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 8 類作品超越了時代審美,有的甚至被沿用至今

這 8 類作品超越了時代審美,有的甚至被沿用至今



題圖:眠眠/知乎

有哪些超越時代審美的作品?


0

1



知友:老熊

(16000+ 贊同)

中國鐵路路徽,由陳玉昶設計於 1950 年初。風格極簡,信息量極大,表現度極高。

上部為火車頭,下部為鋼軌,形如一列蒸汽火車迎面而來;上部又如「人」,下部如「工」,寓意工人頂天立地,當家做主。

紅色+工人,符合建國前三十年的意識形態,文革中沒問題;極簡設計使意識形態不過於突出,也不會像紅色五角星的郵徽一樣在改開後被棄用。

同樣由於極簡,沒有字母和漢字,超越了國界,許多網友將其當成了全球鐵路通用符號。



路徽放大不顯空洞,縮小後無論多小都能看清,所以使用範圍極為廣泛,天下第一。大到廣場、

站房、列車、車輛、輪船,

小到制服扣子、茶缸和凳子上都有,

用在公路的路牌上,不認識漢字也能知道此路通往火車站。

進了火車站,路徽還可以幫助旅客區分鐵路和地鐵。

從美學上說,《人民鐵道報》認為路徽:


構思精巧,構圖精美、意蘊深刻。它雖創作於 50 年代,用當時的藝術標準衡量,實屬佳作;

即使放在今天,它依然不失為一幅極具現代設計意識的、不可多得的典範性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對比一下其它路徽,可知並非誇張。下面幾個是中長鐵路各時代用過的路徽,有俄、清、蘇、日、民國各種風格思路,畫得未必不好,但大都過於繁複,頭一個甚至難以畫在火車頭上。這是時代的局限,而「工人」路徽超越了這種局限。

與下圖展示的現代各國鐵路路徽相比,「工人」路徽也不遑多讓。除了中國的,下面哪一個路徽能完全不用閱讀和聯想,一看就知道是鐵路?


  

  


知友熱評

丫嘿:

最好看的還是我們的,沉穩,周正,大氣,感覺就安全。

Mr.Z:

我的天,我一直以為這是全球通用的,圖標太形象了。



0

2



知友:海倫娜兒

(8600+ 贊同)

張光宇先生在 1945 年創作的《西遊漫記》,通過荒誕的故事組合來諷刺社會亂象。





以上是漫畫中的部分圖畫,是不是濃濃的魔幻現實主義和 cult 風?

當時市面上流行的連環畫,主要以《水滸傳》,《三國》,《封神演義》等經典名著為故事綱要,偶爾有《三毛流浪記》這樣的寫實風格。《西遊漫記》里充滿想像的表現形式,則非常超前且獨樹一幟。



再有,這些圖畫里的人物,是不是有點眼熟?因為老先生正是動畫《大鬧天宮》的美術設計師,他把漫畫里對人物的理解,帶到了後來的動畫中。

該版本的孫悟空設計,可以說是後來所有孫悟空造型的模板。縱使今天來看,片中的人物設計都極具個性和文化氣息——真正的用設計打敗了時間。


最後附上老先生的自拍,人家一個世紀前就在玩連拍啦,太萌了簡直~!



知友熱評

樊威:

大師好有錢,120 的膠捲一拍就是幾大卷。

Moritz:

不是很懂西遊漫記的內涵,不過表現得很新潮。

  


0

3



知友:楊向文

(14000+ 贊同)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

這是他的畫:

「一臉不高興魚」

「我慫了我慫了」

「差不多是條鹹魚了」

「我萌嗎」

「一臉楞逼魚」

「上面那麼多吃的,選哪個好呢」

「好耶,有戲看嘍~」

「老大,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保持微笑就可以了」

八大山人:「給你一個眼神,自己去體會。」



知友熱評

小小的幸福:

全都白眼向人,令天地為之一寒。

Hui Xu

明朝憤怒的小鳥。


  


0

4



知友:眠眠

(6200+ 贊同)

提到前南斯拉夫這個紅色國家的審美情趣,不知道你們會想到什麼?


