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X 2070是否值得買?50款遊戲實測
NVIDIA Turing和基於它設計的GeForce 20系列顯卡以其革命性的光線追蹤和深度學習架構在發布之初大熱了一把,對這兩項功能的討論一度喧囂塵上。不過,GeForce 20這一代還不足以將革命性的體驗帶入千家萬戶,因為即使售價萬元的RTX 2080Ti開啟光線追蹤之後遊戲幀數也會捉襟見肘。就像NVIDIA歷史上DX11曲面細分早在Fermi架構(GTX 4XX)就獲支持,但真正上進入實用範疇(中端顯卡可流暢)卻已經到了隔代的Maxwell(GTX 9XX)。
由於Turing並非是在Pascal上單純地擴充規模,新加入的功能佔用了不少晶體管,這些功能主在提升遊戲體驗而非幀數,所以如果用傳統的眼光來看,RTX 2080Ti的遊戲性能提升並不十分驚艷。我們已知RTX 2080Ti相比GTX 1080Ti提升了30%左右,RTX 2080則與後者在伯仲之間,與前兩位兄長相比,RTX 2070顯得有些撲朔迷離。
相比以往的"70"顯卡,RTX 2070十分特殊。以往"70"往往是"80"的孿生產品,這次RTX 2070採用的GPU卻不是由RTX 2080的原生晶元TU104衍生而來,而是首次在該級別上使用了編號106級別的晶元——意味著NVIDIA為GeForce 20系列重新規划了晶元部署,第一次出現定位前三的產品各自獨佔一款晶元的格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RTX 2070可能是一個全新的定位,對一些強迫症玩家而言它也不再是104晶元削減後的殘次品,而是擁有完整規格的GPU:TU106。
所以作為消費者,我們很難像原來一樣根據RTX 2080從腦海中定義RTX 2070的性能,小編撰寫此文就是要替大家徹底解開謎題:頗具爭議的RTX 2070遊戲性能表現到底如何?匱乏的測試項目不足以說明問題,小編將專門花時間,對RTX 2070做一次50款遊戲實測,希望測試數據為用戶起到有效的購前參考。
微星GAMING系列此前被玩家俗稱為「紅龍」,憑藉優良的口碑成為競相追捧的顯卡產品,不過這次它披上鐵灰色的戰甲,更名為「魔龍」,比之前更是平添了幾分威嚴。
RTX 2070 GAMING Z是微星GAMING系列中的頂級性能版本,擁有2304個SP,256bit顯存位寬,8GB GDDR6顯存。核心頻率分別為基礎頻率1410MHz/Boost 1830MHz/顯存速率14Gbps。其中Boost要比公版高了120MHz。
小編將微星RTX 2070 GAMING Z的詳細介紹放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現在先進入我們本文的主題——遊戲測試,首先是測試平台介紹部分。
為了不留餘地,不受限制地充分發揮GTX 1070Ti的圖形性能,測試平台我們採用Intel性能級平台上的高端處理器i7 8700K,6核12線程,最大單核睿頻4.7 GHz。內存選用兩條時序設置出眾的芝奇幻光戟DDR4-3200 8GB組成雙通道,CL=14,總容量16GB。同時為了模擬大多數玩家的應用環境,測試中我們不對CPU做任何超頻設置,讓其主頻、睿頻以及節能都運行在默認狀態。
測試平台展示:主板、顯卡同出於微星
此外,PC遊戲已經徹底進入DX12時代,這個能優化多核多線程的應用程序介面讓遊戲廠商趨之若就,所以我們選擇Windows 10作為收集數據的操作系統,貼合當前多數遊戲玩家的應用環境。即便不是DX12,不少遊戲在Win10和Win7下的表現也略有不同。
另外還要強調的一點是,50款遊戲測試工作量巨大,因而小編在此欄目中暫時只採用主流的1920×1080解析度和逐漸流行的2560×1440解析度,4K解析度在如今大多數單機遊戲大作的應用中超出該顯卡能力範圍,故不涉及,遊戲中的畫面設置開到最高。
測試平台軟硬體配置如下:
