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鐸」號牛在哪?實現了中國自主建造全電焊結構船隻的夢想!

「民鐸」號牛在哪?實現了中國自主建造全電焊結構船隻的夢想!

川江輪為抗戰時期物資和人員的撤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江南人也從未停止學習前進的腳步。

前面我們說到的原江南造船所所長馬德驥退至重慶後,仍然痴心於推進中國造船事業的發展。1943年2月,在他的倡議下,國內造船行業第一個全國性行業學術組織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宣告成立,馬德驥被推舉為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一任理事長。1944年底,馬德驥還組織了一個由他本人率領,22名技術人員組成的「中國海軍造船赴美服務團」,赴美進行學習和考察活動。

馬德驥

1946年2月,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考察,馬德驥從美國歸來,他不僅帶回了一班造船幹才和先進的造船焊接新技術,而且還通過達成中美《造船物資貸款合約》,從美國得到了一批先進的焊接設備和焊接材料,為大規模建造「電焊船」做好了硬體上的準備。他還聘請美國技術顧問,指導培訓了200多名江南焊工。

注入新技術的江南造船所,造船水平突飛猛進,緊跟世界腳步。有的工藝應用甚至走在了日本的前面。比如說1946年交付民生實業公司的川江客輪「民鐸」號就體現出江南造船所當時領先亞洲的製造工藝。

「民鐸」號

儘管「民鐸」號只是一艘長50米、排水量630噸的小船,但它卻實現了當時中國造船人自主建造全電焊結構船隻的夢想。而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呢,尚停留在鉚、焊兩種技術混合使用的水平上,還從沒有造出過一艘像「民鐸」這樣全電焊結構的船隻。不得不說,江南造船所一次次讓中國人,甚至是世界人刮目相看。

1947年7月6日,江南造船所碼頭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這是一個值得全體中國人銘記的日子。中國從戰敗國日本剩餘艦隻中分得的第一批8艘戰利品軍艦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接收典禮。22天後,第二批8艘日本軍艦的接收典禮,也在這裡隆重舉行。

接收典禮

三個月時間裡,中國相繼接收了4批共34艘日本投降軍艦,其中包括7艘驅逐艦、17艘護航驅逐艦、2艘驅潛艦、1艘運輸艦及7艘其他艦隻,總噸位約3.4萬噸。抗戰的勝利,使中國在經受外國列強近百年的侵略與欺辱後,第一次獲得外國海軍的戰爭賠償。

甲午戰爭中,日本從中國擄去了「鎮遠」、「靖遠」二艦鐵錨,「鎮遠」艦主炮炮彈90發及錨鏈等物,將之陳列於日本東京上野公園,作為向中國示威的展品。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要求日本立即歸還這些所謂 的「戰利品」,並搗毀了上野公園的辱華碑文,一舉洗刷了50多年前的恥辱。

江南造船所在烽火中顛沛流離、慘淡經營,既有巨輪下水、名噪全國的榮光,也嘗盡了亂世求存的艱辛。然而,1949年5月27日,隨著上海市宣告解放,作為民族工業的先聲,江南造船所是如何浴火而重生,開啟了新的篇章的呢?

下周,敬請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為您講述《江南船夢》系列之三《超級工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淞滬會戰失敗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為何獨留一個團堅守上海?
中華槍王聲名赫赫,「漢陽造」的生產經歷了怎樣的困難?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