是這樣造型樸素,結構簡單的老氣大樓?

還是這種旗幟鮮明的招貼畫?


然而, 如果忽然某天在一片荒野中看到這樣的建築,

你們會作何感想?

還有這樣的……

這樣的……

這些並不是外星人留下的遺迹,

而是來自於一個已經消失的國家。

——南斯拉夫。

第一幅照片中的,是伊利爾斯卡-比斯特里察的紀念碑。

它由加內茲-勒納斯設計,1965 年建造。

這座紀念碑旨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斯洛維尼亞士兵。

第二幅照片中的,是塞爾維亞尼斯的一座紀念碑。

由雕塑家伊凡-薩布里克設計,建於 1963 年,紀念二戰期間尼斯的 1 萬名死難者。

第三幅照片中的,是波特羅瓦-戈拉的紀念碑。

它由沃金-巴基克設計,1982 年建造,用於紀念二戰中死難的科頓和巴尼賈百姓。

它的近照是這樣的:

2011 年,這座紀念碑被拆除。永遠地消失在了地球上。

這些紀念碑曾經散落在前南斯拉夫的各處。是在上世紀 6,70 年代,由總統鐵托授意建造的。


它們的造型,完全不像是那個時代那種千篇一律的老氣建築,給人一種來自科幻電影中的神秘感覺。

上圖是位於波黑的蘇桑加爾紀念碑,

用以紀念 1941 年東正教伊林丹節期間被德國人殺害的數千名死難者。

雖然這些紀念碑標誌著的事件大都是黑暗的,

但雕塑本身充滿了幻想和空想的氣質。

他們是由許多不同的雕塑家和建築師設計完成的,

每件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感覺。

上圖是現馬其頓的克魯塞沃-馬克多尼姆紀念碑,

紀念 1903 年的伊林登起義。當時保加利亞人對奧斯曼帝國非常反感。

高度抽象的紀念碑,

以各種奇形怪狀的形式出現,這些解構主義的形象,有些狀如巨大的水晶,有些狀如外星植物和生命體。

上圖是現克羅埃西亞克寧的一座紀念碑,紀念二戰期間陣亡的士兵。

巨大的超現實主義雕塑,從形狀上反映出當時的南斯拉夫,

是一個強大的,充滿驕傲的國家。

上圖為雕塑家米奧德拉格-澤克維克設計的紀念碑,

以紀念蘇捷斯卡戰役。

蘇捷斯卡戰役是前南斯拉夫在二戰期間進行的最殘酷的戰役之一。

上圖為卡丁加卡紀念碑,以紀念卡丁加卡戰役的死難者。

在整個上世紀 80 年代,

數以百萬計的南斯拉夫人,特別是年輕人,被安排參觀這些紀念碑,以宣傳愛國主義教育。

但是,當南斯拉夫肢解之後,

大規模參觀的行為幾乎完全消失了,這些紀念碑也埋入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上圖為波格丹-伯格丹維克設計的一座雕塑,1973 年建造,用於紀念科索沃的採礦史,樣子也和紅警里的礦車鏟斗很像。

上圖為現塞爾維亞的科斯馬加紀念碑,以紀念二戰中陣亡的科斯馬加-帕特桑分遣隊士兵。

南斯拉夫還有很多造型超越時代審美的紀念碑作品,發出來展現給大家:

除了前衛的造型,這些建築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一種滄桑與荒涼。

從遠處看,更有超現實主義的意味:


這一座只剩下殘骸了……


也許,對於一個現代的旅行者而言,再也無法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

然而,這些散落於巴爾幹的荒廢遺迹,

對於這片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人而言,依然代表著曾經那段值得自豪的歷史。

即便以如今的審美來看,

說它們是來自科幻片中的建築也不為過。



知友熱評

好讀向上:

