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2018 未來人才培養的轉折點

2018 未來人才培養的轉折點

放眼全球,社會經濟科技的變化給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世界各國的高中教育也在2018年經歷變革。在此,我們仔細梳理,以期助力探索我國高中發展新路徑。

2018年是我國高中教育發展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深入推進,全社會高度關注的高考綜合改革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試點之後正在全國鋪開,其間又經歷了方案的細化和調整、社會的討論、部分省市的推遲;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開始實施。可以說,我國的高中教育,從入口到出口,從規模擴充到質量提升,從教育教學的方法、過程到評價,正經歷著艱難的探索和深刻的變革。

高中教育的發展方向,對於教育的核心追求是不變的,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新的面貌和版本,而各國又根據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有所側重。今天,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在高中教育改革中表現為對於升學和就業的雙重準備,尤其是對於技術和職業教育的支持;教育的時代性要求在高中教育的改革中表現為聚焦於自主性、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協作能力、交流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這些是適應21世紀發展所需的高階能力;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教育中突出表現為,因學生髮展基礎與發展目標的不同而進行差異化支持;大學招生制度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本然使命——評價和選拔學生、引導基礎教育育人方向。

教育的發展與變革行於當下、面向未來,但具體行動又都是置身於特定的社會和歷史情境中的。如何將上述變革融入現有教育體系,這是所有看似合理的理念和變革方案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教育分權的國家重視在高中教育發展新目標方面凝聚共識,通過法案、行政命令、倡議和政策槓桿提出方向和方案,通過學區、學校的自主行動探索和推進邁向新目標的多元實踐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專業團體及各種社會力量有著不同程度的參與。而在注重集中統一的國家,全國範圍的統一行動則會明確指向新的發展目標並迅速果斷行動。

從長期看,整體性的系統變革令人期待。但是在短時間內,變革要從具體行動開始,因而會遇到與既有系統相適應的問題。這種變革舉措融入既有系統的方法,提供了一種溫和的實踐方案,也在支持高中教育新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進行著緩慢的調整,直至適應和促進高中教育的變革。

也許,欲速則不達,而這才是變革之道。

目標更新:面向未來的高階能力

2018年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布首輪錄取榜單,學校根據「學術能力、人格特質、全球願景」三個方面篩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卻不見我國內地高中生的身影。近年來,美國常青藤高校以及斯坦福大學等著名高校在中國學生錄取和評價方面的言行屢受關注。其中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是我們也要思考,大學,乃至整個社會,如何看待教育的目標?哪些是我們下一代需要重點培養的品質和能力?

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競爭加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狂飆突進,迅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成為教育探索新的出發點,對於高中教育目標的重新定義自然也包含其中。2009年,美國21世紀學習合作組織提出的21世紀學習框架,重點強調學習與創新技能,信息、媒體與技術技能,職業與生活技能。其中,學習與創新技能包含了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交流與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合稱「4C能力」。

最近幾年,美國私立高中聯盟推出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新模式,這一模式關注學生8個方面的表現,例如分析與創造性思維,口頭和書面表達等複雜溝通能力,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數字化和量化分析能力,適應性、主動性和冒險能力,正直和道德決策力,思維習慣。這一方案得到了眾多著名大學在內的美國入學、資助及成功聯盟的支持,目前正在從理論評價模式走向評價實踐,進而引領高中變革。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強調自主行動、合作使用工具、在社會異質團體中互動,同樣是關注了通用性的能力。在澳大利亞,高中教育中融入「三大跨學科優先項目」(原住民的歷史和文化、融入亞洲、可持續發展)和「七大關鍵能力」——讀寫能力、運算能力、信息技術能力、 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個人與社會能力、道德倫理、跨文化理解。與此同時,日本強調高中教育要發展學生「與具有主體意識的各類人群相互合作的態度及能力,即主體性、多樣性和合作性」,以及「能夠獲得知識與技能,自己發現問題,探究解決方法,並且把成果展示出來的能力,包括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

