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

南懷瑾老師: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

本文摘錄自 《論語別裁》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

南懷瑾老師: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

,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

南懷瑾老師: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

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在這裡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幹了。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財富。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財富、利益。「君子懷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做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只是懷思福惠,處處講利害,只要有好處就幹了。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蝕本的生意沒有人做。」就是這個道理。這裡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面補充一句: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一個人基於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懟;對於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這個「心」包括了現在所謂的思想等等的心理之學,但卻不限於目前心理學的心,而是指「吾道一以貫之」的心性之心。「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學而》篇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個人一生沒有人了解,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不尤人,這種修養是很難。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像春風吹拂,清爽舒適;像秋月揮灑,皎潔光華。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像包公、趙清獻都做到這樣的境界,這是「君子坦蕩蕩」。至於小人呢?「小人長戚戚」,小人心裡是永遠有事情的,慢慢就變成狹心症了——這是笑話,借用生理的病名,來形容心理上的病態。小人永遠是蹩住的,不是覺得某人對自己不起,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有時候:「唉!這個社會沒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這個社會是混蛋。這也是「長戚戚」的一種心理病。心裡憂愁、煩悶、痛苦。所以這兩句,可以做座右銘,貼在桌旁,隨時注意自勵,養成坦蕩蕩的胸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一個君子人,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願意幫助他完成,壞事則要設法阻難使他無法完成。從政、做人都一樣要做到這個程度。而小人卻正好相反,就喜歡幫忙人家做壞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兩句話用來解說前面所提到的「中行」的意義,是最恰當不過了。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夠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別人縱然影響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關頭,意見衝突,相處就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了。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之人,與他共事,容易得很。因為君子人多半愛人,多半平易近人,比任何人好相處;但是要想做些什麼事討好他,就很難了。從歷史上看,許多好的大臣、好的領袖,都是這樣。向一個好的主管提供一個意見,只要差不多,他就會接納,准予酌情照辦;但要想使他真的心裡很高興,就很難做到了。至於說不以光明正當的途徑,而想討好他,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君子人對於部下,信任、體諒、因才起用。因此,作為一個主管的,對部下的建議,認為可行就採納,不必問這人本身的學識夠與不夠。倘希望自己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對部下的品德、才能、知識各方面都要求第一流,則不易得。當主管的不必什麼事都要自己計劃,要量才而用,舍掉部下的缺點,用他的長處,下面一定能達成任務,這就是「使人也,器之。」

至於小人就很難共事。但是摸到他的心理,稍稍迎合一下,他就高興了;乃至騙他一下,他都高興。可是小人用人的時候,要求完備,樣樣要好,這做部下的就很難了。孔子這些話,都是從政的經驗,這就是聖人。把人情世故,透徹到極點。因此我們知道做領導人的,用人不要過分要求,世上沒有樣樣都好的人,愛打牌的勸他少打一點,愛喝酒的勸他少喝一點。辦好了事,讓他去,不要求備。希望每一個部下都是孔子,道德又好,才能又好,太不可能了。如果孔子來做自己的部下,自己又是一個什麼「子」,才能承當呢?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這又是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君子之人很舒泰,這個泰字,包括了很多意義:度量寬宏,胸襟開闊,光明爽朗,這就是泰。君子雖然很舒泰,態度絕不驕傲。小人既驕傲,又自卑,心裡像貓爪一樣,到處都是毛病,心境就不泰然了。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說,一個君子不仁,是有的;但是一個小人能仁,這種事是不會有的。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個好人不仁慈,有這個道理,如果說一個壞人而能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孔孟的思想,都是《春秋》責備賢者的作風,孔子所要求的對象,主要的是知識分子。在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識分子少,一個君子當然要仁慈。但是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時不仁也是難免的事。至於壞人當然沒有仁慈的心,壞人如果有了仁心,就不是壞人,有句俗語「強盜發善心」,這是不大可能的。如真的強盜發了善心,他就不做強盜而改做好人了。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經常引用,已變成成語了。自古以來,對於上達與下達的解釋各有各的觀點。綜合一般的觀點來解釋,所謂「上達」,以現在思想的習慣而言,就是比較形而上的、升華的。所謂「下達」,就是比較現實的、卑下的。深入一點說,君子與小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尤其在孔子言論中,經常提出來作為一個對比的名稱。因為真正研究學問,真正搞思想是少數人的事。有許多人儘管在讀書,但並不一定在研究學問,而只是在求知識;儘管有人在搞思想,但並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哲學的問題。研究思想怎麼來的,牽涉到形而上哲學的問題。形而上可以說是上達;形而下、現實的、淺近的就是下達。「達」就是通達,這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過去的習慣,問人讀書的情形,不問他讀了什麼書,有沒有文憑學位,只問讀通達了沒。再說,「上達」,也可以解釋為有高明的遠見。「下達」,便是比較淺近,只重於現實的低視。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這段話有兩方面的意思。我們研究起來就感覺到這則名言的深度。如配合人生的經驗,一生用之不盡,受用無窮。頭一段「君子不可小知」的「小知」,以客觀而言,我們對偉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處來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偉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長處。以主觀而言:君子之大,有偉大的學問、深厚的修養、崇高的道德,看事情不看小處而注意大處。小人則不可太得志,如果給他大受,他受不了,小地方他就滿足了。這是兩種觀點的解釋,如果在人生體會上,我們看到過許多的聰明人,年紀輕輕一得志就完了,這就是「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許多人有真的智慧,要看大節,在大節處能受,就是大根大器。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路問孔子,你都說些文的,難道一個人只須要讀書,只為學問的嗎?來不來武的?講不講勇呢?孔子說,我並不反對勇。不錯,武功也要好,但是君子之勇,以義理為上,如果君子沒有義理文化的修養,徒然有勇,就容易作亂,使社會混亂。如小人有勇,而沒有義理文化做基礎,就容易做壞事,匪盜這一類行為,都做得出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西遊記》所寫的故事,都是工夫修行的路線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