那段驕傲的歲月多美好。

糖貓:

簡直是太贊了!完全不敢相信這些雕塑來自一個紅色國家!何止是科幻,簡直是魔幻般的建築,審美不僅超越以前,都快超過現在了。

並不酷:

立一個紀念紀念碑的紀念碑吧。


  


0

5



知友:張湯湯

(10000+ 贊同)

我想說的是,魯迅先生的平面設計。

以下圖片來源自網路。

北大的標誌大家都看過吧,它就是迅哥兒設計的,至今沿用。

迅哥兒是一位劃時代的平面設計師。


來看一下他的書籍封面的設計作品:


















魯迅標誌設計:

自我象徵(貓頭鷹) 迅哥兒賣萌也是叼叼的。


北大校徽(魯迅原版,現在用的是修改過的)。

《而已集》書名設計。

民國初期國徽設計。

魯迅的設計從今天的目光看來,肯定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設計得很出色。

但他設計出來的美感,穿越了時代,至今感染著我們。

像迅哥兒致敬。



知友熱評

羅冰:

這些設計在今天看來依然毫不落伍,很有美感……可見於美的欣賞雖然會隨時間有不同的趨向,但也有永不過時的東西。迅哥兒真是天才。

臨煙:

突然想到一個學校:魯迅美術學院。

墨菲大魔王:

完爆現在的很多設計,記得《藤野先生》裡面有一個片段是藤野問魯迅為何故意畫錯血管位置,他說這樣看起來更順,藤野先生說雖然更好看,但是醫學不是好看,而是科學,得實事求是。可見魯迅先生對繪畫藝術的態度是很有追求的,上醫學課也忍不住……


  


0

6



知友:唐奉元

(3500+ 贊同)

《(86 版)西遊記片頭曲》 作者:許鏡清老師

這是每個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的一段音樂。但是,你是否注意過這其實是一首電音作品?

這是 1986 年以前的作品,也許是大部分國人聽過的第一首電子音樂。

許鏡清老師在為《西遊記》創作這首主題曲時沒有用古琴、古箏、笛子等傳統樂器,而是用了當時全國都沒有多少人聽過的電音!

而且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用極其有限的條件製作出這首電子音樂片頭曲。

不但理念超前,而且表現力豐富,非常契合西遊記的格調氛圍。

網易雲用戶的留言非常有說服力!

向老一輩藝術家致敬!

經網友提示,此曲的官方名字為《雲宮迅音》。



知友熱評

七傷茶:

那段女音,真的是太絕了。太仙了太仙了太仙了。一聽就有種天上宮闕的感覺。而且腦海里會出現仙子們舞動長袖轉圈的場面,神一樣的存在。

姚大海:

小時候沒覺得,長大後重聽真是神一樣的存在。

李成名

回復

姚大海

我們有這樣的童年很幸福。


  


0

7



知友:大地

(2300+ 贊同)

這是一個穿越了人類歷史的作品,在時代以萬年計的 32000 年前,遠古時期的藝術家在洞穴中,利用凹凸不平的岩壁創作出了具有三維動感效果、淳樸寫實風格的岩畫,在今日看起來毫無違和感。

他們運用色彩對比和岩壁的形狀混合成了反差強烈的畫面,在馬群中各種動物間相互疊加。令人驚訝的是,經過碳同位素年代測定之後的結果表明,一些疊加的動物之間相距至少五千年,超乎我們的想像。


四萬年前人類還沒有來到這裡時,洞熊在岩壁上留下了爪痕;史前藝術家將岩壁刮乾淨畫上了最下面兩隻在打架的犀牛,然後是三隻牛,最後是一群馬。那麼,我們現代人所畫的馬是什麼樣子呢?



