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怎樣才能讓臨床醫生主動做科研?| 觀點

怎樣才能讓臨床醫生主動做科研?| 觀點


圖片來源:

3ders.org




編者按:


       國內很多臨床醫生背負著臨床和科研兩個重擔,事實上並非所有的醫生都能做出高質量的科研工作出來,只有經歷長時間的系統培訓才能夠培養出醫學科學家。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美國研究型醫生的艱難成長之路。而如果把做科研發論文與醫生工作的評價體系掛鉤起來,不僅會讓許多醫生被動地去做科研,也可能會出現學術不端,這也是2017年中國107篇論文被撤稿發生在醫學界的原因之一,重壓之下必有人鋌而走險。


本文的作者為臨床醫生主動做科研提出幾點建議,其中一點是,「要提高醫學科學家的待遇」。

撰文 | 韓毅冰(澳門鏡湖醫院)


責編 | 葉水送

 

 

如果單純問「臨床醫生該不該做科研」這樣一個問題,當然是應該做。這相當於問「高產奶牛該不該去耕田」。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能不能、願不願、會不會、專不專,低效率的耕田與高效率產奶何者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偽問題」。

怎樣才能讓臨床醫生自覺地做科研,這是國家政府層面的決策性大問題,做為一個小小的私立醫院醫生,我只能提出幾點的看法。

1. 多數中國臨床醫生是被動做科研

每個三甲醫院都在爭搶國家基金項目,鼓勵醫生髮表高水平文章,職稱晉陞要看文章,甚至按照SCI分數進行年終獎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隨著醫院的實力不斷增加,這種獎勵制度必定不能長久執行,將來的「勇夫」會越來越少。

做為臨床醫生,做科研的同時其他工作一點兒也不能少,責任一點兒也不會減。即使醫院行政部門同意給醫生時間去做科研,醫生也不得不自己承受因為做科研而落下的臨床服務及各種隱形的「好處」。

因此,大多數醫生心裡雖然認可科研的重要性,但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科研。評職稱必須要發表文章,多數醫生也只是為了評職稱被動地去做科研而已。

2. 臨床科研大多發不了高分文章

臨床第一線的醫生,熟悉本領域技術的現況和需要發展以及改進的項目。但限於時間和科研條件所限,總是很難實現自己的想法。同時,這些能夠解決臨床需要的項目,通常不會沾上「高大上」的名稱,即使費盡全力也只是發表在SCI影響因子在2~3的一般臨床醫學雜誌的文章。

在國內三甲醫院管理人的眼中,絕對不會「一鳴驚人」。但是,就是這樣的研究才是臨床真正需要的研究,怎樣建立一套有別於SCI評分的系統,去客觀評價一篇醫學論文的價值,需要更多的專家去探討。

3. 科研大牛的文章需要「轉化」到臨床研究

科研大牛的文章影響因子動輒在20~30,有的甚至超過50,但一般解釋的是科學問題,而不是臨床醫學問題。從醫學科學的原理到應用,需要更多的應用型研究進行「轉化」。所以,醫學研究需要「金字塔」型的研究類型分配。

在「塔尖」上,需要國家隊、具有頂尖技術配置的研究所進行科學原理的研究,目標是發現推動科學進步的新發現和新理論,而處在「塔座」和「塔身」上的更多研究則側重於臨床技術的具體問題及服務上的細小問題,提高醫學服務質量。

「轉化」研究也是必不可少,例如,具體研究在動物上發現的某些理論,是否在人類身體內以相似的機制運作等等,雖然是非原創性的研究,依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4. 醫院對醫學科學家的吸引力低

在美國,培養一個醫學博士

(MD)

的投入遠遠高於任何一個學科的哲學博士

(PhD)

。中國目前雖然醫科大學的學費與其他大學相似,但正在執行的「臨床型醫學博士」

(MD)

、博士畢業後的「臨床醫生培訓計劃」也是類似於美國的8年醫學博士教育、臨床醫生培訓和執業醫師考試

(USMLE)

,而且所需時間和工作強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臨床醫生經過如此「千錘百鍊」之後,必然期望與美國醫生大致的年薪接近。很遺憾的是,除個別外企醫院外,一般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遠遠達不到美國執業醫師的水平。更遺憾的是,同樣經歷了嚴格科研培訓的PhD們,也就是未來的醫學科學家們,他們的收入還不如公立醫院的臨床醫生,至少他們沒有臨床醫生的榮譽或灰色收入。

醫學科學家不是醫院的主流,真正做科學的人不會選擇醫院做為科學研究的平台,而能夠做臨床的MD,除非個人特殊原因,也不會主動放棄臨床,去做醫學科學家。大學附屬醫院的主任級MD,有的同時也是大學教授,這些身兼兩職的MD教授,偏重的是指導臨床醫生,像他們這樣,做出像樣的科研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

5. 臨床醫生停下臨床做科研,需要勇氣和經濟保障

曾有一位令筆者敬佩的院長,他是婦科醫生,為了得到國家科研基金的支持,停下手術兩年,專門去讀文章,做科研積累,最終獲得了國自然的支持,並以此為起點,不斷獲得更多的科研資助,做到了所在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

但在停下手術的這兩年內,他損失了什麼,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如果當時他沒有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後果將不堪設想,重返臨床第一線都將不能保證。這樣的嘗試,對一般的醫生來講,就是冒險。

綜上所述,如果想讓臨床醫生主動地做「高質量」的科研,需要為他們配備高素質的醫學科學家。就像分子伴侶

(Chaperone)

那樣,讓這些醫學科學家把臨床與科研「鏈接」起來、「轉化」出來。而能讓有真才實學的PhD學生湧入醫院,就需要提高醫學科學家的待遇。

沒有科研的臨床服務就像「瘸子」,能走路但是走不遠;沒有臨床指導的科研就像「瞎子」,方向也許一開始就可能錯了,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不能轉化的牛角尖上。只有臨床醫生與醫學科學家結合起來,才能做出高質量的科研。


製版編輯

|

斯嘉麗

更多精彩文章:


在美國,一個研究型醫生的培養會有多難?


腫瘤免疫治療:一切才剛剛開始

▼▼▼

點擊「閱讀原文」,與知識分子一起欣賞古典音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物理單位的哲學新思考 | Physics World專欄
授權澄清:張首晟不幸去世無關陰謀論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