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英國將鴉片戰爭稱為「通商戰爭」?

為什麼英國將鴉片戰爭稱為「通商戰爭」?

文|陳卿美

為什麼英國將鴉片戰爭稱為「通商戰爭」?這是中學歷史考試中的一道習題,旨在讓學生認清鴉片戰爭的本質及侵略者的本來面目。確切的說,這裡的「通商戰爭」更多是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事實上,還有「中英戰爭」的說法,這種對戰爭的表述才是最常見的方式。

同一場戰爭,中國稱為「鴉片戰爭」,英國稱為「通商戰爭」,緣於戰爭立場、價值判斷的不同。清政府認為,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傾銷鴉片,不僅毒害國民健康,還使大量白銀外流。英國發動戰爭,是純屬侵略性質。而英國方面認為,中英貿易存在明顯逆差,清政府又拒絕通商,且粗暴對待英國商人,致使英國方面遭受重大損失。英國發動戰爭,是教訓清政府,同時維護自己的正當商業權益。

兩國戰爭,就猶如兩人打架,各說各的理。中國說,是英國跑到我這來,先動手打我。英國說,是你們首先不講道理,不按文明規則辦事。雙方分歧明顯,最關鍵的原因是,雙方不在一個世界體系內。也就是說,兩國對話基本就是雞同鴨講。

為什麼是雞同鴨講?首先看幾個關鍵詞,一是「外交平等權」。當時的中國與英國,明顯是兩個世界。中國奉行的一直是朝貢體系,自己稱為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藩屬國,納貢是臣服的表現。而在同一時期的歐美國家,奉行的是外交平等、國格平等,國家不論大小,都具有同樣的國家尊嚴。當英國遇到中國時,外交理念就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比如清政府只允許英商與廣州十三行接觸,並禁止英商接觸地方官員。而英國認為是受到了屈辱對待,是清政府居高臨下。

另外一個關鍵詞是「財產保護權」。英國法律明確規定,個人財產受到法律保護,不容侵犯。當林則徐以恐嚇、威脅的手段下令英國商人限期交出鴉片時,英國認為,這是侵犯了英國的財產權,且程序不合法。而清政府認為,朝廷有權處置任何財產,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況且鴉片還是毒品,是非法的。但英國認為,鴉片是精神鎮靜劑,自己國家也在用,清政府也沒有禁止,是合法的。

再一個關鍵詞,就是「司法獨立權」。這點對清政府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司法獨立權,就是要用獨立的司法保障國民的合法權利,且程序正義至高無上。英國人喜歡講法律程序,程序正義是傳統。而清政府這邊,欽差大臣林則徐代表的就是法,一聲令下,就可以派兵查抄、罰沒英商的鴉片。一道指令就可以將英國商人驅逐到船上居住。同樣是一道命令,還可以對英國商人即行正法。英國方面認為,中國沒有審判、沒有辯護,沒有程序正義,林則徐權大於法,是野蠻的行為。

對這場戰爭的定性,關於鴉片性質的問題是絕對繞不開的。鴉片,一直被認為是毒品,但要知道,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曾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鴉片,十八省,鴉片處處飄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罌粟花開滿神州,這不是誇張的說法。當時的鴉片被認為是精神鎮靜劑,在英國公開銷售是合法的。

虎門銷煙圖

據貝里奇《鴉片與人民:19世紀和20世紀初英國的鴉片製劑使用和毒品控制》一書記載,在1868年《藥房法》出台前,雜貨商的貨單里充斥著富含鴉片的專利藥劑,其數量僅次於果醬和麥芽糖。特別是在英國東部低地沼澤地帶,鴉片一直保持著高消費量,那裡的商店櫃檯里儲備有三四千小瓶鴉片酒,供人們在星期六夜晚消費,用來止痛、止痙攣、治失眠、發汗和減少支氣管粘液,醫治糖尿病、抑鬱症、過分激動和醉酒。鴉片酒與牛膽合用,治療耳痛;精神錯亂、癔病和牙痛;與蛋黃合用,治療痔瘡。

