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發源於太行山脈的白溝河,從山西一直綿延到河北保定,最終匯入當地重要的湖泊--白洋淀。今天,這是河北省所剩不多的四季水系。而在古代,那裡也是幽燕地區與中原各地的交界。白溝河也因此經常成為兵家切磋之地,並先後目睹了前後兩次規模不小的戰役。

然而,這兩次戰役的結果都是以居於北岸的軍隊獲勝告終。若用巧合解釋,未免難以讓人信服。一旦撥開歷史記載的迷霧,就足以發現背後所涵蓋的實質。


第一次白溝河大戰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金國女真的崛起 讓遼國面臨滅頂之災

1122年,崛起於東亞山林的女真人一路南下。在數次擊敗遼帝國大軍後,依次佔領了遼國的上京與中京。已經在南京幽州躲避的遼國末代君主天祚帝,繼續向西逃竄到位於晉北大同的西京。沿途過於倉促,甚至將自己的玉璽都丟進了河裡。

在南方的汴梁,北宋君臣們已經靜候多時。雖然他們早已和女真人訂立了《海上之盟》,卻因為各種內部問題而遲遲不能發兵北伐。其中既有南方爆發的方臘起義拖累,也有朝堂上的有識之士建議不要背盟亂搞。但隨著遼軍的兵敗如山倒,北宋內部的主戰派便登上了輿論高峰。其中,又以善於給自己積累各種軍功的權臣童貫,表現的最為積極。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遼國的崩潰 讓宋朝的文武大臣都蠢蠢欲動

這年4月,被宋徽宗視為一代將星的童貫終於開始出手。他被授命指揮河北-河東的10萬大軍,準備風風光光的去「收復」丟給遼國多年的幽州。根據遼國內部的帶路黨馬植報告,當地人隱忍契丹貴族統治多年,早就盼望王師北上。童貫縱使不信,也覺得可以使出在西北對付党項人的絕招:用海量兵力迫使對方撤退,製造自己獲得完善的假象。

然而,在抵達前線備戰之後,童貫還是敏銳的發現了一些問題。那些常年防備遼國的前線部隊,竟然狀態非常不佳。連皇帝用作野戰機動部隊的禁軍都是如此,地位更低的炮灰廂軍如何,也是可想而知。於是,童貫只能更加依賴虛張聲勢去促成不戰而屈人之兵。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靠撒幣充值刷出名將稱號的童貫

4月23日,宋軍逼近遼國地界。童貫一面讓部隊大張旗鼓,一面又向幽州等地發送公告:只要當地的漢兒投誠天朝,便可免於兵災。王師也想秋毫不犯,並要給叛投的官員送錢、分房子。如果有人給宋軍提供補給,也可以獲得兩年的免稅優惠!

但面臨南北夾攻的遼國南京守軍,依然士氣高昂,不願屈服於自己根本看不起的北宋朝廷。5月25日,等不到回復的宋軍將領楊可世,帶著數千先頭部隊冒進。他期望首先奪下幽州,為自己建立不世功勛。結果,早有防備的遼國貴族耶律大石,用手裡的2000契丹和奚人騎兵出擊。以一場乾淨利落的伏擊戰,將宋軍的先鋒部隊擊潰。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鎮守遼國南京的正是大名鼎鼎的 耶律大石

5月28日,童貫麾下的10萬宋軍也抵達了作為兩國邊界的白溝河。此時的耶侓大石,也獲近3萬人的增援。其中還包括後來玩轉遼-宋-金三國的跳槽名將郭藥師,和他麾下那支由遼東流民精鍊出來的常勝軍。他們要面對的則是作為宋軍主力的中路軍與東路軍,指揮官是打西夏刷出悍將之名的种師道。

兩軍在白溝河兩岸對峙時,還有宋人再次到對岸招降耶律大石。結果只得到後者的一句回復:別多廢話!不就是會死么!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北宋與遼國軍隊在白溝河兩岸的對峙

