應及子女的教育問題被重視起來,國際交流等活動也頻頻舉行。

通過研究,我做出了中國留學生交流未來動向的理論性推論。

首先,中國還有潛在的留學需求,能過預測出將來還會擴大出國留學。在其留學市場中,歐美國家以及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教育機構會爭相進入中國。其次,中國作為外國人留學生接收國的力量越來越強。再其次,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大學確立自主運營權,在國際性活動中,派遣教師和學生留學、接收外國留學生、中外合作辦學及境外辦學等跨國教育也同時展開。大學主導的留學交流,今後會越來越多。

我也在思考,在中國留學交流的未來動向中,日本政府及大學等教育機構該如何參與其中。根據調查,日本大學中採取增加留學生政策的大學佔一半以上。2008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等制定「留學生30萬人計劃」。這樣一來,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會繼續增多,但待解決的問題也不會少。

為了在留學競爭中不輸給歐美和澳大利亞,日本大學等教育機構及日本社會的改革也需要考慮。但是,關於留學交流的動向及相關問題,在日本並沒有形成全面評價及改善的機制。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希望中國留日學生成為既懂日本又懂中國的人」

記者:您認為中國留日學生有哪些優點,同時,又有哪些不足?

白圡悟:中國留日學生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明顯區別。本科生和日本學生差不多甚至有超出日本學生的能力。他們入學一旦日語過關後,學習成績直線上升。

在日本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通常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他們接受過研究方法或處理研究資料等方面的訓練。不過,我感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方面接受的訓練不足。他們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在考試指導和研究生入學後的研究指導上感到很困難。

記者:對於計劃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您有何建議?

白圡悟:在中國,日本語也許是沒有廣泛通用性的小語種。中國學生是抱著什麼目的來學日語的呢?很多中國學生回答:「有利於找工作」。為此,學習日語在中國東北三省及上海等日本企業較多的地方比較盛行。但是,如果哪天「利於找工作」的好處沒有了,中國學生是否還會學習日語呢?

我認為,學習日語的中國學生應該抱有一生都要和日本打交道的強烈心愿。日語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的入口,希望中國留日學生成為既懂日本又懂中國的人,畢竟那是留學交流的最基本目標之一。「對找工作有利」這種功利性的想法應該拋棄掉。要知道,年輕時的精神和意志會影響很遠,甚至一生都存在。學日語是為了什麼?我希望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觀、事業和成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4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美術館:培養公民視覺素養的魅力場
北京朝陽啟動校外教育60周年成果展示周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