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老爸:不在「起跑線」上焦慮的家長,更能讓孩子贏在終點!
文:葉子
葉子老師經常在後台收到家長們的留言,家長們描述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
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唯恐行差踏錯,充滿著對孩子未來的深深焦慮。
有時,我想對家長說:也許心懷鈍感,不焦慮於 「輸在起跑線上」,反而更有可能贏在終點線上。
1
暑假期間,一篇名為《我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一位孩子正在上小學的媽媽,短短2個月的暑假,就給孩子報了11個補習班和2個夏令營…共計花費5.7萬元。
補習班開銷太大給家庭帶來了經濟壓力,一家人只好省吃儉用。
有人提出質疑:給孩子報那麼多暑假班,自己卻過得緊巴巴,有這個必要嗎?
小孩媽媽無奈地說,「現在沒有家長不給孩子報暑假班的吧。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你不上的話,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而且感覺周圍的學霸太多了,一比就覺得孩子和他們的差距很大,所以暑假必須要報培訓班。」
這個故事聽著有些誇張,卻是我們真實世界裡,萬千家庭的一個縮影。
多少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變成了「敏感體質」,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日常生活圍繞著孩子轉,情緒也會隨著孩子的日常而劇烈波動。
在我們生活中,一定同時存在著敏感和鈍感的兩類父母,很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
鈍感和「敏感」一樣,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它與「敏感」互為反義詞。
雖說敏感的父母心思細膩,更能注意到孩子的變化。但當下絕大多數父母都過於敏感,過於焦慮,在這種情況下適度的「鈍感」反倒是好事。
2
在我們身邊,敏感的父母處處都有,我的小姨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表弟面臨著初升高考試,為了讓表弟考上重點高中,小姨給表弟報了各種補習班,到處打聽學校,焦慮地晚上經常失眠。
敏感的小姨,早已將自己的焦慮悄悄傳遞給了表弟。
本以為在小姨的努力下,表弟可以如願以償考上市重點,結果卻在考試時緊張地大腦一片空白。
表弟初升高失利以後,小姨痛定思痛,對錶弟要求更高了。
按照她的話來說,普通高中各方面條件有限,要想孩子考上好大學,當家長的必須咬緊牙關為孩子創造條件,於是表弟僅有的一些休息時間全部貢獻給各種學費高昂的補習班。
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全家進入到了「戰備」狀態,比如家裡不能看電視,不能玩手機,小姨和姨夫說話也總是刻意輕聲細語的…那種環境很讓人覺得壓抑。
不忍指責小姨,因為我十分理解父母這種心態。
我曾想過等我當了媽媽,我要做「虎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他考上985,送他出國,讓他見識更廣闊的天空…
但偶爾看著小姨鬢角的白髮,看到她為表弟操心過多而生出的皺紋,我也會想,作為父母如果多一些鈍感,會不會讓自己和孩子都能活得快樂一些呢。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說:「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心懷「鈍感」不是放任自由,而是以理智與剋制排除外界紛擾,以良好心態向正確人生方向前行。作為家長,只有心懷鈍感才能保持理性與從容。
3
父母多一些鈍感,並不是不作為。而是多一份「盡人事知天命」的從容;多一份「寵辱不驚」的豁達;少一份苛求完美的偏執。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條頗有意思的新聞,名為「兒子考7分 結果爸爸買千元煙花慶祝」。
江蘇宿遷的周先生,拉了一車煙花爆竹在空地上放。
看熱鬧的人以為他們家有啥喜事,隨口一問卻傻眼了。原來這位爸爸放煙花是為「慶祝」自己11歲的兒子考試考了7分。
據這位爸爸說,孩子經常考零分,這次考了7分不容易,所以要鼓勵一下。「不知道其他家長教育孩子是什麼樣,有的人逼孩子這樣那樣的,我不喜歡。」
他這樣的鼓勵式教育,在很多人看起來有些「傻」,但效果卻很明顯,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小孩已經考到57分了。
這位父親的「鈍感」,不僅讓自己在面對兒子成長問題時更從容,也讓孩子的成績實現了從0到7,從7到57的跨越。就像網友說的那樣「57都有了,離97還遠嗎?」
心有鈍感的家長,不被眼前一時的得失所累,從容面對遇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在家長的影響下,孩子將更積極且有韌性。
4
心有鈍感的父母更能注意到孩子的獨特性,願意保護孩子身上閃光點,並用更寬容開放的心態包容孩子的不足。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眼光遠,格局大的表現。
葉子老師之前給大家分享過華師大一附中謝春林女士的演講。
謝女士的女兒在進入重點高中以後發生了變化,她的第一次期中考試考到了全班倒數第一。
這次考試成績給了孩子不小的打擊,儘管孩子明顯比從前更加用功了,上課更加主動積極,課餘時間主動停掉許多娛樂活動用來學習,但結果非常出乎意料,女兒期末考從倒數第一進步到了倒數第二名。
考試結果雖然謝女士也著急,但是她更擔心女兒的努力打了水漂,綜合考慮女兒文理科成績,謝女士不顧他人反對,勸女兒轉讀文科。
謝女士的丈夫對此表示憂心忡忡,他問謝女士:「萬一女兒文科也讀不好呢?」
謝女士淡定地回答:「萬一文科也讀不好,降低目標就好了。」
謝女士的鈍感對女兒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此後,女兒的學習成績在努力中漸行漸漲,考試總分逐漸進步到了班裡第四名。
孩子的成長自有其規律,進步也需有個過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多一些鈍感,少一些敏感,才能保持理性,及時幫助孩子做出調整。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既然如此,不妨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心懷鈍感,不要時刻焦慮於 「輸在起跑線上」,反而更有可能贏在終點線上。


※「低聲教育」,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推薦閱讀!
※讓孩子受點氣並不是壞事,可惜多少父母都不懂!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