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柴榮趙匡胤的南北戰略,哪個是正確的?柴榮有一廂情願的賭徒心態

柴榮趙匡胤的南北戰略,哪個是正確的?柴榮有一廂情願的賭徒心態

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那個時代的雄主,可以說北宋能夠完成一統,要感謝柴榮把北周的底子打的太好,不過兩人在大的戰略方向上有著明顯的不同,柴榮是先北後南,欲先滅掉北方的契丹,而趙匡胤則完全相反,他制定的是,先南後北,先統一南方後再率軍北伐,那麼兩人的戰略那個更正確呢?

先北後南戰略正確,拿下南方這些小國家,根本建立不了強大朝代,宋朝就是正明,如果拿下契丹,對南方將會勢如破竹,為什麼會說能拿下遼國呢,當時遼國皇帝稱呼為睡王,比較昏君,柴榮能活六十歲必有一個盛世出現。

柴榮的戰略己經證明了這一點,可惜趙匡胤沒有和契丹早日決戰的信心和勇氣,當他先解決南方割據小朝廷和,北方契丹也準備充分了,再去打就很費力了。先北後南,以當時柴榮留下的班底,先打契丹,然後休養生息,這期間南方割據政權沒有契丹那樣的發展空間,不足為患,等你休養之後再去滅他也不耽誤。可惜趙匡胤戰略規劃錯誤,留下兩宋一直挨打。正所謂擒賊先擒王。

而且契丹不比以往,更不同突厥匈奴一樣,坐視,漢人從統一走向分裂,從分裂走向統一不干預,契丹現在是半游牧半農耕了已經建立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加強了對中原事物的干預和參與。如一天不解決契丹問題,契丹就會越強大,到了日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可就晚了,後悔都來不及了。先搞定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才是重中之重。

但是小編還要說趙匡胤先南後北的戰略也是對的,柴榮確實一代英主,文武雙全,智勇兼備頗有李世民之風,但是戰爭絕非兒戲亦不能一帆風順,一廂情願;如果攻擊遼國成功當然好,但是如果攻遼失敗,後周就就會四面受敵有亡國之險,就算李世民在沒有統一之前,也不敢和突厥大戰,趙匡胤的才能不在柴榮之下。先南後北也是正確可行的。應該說趙匡胤求穩,可能和他當時的心態有關係,已經到了那個地步,他期望自己穩中求勝,有後路,而不是還以賭徒的心態去賭概率性的問題。

兩個策略都對,周世宗宋太祖都是一代雄主,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決策都是符合當時的情勢的,只是天不假年,這二人俱都英年早逝,周世宗時南方諸國,南方諸國驚魂未定。無雄主,而此時契丹皇帝比較昏庸,瞌睡皇帝不管事,朝政昏暗。周世宗此時北伐時機正好,不費吹灰之力收復兩州三關。大軍進逼北京,而契丹有人提議放棄北京。燕雲漢民都很歡迎柴榮。然而此時柴榮病倒。不得已退兵,北伐成果失去。

而宋太祖篡位心虛,繼位初鞏固皇位排除異己,不信任武將杯酒釋兵權,征戰天下自己統兵,這樣一統天下效率就很低。直到太宗時才統一。然而此時遼國皇帝英明外加蕭太后輔政國力日盛,而太宗是文人,壓根不懂軍事,兩次北伐瞎指揮導致失敗。只能說兩人最根本的差別是,一個是從更高的戰略眼光來考慮國家發展,一個善於內鬥而注重自己的皇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北洋軍為何在袁世凱死後分裂?這一結構早已崩塌,袁世凱無能為力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