接下來就是各位所期待的50款遊戲幀數實測,首先是1920×1080解析度的。
除了《魔獸世界》因優化不佳之外,所有遊戲平均都在60fps以上了。其中絕大部分遊戲幀數甚至超過了100FPS,幀數對於這部分遊戲來說已經完全不用考慮了,反而應該想想是否需要購置一台G-SYNC顯示器來將高幀數體驗充分反映到視覺上。
緊接著是2K解析度的,遊戲流暢度分化有所改變。
除了少數遊戲平均幀數會低於60fps之外,大部分遊戲都可以獲得60FPS以上的幀數,可見RTX 2070顯卡用來玩2K解析度遊戲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根據上大量數據來分析,RTX 2070的性能總的來說比上一代GTX 1080略強,兩者處於同一性能水平。看來同定位提升30%是NVIDIA為GeForce 20設定的任務,RTX 2070也完成了任務,因為1080比1070就強約30%左右。當然這裡還應該考慮到數據來源微星RTX 2070 GAMING Z的性能比公版稍微強一些,不過也基本能代表大多數非公版的水平,對於這個定位的顯卡而言,接觸到公版的玩家是極少數的。
微星GAMING Z魔龍就是大家熟知的紅龍的繼承者,外觀結構基本延續了之前的經典設計,只是原來醒目的大紅色外觀變成了頗具威嚴感的鐵灰色,燈光設計也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顯卡上的全部燈效皆支持RGB,可以由微星官方燈效軟體Mystic Light調教。
原來紅龍的厚度嚴格控制在雙槽以內,這次為了散熱不得不突破限制,高出了擋板。
鋁合金的散熱背板用料很足,通過導熱硅膠墊貼在PCB方面,防止熱量淤積。
高度和厚度分別超出PCI-E擋板2cm和1cm左右,購買前需要考慮機箱兼容性。
側脊上Logo和風扇正面的燈效均支持RGB極光模式,而不是原來的單色點亮。
接著看PCB的設計布局,微星RTX 2070採用非公版設計,PCB表面添加一體式輔助散熱片來處理顯存、供電模塊的發熱問題。
散熱片覆蓋了顯存和顯存供電、待機電源部分
原生8相8迴路核心供電,功率承載力超過400W
獨立顯存供電
獨立的顯存供電位於GPU晶元的另一側,採用雙相雙迴路設計。
TU106-400核心
TU106-400核心,代表該晶元為TU106的完整規格,"70"級上首次出現。
顯存顆粒
鎂光GDDR6顯存,喜聞樂見的D9顆粒,體質優良,單顆容量1GB,共8顆。
最後說一說散熱器,微星這一代的GAMING系列散熱方案也有了更新,升級為Twin Frozr 7,這一點在顯卡包裝盒上也有所強調。根據小編的肉眼觀察,Twin Frozr 7除了燈效升級之外,另一個主要變化就是散熱片尺寸規格,還有些細節改進需要進一步拆解才能發現。
風扇直徑依然10cm,該尺寸在所有顯卡中屬鳳毛麟角
Twin Frozr並不是每次升級都會改進扇葉,但凡有變化的都可以視作一次重要升級,就像這一代TF7採用新的扇葉設計稱作"刀鋒5",進一步優化了風量和噪音的平衡。
6根純銅鍍鎳熱管貫穿兩側的鰭片陣列,Twin Frozr 7的鰭片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寬。
寬大的鰭片提高了散熱器性能,同時也增加了散熱器厚度
其中一根熱管為8mm直徑,其餘為6mm
熱管與鰭片的結合不惜成本採用導熱效率最為穩定的迴流焊工藝,同時也使整體結構更為牢靠。小編估算整個散熱器的成本可能會在300元以上,這樣的規格放在以往只有旗艦顯卡才有資格享用。
進一步分解散熱器後,可以看到TF7相較TF6在細節上的改進
鰭片迎向風扇的那一側採用波浪形邊緣設計,大幅度增加了表面積,換熱效率毫無疑問會得到改觀,成本也會比原來的平直鰭片有所增加。值得稱讚的是微星一直堅持採用"非承載式整流罩",即:為鰭片陣列添加堅固的鋼框架,並將風扇固定在框架上,而不是整流罩上。風扇有了牢固的支撐點能有效避免共振,或緩解共振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