上面第一幅畫是著名大師徐悲鴻的八駿圖,第二幅是有當代第一馬之稱的畫家雷曉寧作品,第三幅是達芬奇創作的「馬的素描」,跨越了三萬多年,人類的審美差異似乎並不大。

而舊石器時代的他們,當時使用的只有紅赭石與木炭等十分簡陋的工具和顏料。

如此壯碩的野牛,畫了 8 條腿表示在走動,與岩壁的凹凸起伏結合的非常好。

捕獵的獅群,圖片放大了看挺壯觀的。

這種洞獅早已滅絕(奔跑快的眼睛都有點看不清了)。

看最上面的羚羊跑得有多快,角都晃成虛影了(也可能表示的是幾隻)。

這種畫法似乎採用了噴塗工藝。

又一頭強健的大野牛,裡面跟著的那頭只露出了半個身子。

這是一根垂下來的石柱上的非常抽象的、寫意的畫,考古學家認為畫的是女性的下身,黑色三角形的陰部和兩條腿,而上面的野牛看起來就像是要擁抱這個性感的裸體女人。

光線暗淡一點更形象一些,這也是所有岩畫中唯一與人類有關的一幅,似乎想要表達女性陰柔之美與陽剛之力的結合。

考慮到當時飢一頓飽一頓的狩獵採集狀態,更沒有大眾藝術修養,更加美輪美奐的可能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那麼,創作出這種抽象的表意作品,似乎能夠表明畫家的智力水平與我們不相上下、擁有豐富細膩的情感以及對於「美」這種文化上的訴求。

這個古老的洞穴,位於法國南部阿爾代什河不遠處的一個石灰岩山崖上,在 1994 年聖誕節前夕被 3 位法國探險家發現,以最先下入洞穴的肖韋(Chauvet)命名。

共有 450 幅繪畫包括了 14 種動物,其中有 53 幅「動態」畫作,展現出動物在慢跑、快跑、搖頭晃腦、咬尾巴等動作。

尤其是在燈光晃動時,動物圖像在岩壁上不停遊走,形同最早的影像藝術、3D 動畫技術。

1994 年被發現以後,立刻引起了學術界和考古界的極大震驚,大家都為保存完好的壁畫所展現出的史前人類高超的繪畫技巧而驚嘆不已。

而剛剛鑒定出壁畫的年代時,很多考古學家都對此表示嚴重質疑,他們認為生活在三萬年前的原始人,根本不可能擁有肖韋洞穴裡面的壁畫所呈現出來的對繪畫和線條的掌握能力,不可能畫出如此逼真傳神的圖象來。

他們推斷肖韋洞穴與法國另外一個發現得更早、名氣更大的拉斯科岩洞一樣,是由生活在距今 1 萬 7 千年至 1 萬 2 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末期的人類留下來的。

但通過各種方法,包括對牆上火把燒過的痕迹、木炭碎屑、洞中獸骨遺骸的檢驗等,最終確認了時間點是沒有問題的。

尤其是在距今 2 萬 3 千 5 百年至 2 萬 3 千 1 百年間曾經發生過兩次山體塌方,也就是說肖韋洞穴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完全被堵住了,洞內的壁畫也就不可能是後來畫上去的;

這個研究結果與之前的考古結論十分吻合,因為在岩洞里也沒有找到這個時期以後的木炭和動物的殘骸。

壁畫之所以能夠保存得這麼好,也是因為原來的洞穴入口發生的塌方而被封住了,創造出了一個完美的時空膠囊。

洞穴發現者是在上邊的另外一個方向,從外面感覺到了氣流變化,搬開碎石從狹窄的僅容一人的通道進入,再沿著一個垂直的孔洞降下才進入了岩畫洞穴的主體空間。

肖韋洞穴作為當年最偉大的考古和藝術發現之一,被法國政府斥以巨資嚴格的封閉保護了起來,研究人員也不能隨意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了世界遺產。

又在距離幾公里之外的地方,花費 5500 萬歐元建造了一個人工的「阿爾克橋洞穴」,技術專家掃描了壁畫和岩洞的三維立體結構並將其複製到相同位置,2015 年 4 月 25 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參觀。

另外,下圖中 1 萬 7 千年至 1 萬 5 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穴岩畫也十分的美輪美奐。

在這個幽深、黑暗而靜謐的洞穴中,感受著自己的心跳,四周回蕩著古人的竊竊私語,心中不禁泛起疑問:

我們能否理解遠古藝術家的意境,他們的夢想是什麼?今天的我們又有哪些不同呢?