從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來看,教育目標日益將通用能力作為重點,聚焦於自主性、創新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這些超越了具體的知識,是多領域通用的、多維度的(知識、方法、態度等)、與高階技能和行為相關的、應對複雜問題所需要的能力。相應地,各學習領域的目標則超越了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關注學科的核心概念,並探索實踐發展的一般能力和通用能力。美國的科學教育標準將科學課程的內容聚焦於學科概念和跨學科概念,並進一步強調學生參與科學與工程技術實踐,即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解決現實問題、從事工程與技術項目,期望學生像科學家、工程師那樣進行專業化的實踐,從而發展科學探究與實踐應用能力。

早在1945年,美國哈佛委員會在研判教育的未來時,認為「高中不再是昔日意義上的『預備學校』,高中所面臨的最艱巨任務是,如何尊重眾多學生在智力、背景、家境、興趣及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並做出相應的反應。」為此,哈佛委員會開出了通識教育的「藥方」,提出著重培養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和辨別價值的能力。60多年後的今天,高中教育問題歷久而彌新,依然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 案例 ——

目前,美國有20多個州參與了21世紀學習合作組織的行動。21世紀學習示範學校100餘所,賓夕法尼亞州南裏海學區高中部是其中之一,聚焦於3個方面的改革。技術變革學習,通過使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真實職場任務的、基於問題的學習策略擴大學生的參與,技術作為泛在工具提升學習的技術能力及研究、合作、創造、交流;基於項目的學習,教師按照課程項目模板進行21世紀技能的教學,學生合作解決問題、創造產品、共享知識;基於21世紀技能評價量表進行評價,重點評價創造力和創新、交流與合作、研究和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和決策、數字公民、技術操作。

大學招生:引導高中教育改革

在美國一些高校的招生中,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滿分學生被拒,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大學宣布不再強制要求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美國國家公平與開放測評中心致力於結束標準化考試的誤用和缺陷。2018年,有1000多所美國大學不再依據美國「高考」(ACT或SAT)成績錄取學生。這一行動正在增強大學招生方式的多樣化、開放性和自主性,並對高中教育產生引導性作用。

21世紀的能力評價越來越注重知識應用、創新性等方面的評測。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引導整個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發展方向,這方面的主要舉措是探索如何更合理地將學生的平時成績納入高校招生評價體系。公平的制度,在有效選拔學生的同時又能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這方面的探索聚焦於如何增強高校招生的專業性和過程的公平性;如何在不同的學生群體間保持公平,進而促進教育的代際公平和社會的代際公平。

歐美諸國及日本、澳大利亞在制度上主要是基於大學自主,尤其是私立大學,加之學生評價的部分方面由專業性或者其他獨立的機構進行,大學招生相對多元化,較多地由大學基於其教育價值觀和自身傳統進行並不斷調整,整體上是以學術水平考試、平時學業成績、綜合表現及能力等不同組合為依據,在具體評價手段上也比較多樣化。

2018年間,法國的高中會考改革頗受關注。為了提升高中學生學習的投入和水平,並增強學生的個人專業和課程選擇,法國將在2021年舉行高中會考改革,2018年秋季入學的學生按照新的方案調整課業安排。改革內容包括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至40%,其中10%取決於高二和高三的學習成績單,30%由高二和高三階段學校組織的統一考試成績決定;取消會考的文、理和經濟社會分科,高三畢業會考科目減少到4門。這種改革雖然因其精英化傾向以及學生選擇提前等原因遭到一些反對,但是在促進學生選擇和個性化發展方面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 案例 ——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南裏海學區的評價制度和美國私立高中聯盟推出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新模式是典型代表,這種基於真實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的學生評價體系,在理論界也受到廣泛認可,被認為有助於選拔人才並能很好地引導高中教育發展。

但是,在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的改革中,除了學科內容更新外,第一年課程被作為單獨的資格,成績不再納入普通中等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之中,所有的考試放在課程結束之時,而且非考試的評價只在知識、技能和理解無法有效通過考試進行評測時才採用,非考試評價的比重也會降低。概而言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的評價改革更加重視終結性的考試。從這種對比可以看出,高中評價和大學招生的探索仍然是多元的甚至多方向的。

