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兩朝對王爺的態度,一個不準進京一個不準出城,哪個更好?

明清兩朝對王爺的態度,一個不準進京一個不準出城,哪個更好?

自秦漢以來,各朝皇帝都在想盡辦法削弱分封制,不少藩王手中的權力都被一點點剝奪,變成了一個衣食無憂的口頭王爺,但是到了朱元璋這一朝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朱元璋上位之後,便將自己的幾十個親戚侄子都封了藩王,而且他們的手中還有不小的軍事權,像他的幾個兒子手中都各有一支軍隊,這好像不太合理。

而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干,當然有他的考量。首先,元朝雖然被推翻,但是不少蒙古人還在邊境處蠢蠢欲動,國內還有陳友諒這些人在,萬一他們裡應外合對江山還是有危害的。所以朱元璋將兵權分給這些皇子們,讓他們帶兵去駐守這些地方。

另外一點,朱元璋的兒子們大多數都是身經百戰的,如果把這些人都留在京城的話,那估計相互之間沒別的事干就只能內鬥了,到時候玄武門事件發生那就是個時間問題,以後朱元璋不在了更猖狂,所以還不如把他們都分在各個封地里,相互之間離得遠一些才安全。另外朱元璋也下令,藩王每三年才能進京一次,而且還要錯開他們的時間,防止勾結生事。就連他過世都有遺詔,不準藩王進京弔喪。

但是清朝時期手段卻又不一樣了。其實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沿用了明朝時期的做法,只是在皇子問題上卻截然不同,清朝只在最開始曾冊封過幾個外姓藩王,後來朝廷勢力穩定下來還是進行了削藩。三藩之亂過後,基本上整個清朝就沒有再封過藩王。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提到的一點,那就是不準皇子們離開京城,除非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外出辦事,不然的話,可能一輩子都要帶著京城裡,想要像明朝那些藩王在外做王,那就是沒影兒的事。就連慈禧要召見恭親王到熱河商量奪權大事的時候,這位恭親王都是化妝成其他人悄悄外出的。

那麼這兩種做法到底哪個更好呢?其實各有所長。藩王在各地成長,確實有可能會破壞中央集權,所以到了朱棣那一代的時候,他就開始削弱藩王實力了,不過最開始的時候,藩王如同皇權在各地分支一樣,而且沒有了相互之間的聯繫,不會出現骨肉相殘的事情。

而清朝王爺更可憐,不僅出不去城,還一代代被降級。雖然說沒了權力單幹,但是他們在京城勾結朝臣也沒少幹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分鐘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長達14年的拉鋸戰,最強釘子戶要6套房子才走,車道4車變2車
美國願出30億來援助他們,此國卻說:不用,我們和中國是一頭

TAG:分鐘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