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阿西莫夫 35 年前的文章預言了 2019 年,看看其中有多少變成現實

阿西莫夫 35 年前的文章預言了 2019 年,看看其中有多少變成現實

阿西莫夫 35 年前的文章預言了 2019 年,看看其中有多少變成現實

與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科幻小說三巨頭的艾薩克·阿西莫夫,因《銀河帝國》、《基地》和《機器人》系列享譽世界,他開創性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也經常被當今人類在各種 AI 「正與邪」的討論中提起。

他在 1983 年年終應《加拿大星報》之邀寫了一篇預言 2019 年人類世界的文章(選擇 35 年的期限,是因為次年是 1984,距離奧威爾出版同名小說剛好過去了 35 年)。現實證明,他說對了未來的很多方面,至少大致輪廓對上了不少。

阿西莫夫從三方面描述了想像中的未來。

第一種可能性是核戰爆發,「那麼討論 2019 年的生活將毫無用處」,極少數的人類才能倖存,討論世界範圍內的大混亂也失去了意義。

如果核戰沒爆發,阿西莫夫認為「計算機化」(computerization)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雖然 那個年代並沒有多少人在用電腦——1974 年的 Altair 8800、1977 年的 Apple II 和 1981 年的 IBM 第一代 PC 在 7、80 年代帶起了個人電腦風潮,不過直到 1982 年,全美也只有 62 萬台家用電腦,且多數公司老闆都不會自己使用,也沒多少人知道網路的存在——但是阿西莫夫頗具先見之明地指出,計算機已經在工業國家政府運轉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往後,考慮到社會的複雜程度,沒有電腦它將無法繼續運轉,而那些在這方面落後的國家明顯會吃虧,它們的統治階級將像今天渴求武器一樣渴求「計算機化」。

他同時提到了計算機化的副產品——可移動的計算機物件,又稱機器人。它已經進入了 80 年代的工業生產,「無疑將在下個世代滲透家庭」。他認為未來註定會出現一股抵抗計算機的力量,但如果阻止了這種新盧德革命(反技術革新),計算機的崛起將會持續進行。

阿西莫夫將計算機化後的社會變革和工業革命做了比較,認為這一定會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習慣。當初工業革命逼迫人類從農田轉向工廠的過程是「迅疾而痛苦」的,現在要求人們從工廠轉向新的領域,且是以更快的速度轉變,過程勢必更加痛苦。

「這並不意味著工作職位會整體減少」,他寫道,「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技術革新創造的工作總是比毀滅的多。」 只是創造出的新工作和原崗位的區別會十分巨大,是從未有過的劇變。機器將把人類從重複勞動中解放,人類的工作將更多包括設計、製造、裝載、維護和維修,並且需要對「智能」(intelligent)機器在新產業領域可達到的成就心中有數;他還樂觀地猜想,自動化將讓人類有更多時間休息,專心科研或是探索藝術領域。

計算機化也意味著教育模式的改變。阿西莫夫相信全人類都必須接受計算機掃盲教育,一定要被教如何應對「高科技」社會。這又可以和工業革命時期做類比——農民不需要會讀寫,但是產業工人必須得會。

對計算機的痴迷還讓他成功預言了遠程課堂。他認為電腦將激發孩童的天然興趣,讓每個人在任意時間都能以任意速度去學想學的一切,教育將變得樂趣無窮,因為它從內心深處激發人的求知慾,而不是強行灌知識。

無法適應新社會、接受再教育的人可能要靠福利過活,但最終,「轉變中的一代」會消亡,新世代將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這個社會「或多或少得到了永久的提高」。

除此之外,阿西莫夫做出的預言還有人口激增、人類不負責行為導致的污染加重(但 2019 年的技術進步可能使環境毀壞可被逆轉)、世界上聯合起來的國家和組織會更多,「並不是出於理想主義的蔓延,而是人們冷靜地意識到,不合作意味著集體毀滅」。參見聯合國氣候峰會,這個猜想還是挺準確的。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阿西莫夫用熱情的筆觸想像了人類在太空中的進展,包括月球採礦、太陽能站點和更多宇宙中的觀察站、向外星定居點又邁進一大步等。這位科幻大師曾在《永恆的終結》一書中表達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觀點——不進行太空探索的人類將失去繼續在地球活下去的動力——他無疑也將這願望投射給了本篇預言。

好在,雖然人類還未殖民月球,但是白宮已經在 2017 年宣布了重返月球計劃,嫦娥 4 號也在昨天登陸了月之暗面。太空探索從未停滯,只是發展速度不及他的預期罷了。

題圖來自《基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麥當勞找金姓親戚,VICE 中國拍潘婷廣告片|乙方日報
今日娛樂:2018 全球電影票房創紀錄,《行屍走肉》是盜版下載最多的美劇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