學生支持:促進個性化發展

一段名為《控訴教育》的視頻紅遍了網路,演講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每一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價一條魚,它將一輩子認為自己是個「笨蛋」。他說,今天的教育制度不僅要讓魚爬樹,還讓魚爬下來,參加長跑比賽。2018年,支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成為傳統高中教育探索的模式。

在支持特定學生群體上,以及引導學生做出個人發展決策方面,近年來各國有不少舉措,有效適應了學生的差異,有力地促進了高中教育發展在入學機會、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上的公平。對於困難群體的特別支持,許多國家從教育公平出發,強調為資源匱乏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或機會。日本為支持區域及處境不利的學生群體接受高中教育,2010年起就開始實行公立高中免學費制度和私立高中「就學支援金」補助制度。除了減免學費外,一些國家和地區還通過午餐補助、專項資助等幫助學生。這對於貧困家庭學生接受高中教育尤為重要。

對於特別項目的支持,主要是為了培養未來社會發展和科技競爭所需的領導型、精英型人才。社會經濟地位不利的學生更有可能從中受益。這類公共投資具有正外部效應,符合經濟學原理。

為了加強學生髮展指導、支持學生的自我認識與未來選擇,歐美各國在高中學校普遍按照學生數配備專職的學生髮展指導教師,專門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指導,並協助學生選擇相應的課程。美國各州高中課程和考試有較高的自主權,但是州計劃中必須包括初高中銜接、高中教育和高中後教育銜接的方案,將嚴格的學術性學習、生涯與技術教育、工作學習和生涯諮詢指導加以整合。法國最近啟動了「學生計劃」,為高中畢業班配備教師,為學生提供學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學生的開放性探索和教師的專業性發展。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各種教育機構、專業團體、教育公司、與教育相關的科技公司、教育領域的非營利機構等,支持學生和教師的學習與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提供豐富而可及的學習資源,特別是網路資源。例如,法國數字大學通過開設免費慕課為高中生提供在線專業選擇指導。

—— 案例 ——

近年來,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其諮詢報告中提出了高中教育、大學招生、大學教育一體化的改革舉措,實現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在實施過程中,日本要求教師從幫助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維度,從主體性、協同性的角度徹底改善學習方法;在評價過程中,多維度、立體化地促進每一個生命健康、充分地發展;對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指導,對於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針對性教育方式,為入職做準備;對於重修生、需要特殊幫助的學生以及擁有優秀才能或鮮明個性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支持等。

課程調整:促進學校多樣化發展

我國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學生畢業學分最低要求為144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42學分,選修課程14學分(含校本課程8學分)。」實施中我們發現,課程結構的調整提升了高中學校的課程自主性,同時也在支持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的特色建設和高中多樣化發展。

在大多數國家,高中階段是教育分化的開始,學生開始嘗試探索選擇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所以,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是高中課程結構調整的大趨勢。高中的多樣化發展也是基於課程的多樣化。不同的學校根據其所處的情境和願景,設計相適應的課程結構。學校的自主權越大,多樣化發展的條件就越充分,也更有可能通過系列課程開發支持學生在特定領域中的發展,學校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2018年,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降低必修課學分比例或者畢業標準來賦予學校更多的課程自主權,支持高中教育的特色建設和多樣化發展。日本高中課程的必修課只佔30%左右,其餘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近年來,日本鼓勵各地創辦特色學校和新型高中,突出辦學的特色化和個性化,發展「彈性而多樣化的高中教育」。美國紐約州規定學生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是修讀22個學分的課程,其中英語4學分、社會研究4學分、科學3學分、數學3學分、外語1學分、藝術1學分、體育2學分、健康0.5學分、選修課3.5學分,並通過紐約州組織的考試。然而,美國高中學生修讀的課程學分大大高於規定數量,學校也開設了包括大學先修課程(AP)在內的大量選修課程。在美國新澤西高技術高中,工程技術類的課程包括工程設計導論、計算機集成製造、計算機科學與軟體、計算機科學、生物工程與環境可持續、民用工程與建築、工程學、工程設計與開發、數字電子技術等。就高中學校的特色領域而言,州內就有科學高中、技術高中、研究高中、藝術高中等。

