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民族脊樑的魯迅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

身為民族脊樑的魯迅為何會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

對於魯迅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魯迅以筆代刀,用非常鋒利的文字來批判舊社會的罪惡,在那個時代,魯迅是黑暗力量的剋星,是一切腐朽份子最不想看到的人,到了現代社會後,魯迅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被譽為民族的脊樑、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翻譯文學的開拓者和現代思想解放先驅,但是身為名人的魯迅也有一些怪脾氣,比如他曾經說過「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漢字不亡中華必亡」這種話。

魯迅之所以說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是和他的父親有關,1893年,魯迅的父親周伯宜一病不起,到了1896年10月12日的時候,直接就英年早逝了(37歲),在魯迅父親生病期間(膨脹病),曾經有兩位中醫給魯迅的父親治過病,但最終的結果是魯迅父親的壽命只是稍稍延長了下。魯迅非但不感激中醫延長了他父親的生命、減輕了他父親的痛苦,反而極盡尖酸刻薄,在後來的書中諷刺挖苦中醫。

至於漢字不亡中華必亡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就有點複雜了,中國大多數人都是漢人,我們說漢語寫漢字,漢文化深入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當中,當年古代中國強大的時候,亞洲很多小國都普及使用漢字,但是到了清朝後,各國獨立意識越來越清醒,於是紛紛廢除漢字創造了本國的文字。到了後來的民國時期,魯迅在《關於新文字》書中寫道「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如果不去掉的話,結果只能自己滅亡」,1936年10月的時候,魯迅再次說出了「漢字不亡中華必亡」的話,理由是因為漢字非常複雜,如果一直使用現在的漢字,那麼中國大多數人民將永遠和文化隔離,中國的所有人民將永遠不會變得聰明,更不會理解自身所受到的各種壓迫和壓榨。

在魯迅那個年代,漢字之所以會讓魯迅如此憤恨不已,主要是因為那時候的漢字是繁體字 文言文格式,繁體字筆畫繁多且寫起來很不容易,文言文晦澀難懂且教起來有很大的困難,要是讓剛剛擺脫半封建半殖民的百姓們學習,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不過當時,魯迅所想到的簡化漢字,並不是由繁化簡,而是希望漢字能夠拉丁化,在《漢字與拉丁化》文章中魯迅表示勞苦大眾學習漢字難度極高,所以造成了社會上有很多文盲,但小編認為,人分三六九等是舊社會的制度所造成,如果所有的民眾都有從小接觸學堂的條件,那麼學習漢字還是沒那麼難的,這是舊社會的根源,而不是漢字本身的罪惡,拉丁文學起來固然簡單,但是真按照魯迅的想法實施下去,那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文化傳承極有可能會出現斷層,如果身為漢人的我們都不用漢字了,那麼百年後亞洲的某國會不會申遺,漢字是他們發明的?

魯迅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中國固然很危險,救亡運動如火如荼的也在各地進行,但是為了讓民眾快速明智就要摒棄漢字,這實在是讓人費解,如今中國強大了,方塊字不但沒有消失掉,反而在世界上颳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

小編認為,身為民族脊樑的魯迅之所以能說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初衷是好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個想法還有很偏激,漢字簡化後,我們照樣不影響看繁體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要知道漢字是集形、聲、義於一體的象形文字,它不僅僅是符號,更是藝術、科學和文化的沉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位將軍孤軍奮戰收回60萬領土,留下一寶藏,如今被史書遺忘
此人對清朝念念不忘,娶了十個小妾後,把自己的妻子當母親供養

TAG:文化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