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重農抑商,老百姓都不能自由買賣糧食,酒肉都買不起!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輔政大臣霍光以皇帝名義,命令丞相田千秋召集六十多名賢良文學,與桑弘羊等大臣進行辯論,討論武帝時代的經濟政策,是為「鹽鐵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論辯雙方還討論到一個歷史事件——商鞅變法。
代表朝廷經濟控制的大夫派對商鞅及其改革評價甚高,他們認為:
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傷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後卒並六國而成帝業。
作為主張讓利於民、發展民營經濟的賢良文學派則對商鞅變法惡評甚烈,稱「商鞅峭法長利,秦人不聊生」,「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於私仇」、「商鞅以重刑峭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刑既嚴峻矣,又作為相坐之法,造誹謗,增肉刑,百姓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賦斂既煩數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設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知其為秦開帝業,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
商鞅變法
在賢良文學看來,秦國的商鞅之法、嚴刑峻法,對社會的無死角控制,以及對經濟利益的瘋狂攫取,既造就了秦帝國的建國之基,更為帝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在兩漢時代,兩位史學巨擘對於商鞅及其變法的評價也大相迥異。太史公司馬遷雖對商鞅之法頗有微詞,但也從效能主義的角度對商鞅變法予以不少肯定,言其變法使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東漢的班固則把商鞅變法說得一無是處,認為秦國「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
鹽鐵會議
在司馬遷筆下,商鞅變法帶來的是一個整齊劃一,且又豐衣足食的秦國。但是,《漢書》中的商鞅變法則造就一個橫徵暴斂、嚴刑峻法、國富民窮的秦國。那麼,商鞅的經濟政策究竟如何,對秦國及日後的中國歷史發揮了什麼影響?還是回到《商君書》本身來看這個問題。
商鞅的經濟政策,其核心要義就是集中資源發展農業。《商君書》中的《算地》篇有一句話,「入使民屬於農,出使民壹與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讓民眾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也成為國家戰爭機器的兵源力量。
商鞅的「重農」政策不僅僅是一種取向,更是一種有著國家強制暴力為後盾的制度。商鞅要將秦國各行各業的人都轉化為耕戰之民,首先得壓縮非農生產之人的生存空間,商鞅在《墾令》篇列舉20個措施來驅民耕戰,其中有將商業、娛樂業、客店業、手工業、運輸業、打獵、捕魚、採集、採礦等行業人轉化為農耕之民的各類具體措施。
《商君書》
在這些強力措施驅動之下,商鞅進行了一場力度空前的經濟控制和官營化運動,下面擇其要點談一談商鞅是如何驅民為農的?
首先,打擊商業及商人勢力,將商人及圍繞商人而生存的人們轉化為農耕之民。糧食是農業社會的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商鞅首先禁止糧食等農產品的出售與買賣,即:
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飢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這段話出自於《商君書》中的《墾令》篇,主要的意思是國家權力要控制糧食資源,使得商人無法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農民也無糧可賣。如此一來,商人階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間,也會由商而農。
商鞅
戰國時期,在軍隊駐地附近,出現了軍市。軍市上徵收的市租可供軍官與軍隊享用,士兵可以在軍市上買到生活日用品,同時對軍市也有管理的種種規定。在商鞅看來,「軍市」的存在也是阻礙「農戰」基本國策的社會問題。對於「軍市」,商鞅的態度是取締:
其一,「令軍市無有女子」,這就徹底禁止了軍市中女性從事歌姬等娛樂業,斷絕了軍人被聲色影響的可能性;
其二,「命其商,令人自給甲兵,使視軍興」,戰爭需要的「甲兵」都需要民眾自給,那麼從事相關行業的商人也失去存在可能;
其三,「使軍市無得私輸糧者,則奸謀無所於伏······輕惰之民不游軍市,盜糧者無所售,送糧者不私。輕惰之民不游軍市,則農民不淫,國粟不勞,則草必墾矣」,這一政策是禁止糧食私人運輸與買賣,這就讓以前游于軍市的「輕惰之民(商人)」沒有生存的空間,由於糧食徹底與市場交易絕緣,那麼因市場而衍生的盜糧、送糧者私市的弊端也就沒有了。
秦軍
在商鞅看來,秦國民眾只需維持在最低生存需要的水平就可以,任何享受型消費都是「農戰」國家的罪惡。為此,商鞅主張提高酒肉等產品價格,即「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則商賈少·······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民不能喜酣奭,則農不慢······民不慢農,則草必墾矣。」
這段話中的「朴」字指的是酒肉的成本價格,也就是政府通過干預市場,人為將價格無限制的抬高,以此來減少酒肉生產以及買賣的人數,並把他們轉為農民,為秦國的「農戰」國家機器服務。
「重農抑商」不僅是一種政策取向,更是一種強力制度,那麼重稅也是必然之舉。商鞅主張「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對商業征以重稅,這樣一來,商業就成為無利可圖的行業,農耕之民自然穩定。
秦軍
在商鞅的制度設計之下,非但享受型消費沒有必要,娛樂趣味更是罪惡。商鞅的措施是禁聲服,即禁止一切娛樂行業,「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在商鞅看來,禁止娛樂行業有兩個好處,一是百姓不受娛樂的影響而專一於農,二是從事娛樂行業的人因此而無生活著落,不得不從事農業生產。
商鞅想要構建的是一個維持基本生存狀態,政府對社會和民眾嚴密無死角控制的國家,人民專心農業生產,活著的價值就在於農和戰,任何娛樂和改善型的消費都是罪惡!那麼如何讓民眾安心服從國家的這種制度設計呢?除了強大的暴力機器之外,商鞅的制度還有一招非常厲害的「愚民」政策!在《商君書》的《墾令》篇中,有這樣一句話:
無以外權爵任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別則國安不殆。民不賤農,則勉農而不偷。國家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
秦軍
商鞅很清楚,學問會讓人變得有智慧,這對農戰之國來說便會很危險,於是他禁止以學問來獲得官爵,形成「知識無用」的風氣,這種風氣形成後,民會變得很愚蠢,民愚了便會「勉農而不偷」。
除了愚民,商鞅還嚴格禁止民眾遷徙,「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農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商鞅的意思是讓老百姓世世代代待在一個地方,不許他們走動,這樣他們的眼界和視野就會很小,從而變得愚昧無知,由於愚昧無知,那些不想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想不出別的活路,也只好從事農業上產了。
秦軍
愚民政策最關鍵的還有對於知識傳播的禁止,「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游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居游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知農無從離其故事,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商鞅不僅禁絕普通老百姓遷徙,而且還杜絕學問家穿梭於百縣,防止他們把學問傳播於農民,這樣「農民無所聞變見方」,若如此,則國民就不知道除農耕之外還有別的強國和謀生手段。
商鞅設計的國家就是這樣一個灰色的,沒有生氣的農戰之國,其影響也不止在商鞅那個時代!


※被商鞅變法光環掩蓋,秦國歷史上的重要君主,帝國崛起的關鍵人物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