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智慧:虛則無我,靜則無欲

老子的智慧:虛則無我,靜則無欲

老子修身的方法,是致虛守靜。老子說,虛到極點,靜到篤實。

萬物蓬勃生長,我由此看出回歸之理。萬物紛繁複雜,各自返回根源。返回根源叫做靜,靜就是復命。

復命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明智,不了解常理叫做輕舉妄動,輕舉妄動就會有災殃。

符合常理的人無不包容,無不包容就會坦然公正,坦然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會與道同行,與道同行就會保持長久,終身免於危險。老子致虛守靜,來自於道的啟示。

見素抱樸(資料圖)

道是虛的。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裡用穀神喻道,谷,指山與山之間的空間,它是空虛的,但是,風雷雲電都從這裡產生。

道就像一個空虛的山谷,他不會死亡,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學道,最重要的是虛心。

莊子說:「惟道極虛。」又說「精神生於道。」人能悟道自然有一種精神從心底產生。道是虛至極點的,人要虛心,只有虛心,才能洞徹天地萬物之理。

莊子又說:「虛室生白。」空虛的房間才能遍體光明。如果屋子裡面堆滿了雜物,再強烈的光線都會產生陰影,但是,如果屋子裡面空空如也,一點點燭光就能使屋子裡亮堂一片。

莊子所說的「虛室」,其實是對心的稱謂。心裡空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自然產生光明。以其光明觀覽萬物,萬物亦可獲得安寧。道是靜的。

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誰能夠使混濁的水安靜下來,慢慢澄清呢?

榮枯有常(資料圖)

我們把一杯渾濁的水放在桌子上,你不用動它,水中的雜質、泥沙,自然而然的就會慢慢沉積下來,只要給予一定的時間,水就會變得澄靜透明。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需要任何作為,不需要任何行動,不需要花任何力氣,它自然而然就澄清了。

所以,靜的深層含義就是無為。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就是一種在祭祀時使用的用草扎的紙狗。祭祀之前,芻狗受到足夠的愛護,祭祀的時候,更是擺在祭台上,享盡榮光。

但是,一旦祭祀完畢,它就會被隨意丟棄,經曆日曬雨淋而自然消亡。天地對待萬物,聖人對待百姓,就如同人類對待芻狗,隨它當榮則榮,當滅則滅,絕不施以援手,絕不加以干預。

道最重要的屬性就是虛和靜,人只有在此兩方面用力,才能合於道。虛到極點,靜要篤實,到底是什麼狀態呢?

人們膨脹的慾望傷害了其他生靈(資料圖)

虛到極點就是無我,靜到極致就是無欲。萬物沒有自我的意識,也就沒有來自自我意識的慾望,只是適應大自然而己。所以,萬物紛繁,卻有一個根本,就是隨自然而榮枯,本身不會有超越自然的意識和作為。

但人類不一樣。人是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智能生物,他可以為了無限的貪慾,戧害其他的生靈和同類。被害的又反過來害他,如此導致人人自危,導致人本身的存在價值喪失殆盡,處於一種不自然、不自由的狀態。

所以,老子言致虛守靜,就是要放棄自我的執著,摒棄物慾的膨脹,守住清靜的本性,不要肆意妄為。做到這些就叫常道,符合常道就叫做明智。

如果不知常道,恣意妄為,就會給自己帶來災禍。老子認為,虛和靜乃天道、常道,統治者能夠養性修真,回歸虛無與恬靜,無我無執,少私寡慾,就可以涵容萬物,任百姓自由、自為、自富,從而受到百姓的擁戴。

我們普通人也可從中獲得啟示,人活世間,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與物質條件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更多的是與心態有關。

有的人很有錢,卻不見得幸福,有的人物質條件相對貧乏,卻活得很安寧。當今這個社會,充滿了浮躁與戾氣,因為我們把外在的名利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導致的結果,就是貪婪心、嫉妒心、仇恨心的膨脹……大家在物慾的世界越陷越深,競爭越來越不講道德和規則,以至於世風日下,風俗頹敗。

少私寡慾(資料圖)

老子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觀察世界,他的哲思,穿透歷史的重重迷霧。

他以天才的思維去探究宇宙的終極,力圖為人類指出一個光明的前途,此心此情,千載之下,能不服膺?

從另一個角度講,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落葉歸根,歸根是復命,好像是道讓你在世界上走一遭。這一遭的使命履行得如何,要對道有個交待。

那麼,道賦予的使命是什麼?是讓你活出智慧的生命,精彩的過完一生,從而展現道的偉大力量。

活得開不開心、外在的東西是否豐富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否做到無我與無私。只要做到與道合一,生命的寧靜與活力自然就會從心底生髮出來,涌流身心。

能夠經常用結局來思考人生,你可能會立刻放下許多執著,去做最有意義的事。

如果想到轟轟烈烈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人,死後也不過是一抔黃土,那麼,致虛守靜就是一種值得嘗試的生活方式。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青年道士的思考:關於道教弘道定位的些許觀點和展望
修道這些事兒:如何才能成為一名「道士」?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