鴉片到中國後,也同樣沒有被清政府禁止。當然,我們可以說是,英國糊弄了清政府,清政府不明真相,上當了。當意識到鴉片是毒品,對國民健康危害巨大的時候,清政府便下令林則徐虎門銷煙。但從後來大面積推廣種植鴉片的事實證明,林則徐禁煙,顯然並不是為了國民健康,更多是為了財政稅收。所以,清政府自己的錢袋子才是根本。禁了英國的鴉片,自己種植鴉片自己賣,賺大錢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雖然清政府開始考慮並沒有那麼長遠,但事情確實是朝此方向發展的。

英國漢學家藍詩玲所著《鴉片戰爭》一書曾引起轟動,難得有英國人如此認真地研究這場戰爭,因為在很多英國人看來,「通商戰爭」並不是一件大事。相比鴉片戰爭在中國的分量,這場戰爭對英國來說,甚至可以用微不足道來形容。藍詩玲的《鴉片戰爭》一書,大量引用了當時英國媒體的聲音,由此基本可以看作是英國人的視角。

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倫敦畫報新聞》發表評論,「中國是人類中的一個大家庭,已經與世隔絕很多個世紀,現在要加入國際社會、與世界其他國家互相打交道了。她有眾多的人口,現在衝破了長久以來包圍著他的愚昧和迷信,將要走到光天化日之下,享受到更為寬廣之文明的自由,進入到不可限量的輝煌前景。」

《泰晤士報》刊登英國讀者來信,有讀者在信中說,「在大不列顛的歷史上,或許沒有哪一件事令這個國家的各個社會階層都如此普遍的滿意。」英國讀者稱鴉片戰爭是一件「偉大光榮的事件」、「給英帝國的榮光增添了光彩」。

當然,並不是所有英國人都贊成英國向中國發動戰爭,各種反對聲音也有很多。如1857年3月17日,《泰晤士報》曾刊登《中國和波斯的戰爭》的文章,認為鴉片戰爭是「我們歷史最不光彩的戰爭……我們損失了69個人,卻殺了2萬到2.5萬中國人。在像這樣一場戰爭中,沒有什麼榮譽可言。」

在黃宇和《鴆夢,第二次鴉片戰爭探索》一書中,記載了時任英國首相帕麥斯頓對《南京條約》簽訂後的不滿,因為貿易逆差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他說:「我清楚地看到,我們將被迫對中國再發動一次打擊,這個時間正在快速到來」,「把文明國家自由貿易和自由交流的權利強制推行到這個廣袤的帝國的全國各地」。帕麥斯頓為了對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準備,甚至還授意《泰晤士報》,將戰爭的動機進行包裝,「給追求利潤蒙上到道德的光環」。

還有一種聲音,既不贊成英國人,也不喜歡中國人。如唐納德·馬地臣在《什麼是鴉片貿易?》一書中評論,「如果認為中英之間的對立是由於中國收繳鴉片引起的,學習歷史的學生就會誤導,因為開戰的原因是深層次的,在時間上更為深遠的……即中國皇帝宣稱他和他的臣民遠遠優於其他國家的君主和人民這種傲慢自大的臆斷。」

英國禁止鴉片貿易協會發言人賈斯汀·麥卡西在其所著的《鴉片戰爭》一書中認為,「在雙方發生衝突的最初階段,錯誤毫無疑問在我們一方……中華文明的整體信念是錯誤的和荒唐的……正像對於我們這個時代有教養的英國人來說,不洗手不洗臉就過一天的觀念不能接受一樣。」

近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認為:「那次的戰爭我們稱之為鴉片戰爭,英國則稱之為通商戰爭,兩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

一場戰爭,兩個國家,兩種判斷。不同的制度、文化、思想的激烈碰撞。也許沒有孰是孰非那麼簡單,本來這個世界就不是非黑即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北大VS清華,首任校長哪家強?
外媒如何看中國皇帝之死?預言光緒將被害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