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首次踏足未知的這一面

中國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首次踏足未知的這一面

人類剛剛在月球的另一面插上了自己的旗幟。

周三晚上,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186公里寬的馮·卡曼隕石坑(Von Karman Crater)底部著陸,這是人類在神秘的月球背面完成的首次軟著陸。

嫦娥4號將在未來幾個月進行各種各樣的科學工作,這可能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這個地球自然衛星的結構、形成和演化。但與其科學工作相比,這一任務的象徵性吸引力將更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太陽系中未被探索的地點名單變得更短了。

中國嫦娥4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2日(北京時間1月3日)著陸,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來源:CNSA

這次歷史性的著陸發生在美國東部時間晚上9點26分(格林威治時間0226分和上午10點26分,北京時間1月3日),據中國航天官員稱,這次歷史性的著陸緊跟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兩項重大太空飛行里程碑(12月31日,「OSIRIS-REx」號宇宙飛船進入近地小行星本努的軌道;1月1日午夜過後,「新地平線」探測器迅速掠過遙遠的Ultima Thule)。

「祝賀中國的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的第一次,也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汀周三晚在推特上說,這一里程碑事件的消息此前已經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傳播。

未發現的地域

月球繞地軸自轉一周所花的時間與月球繞地球一周所花的時間差不多:27.3天。由於這種「潮汐鎖定」,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所以我們稱這一面為近側。

多年來,月球近側這張熟悉的面孔迎接了許多訪客,這些訪客既有機器人,也有人類;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所有六次阿波羅(Apollo)載人登月任務都在月球的近側著陸,*因為月球的遠端是一個更加困難的地表探測目標,月球的岩石結構會阻礙地面與任何登陸器或漫遊者的直接聯繫。(不要稱月球遠側為「黑暗的一面」,遠側和近側得到的陽光一樣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在2018年5月發射了一顆名為「鵲橋」的中繼衛星。鵲橋位於地月拉格朗日點2處,這是一個在月球之外的引力穩定的地點,衛星在此可以同時觀測到嫦娥4號和它的母星。

通過鵲橋的數據流可能會非常巨大的。嫦娥4號於12月7日發射升空,4天半後進入月球軌道,嫦娥4號擁有8個科學儀器:4個安裝在固定著陸器上,另外4個安裝在移動漫遊者上。

著陸器具有著陸照相機、地形地貌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和由德國提供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器。月球車配備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可見和近紅外成像光譜儀,以及瑞典提供的先進的中性原子探測儀。

因此,嫦娥4號將能夠非常詳細地描述其周邊環境,探測著陸器下地面的組成和分層結構。科學家們說,這樣的觀測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月球的近、遠兩側如此不同。例如,被稱為「月海」的黑色火山平原覆蓋了月球近側的大部分地區,但在月球遠側幾乎沒有。(得益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等航天器,我們有較好的月球遠側上方圖像。)

這項任務也應該會向地球傳送回一些有趣的圖像;馮·卡曼隕石坑位於南極-艾肯盆地,這個盆地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撞擊遺迹之一,寬達1550英里(2500公里),深約7.5英里(12公里)。

此外,嫦娥四號還攜帶了一項生物實驗,它將追蹤蠶、土豆和擬南芥在月球表面的生長發育情況。任務還將會利用月球遠側異常寧靜的環境進行無線電天文觀測。(鵲橋也在用自己的儀器——荷蘭-中國低頻探測器——來收集天文數據。)

中國嫦娥4號著陸器在月球遠側的藝術家插圖。該任務於2019年1月2日著陸。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國防部

雄心勃勃的月球計劃

嫦娥4號是中國機器人探月計劃的最新進展,該計劃以中國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嫦娥命名。中國分別在2007年和2010年發射了「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並在2013年12月完成了「嫦娥三號」任務的月球近側著陸。(嫦娥4號最初是作為嫦娥3號的備份而設計的,所以這兩個任務的硬體較為相似。)

2014年10月,中國還發射了一顆返回艙,進行了為期八天的繞月飛行,這一任務被稱為「嫦娥5T1」,這是對嫦娥五號樣品回收任務的一次測試,這次任務最早可能會在今年發射。

中國同樣也有載人登月計劃的雄心壯志,但其載人航天計劃在短期內更側重於地球軌道,中國計劃在本世紀20年代初建立並運行一個空間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外星人光臨?紐約市突現詭異藍光照亮夜空 「元兇」竟然是它……
技術公司or券商?十張圖帶你了解互聯網券商第一股-富途證券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