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母語」,留住文化的根
教育
01-04
■文化周末 第129期
「語言保護不只是記錄和保護語言符號,更要記錄和保護人類的語言知識系統。」在近日舉行的2018語言資源與智能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呼籲,不同國家、地區、國際組織以及社會部門和學科之間應當加強緊密合作,制定一系列技術和工作標準,共同保護全球豐富的語言資源。
此次研討會由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語言數據聯盟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語言資源保護」「語言資源建設及應用」「『語言與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等議題,共同研討語言資源和語言智能領域的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
中國有100多種語言,有豐富的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但是真正理性地認識到語言是一種資源,把語言資源作為國家語言規劃的重要理念,並且在國家層面、在全國範圍內採取語言資源保護行動還是近年來的事情。在李宇明看來,語言保護有語言保存、語言保育、語言資源開發三個層次,要重視活的語言生態保護,而不只是保護語言樣本;要讓我們的孩子學習母語、母方言,那麼這種語言就至少可以延長20年到50年,也為人類語言保護提供更多的時間。
面對「現在很多家長越來越鼓勵自己孩子不講方言而講普通話」的現象,李宇明坦言:「現在提倡中國公民應該掌握『三語』:從小學好家庭語言,這是留住文化的根;上學學好通用語,能夠在中國土地上很好地生活;到三四年級學習外語,將來能夠和全世界交流。父母讓孩子多掌握一種語言,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4日第4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