知友熱評

王子曰:

藝術是人類的天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遠古這麼妙手也牛得狠。

消失的1617:

野牛壁畫和畢加索畫的野牛真的好像。


  


0

8



知友:豬小寶

(5400+ 贊同,土木工程、結構工程、結構設計、建築工程、結構力學、橋樑、建築結構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猜猜這個房子什麼時候建成的?

2015?

2000?

1990?

1980?

1970?

如果我說答案是 1935 年,您信嗎?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有些作品超越了時代的審美,而是在風起雲湧的時代大潮下,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審美都落後於時代了。

也許平面設計、時裝、攝影、繪畫這些都還可以算作離普通人比較遠的純藝術,就拿建築這種可以算作實用藝術的來舉例子吧。

先問個問題,您印象中八九十年前那個時代的主流房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您想像一下電影電視劇里常見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城市風貌是什麼樣的?

想想上海外灘、哈爾濱中央大街、青島八大關這些建於那個年代的建築是什麼樣子的?

比如這是上海外灘,絕大多數建築建成於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題外話,這些全都是鋼結構框架或者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哦,並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石頭壘的房子,石頭只是外表皮貼的面磚而已……)

比如這是青島八大關的花石樓,建成於 1930:

再比如這是美國紐約建成於 1924 年的一幢豪宅:

作為對比,咱們再來看看超越了那個時代的風口浪尖。

施羅德住宅,1924 年建成,荷蘭建築師赫里特·里特費爾德的作品。我個人覺得,這個設計哪怕是放在今天,也有很多人覺得太新潮……

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1926 年建成,德國建築師格魯皮烏斯的作品。放到今天也毫不過時,您覺得呢?

1927 年德國斯圖加特的維森霍夫住宅展覽中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

1929 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的德國館,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的作品。原建築已於世博會結束後拆除,照片為 1986 年原樣重建的復刻版。

開頭提到的荷蘭海爾倫的玻璃宮,設計的時候是用作時尚購物中心,建築師為荷蘭建築師 Frits Peutz,建成於 1935 年。

讓我們再看看今天的北上廣,今天的紐約、香港、東京,今天的迪拜、多哈、阿布扎比,看看全球化浪潮下的城市風貌。

這股時代浪潮的源頭在哪裡?您找到了嗎?

有些人就這樣永遠的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包括科學家,也包括藝術家。



知友熱評

藍色的Michael:

哇!柯布西耶和愛因斯坦的合照,趕緊膜拜一下大佬。

田三川:

說得有理!很多看似超前的事物其實只是正常的歷史進程,只不過大部分人並不屬於這些專業的內部所以不甚了解。

冉曉藝

:高中畢業時,當時在青島看八大關這棟樓的時候心裡還在暗罵「這偷雞的旅遊局,這棟樓肯定是新建的嘛,美其名曰為『古建』,用來騙普通遊客」現在回想起來臉紅不已啊。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020 個回答:有哪些超越時代審美的作品?

有哪些與性無關,但是可以令人有高潮感覺的事?


2018 年令人驚艷的 21 個 App ,我們為你總結好了


這 11 個人心裡的秘密,只能留給 2018


支付寶的工作人員能修改自己的餘額嗎?


中國的食管癌發病率高居不下,跟你的這個習慣有很大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學點知識 | 大廚的刀工好,可絕不是為了炫技這麼簡單
現在 20 多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擔心 40 歲將遭遇的「中年危機」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