為了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和體驗,美國一些高水平的高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組塊課程,如紐約高中設置的「職業群」課程,將生涯與技術教育課程框架分為若干大類,再將課程序列化和組塊化,與這些大類加以銜接。

—— 案例 ——

美國紐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有8位畢業生獲得諾貝爾獎。這所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數量眾多、門類豐富,大學先修課程就有30門左右,從微積分、物理、化學,到文學、經濟學、音樂理論、藝術史,還有若干榮譽課程,學生還可以經過特別許可修讀,還可用來代替常規課程。這些選修課程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自然也形成了學校的特色。在課程的組塊化方面,學校可以成組地選擇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生物學、自然科學的選修課程,在自然科學領域,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必修課程之後,在化學、物理學、工程學、藥學和法醫學等5個領域選擇一組課程學習。

「雙重準備」:提升技術教育地位

我國高中階段的普高與職高之比為6∶4,高中階段開始就完成了學生分流的工作。職業高中常被作為被迫選擇的去向,而普通高中則以升學準備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任務。如何更好地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定向,是中等教育發展史上一直爭論的問題。在技術時代,這個問題更加複雜,也出現了新的應對模式。

從全球範圍看,高中教育的普及在發達國家基本實現,根據經合組織《教育概覽2018》的統計,2016年,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15—19歲人口中有85%的人在校讀書。我國2017年高中階段教育的毛入學率也達到了88.3%。

高中教育普及給各國高中帶來的新的挑戰是,側重於大學預備教育功能的教育模式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高中教育普遍面臨升學準備和就業準備的雙重任務與艱難選擇,希望升入大學特別是重點大學的學生遠遠高於實際人數。在很多國家,這種傾向一直主導著高中教育,從而使得人數更多的學生在高中畢業進入職業生涯時沒有享受到未來發展需求的教育。

為此,各國開始重新確認職業技術方向教育的重要性,並提供特別的支持,將「就業準備」提升到與「升學準備」同樣重要的地位。技術教育的崛起值得特別關注。最為典型的是英國推出的技術課程(T-level)。僱主參與課程設計,側重發展企業所需的技術能力,學生除了學習數學、英語和數字技能這些核心科目外,還將在自己選擇的領域學習專門的技能。兩年制的課程結束後,學生可以獲得英國全國認可的資格證書,證明在哪些技術領域取得了學業成就,也可以抵3門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高級水平(A-level)的科目,技術課程畢業生既可以選擇就業又可以選擇繼續升入大學。這一學業證書的推出,是為了培養更專業的技術性人才,提高就業人員的競爭力,適應不斷變化的人才市場的需求,推動技術領域發展,支持就業,同時又兼顧了「升學準備」。

美國《讓每個學生成功法案》在2015年提出糾正《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對於課程的窄化,提出全面的教育要包括英語、語言藝術、寫作、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外語、公民與政府、經濟學、藝術、歷史、地理、計算機科學、音樂、生涯與技術教育、健康與體育等,由州或地方教育部門決定,目標在於為所有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課程和教育經驗。這種注重全面發展的豐富課程滿足了學生的多重需要,改變了之前側重學術能力發展的取向。從教育實踐層面看,源於美國加州的兼顧學術發展和職業發展的「關聯學習」模式值得關注。

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盟,在高中階段對於理工類課程的重視和特別支持,正是為了面向未來的科技競爭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其中就包含了對於技術教育和工程教育的重視。至少相對於歐洲的古典中學傳統而言,這也體現了技術、工程領域教育的新觀念與新趨勢。

—— 案例 ——

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是高中教育的目標,具體包括使九年級學生熟悉貿易、技術和學徒制的職業項目;在十年級開設21世紀公民知識課程;為十二年級學生增加獲取法語學習證書的機會;設立創業獎鼓勵高中生創業;為高中生髮展基於社區的學習項目;要求所有高中生畢業前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從2020年起,學生必須完成3門高中數學課程作為畢業要求。

(本版文章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4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學倫理提醒我們過有道德的生活
北京北大方正軟體技術學院:推動產教融合服務京津冀協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