隨即,北岸的遼軍開始向南岸的宋軍射箭,正式打響了第一次白溝河戰役。其實,在兩軍的陣地之間,有一座可以過河的橋樑。但宋軍常年依賴遠射武器和固定陣地自保,根本沒有足夠的重裝部隊用於攻堅。能夠執行此類任務的騎兵,也被當做精銳預備隊使用。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出馬。所以,就只能和數量更少的遼軍隔岸對射。雖然遼軍步兵也主要由幽州本地的漢兒組成,但他們長期保留了射箭傳統,素質遠在宋朝的邊軍之上。

當兩軍正面糾纏之時,耶律大石又派出精銳騎兵向西機動。通過宋軍疏於防備的淺灘渡河,成功迂迴到宋軍陣線的兩翼。由於這一切操作大都發生在宋軍眼皮子底下,遼軍的騎兵在發起進攻後就遭到了宋軍騎兵的阻擊。然而,在宋軍少的可憐的重騎兵被對手的具裝精銳擊潰。弓馬嫻熟的契丹、奚人和漢兒輕騎,也完敗了對面的宋軍弓騎兵。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沒有固定陣地 宋朝的步兵就無立足能力

原本還能堅持對射的宋軍步兵,看到兩翼潰敗便自己慌亂起來。在遼軍步兵完成渡河追擊之前,就被敵軍騎兵趕出了陣地。頭也不回的躲入了後方的設防營地。

由於害怕遼軍在夜裡發起突襲,种師道讓士兵在營地里徹夜敲鼓。第二天,卻又傳來了西路軍被另一支遼國地方部隊擊潰的消息。宋軍就只能繼續呆在營地里動彈不得。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耶律大石的遼國騎兵 戰力遠在宋軍之上

6月3日,种師道無奈的下令全軍後撤到作為前進基地的雄州待命。為了預防不測,他讓輜重和步兵部隊先走,自己帶著精銳步騎兵斷後。耶侓大石發現宋軍撤退後,馬上派出騎兵追擊。趕來抵禦的宋軍精銳又被輕易擊潰,种師道自己都險些被抓。其餘宋軍則更是隊形大亂,被遼軍一路追殺到雄州城下。

此時,坐鎮雄州的童貫卻害怕遼軍殺進城裡,下令守軍緊閉城門。結果,遼軍便在城下又屠戮宋軍潰兵一天,使得宋軍主力基本報銷。臨走前,遼國人還不忘以背盟為由,對著躲在城裡的宋軍大罵一番。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宋朝的少量重騎兵 戰鬥力也比較羸弱

一直到這年9月,童貫利用金軍的進一步南下,買通了唯利是圖的漢兒將領郭藥師。宋軍才得以突入遼國地界。後來又是用一筆巨款,將被女真攻克的幽州等地贖回,才算暫時維護住自己的名將稱號。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童貫最後靠大撒幣贖買了幽州城


第二次白溝河大戰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278年之後 第二次大戰在白溝河畔展開

在北宋禁軍鬧出笑話後的278年,有又兩支軍隊在幽燕邊界的白溝河展開對峙。其中,明朝大將李景隆的60萬官軍列陣南岸。掀起叛亂的燕王朱棣和20萬部隊一起列陣北岸。這場戰役的規模,超過了當年的北宋與遼之爭,也在過程上顯得更加狗血。

作為朱元璋四之的朱棣,在前一年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雖然在地盤、兵力、總體資源與名義上,他都是吃虧的一方。但通過數次大勝,麾下的燕軍已經建立起了對建文帝官軍的自信。而官軍只能繼續調動更大的部隊規模壯膽,並大量增加原始火器和軍中的騎兵比例。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建文帝的朝廷在大部分時候都佔據著絕對優勢

1400年4月,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名將之後李景隆,帶著60萬大軍從山東德州出發。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向北逼近朱棣的老巢北平。得到消息的朱棣也不願坐以待斃,帶著幾乎是全部人馬的20萬軍隊南下阻擊。他甚至希望通過快速進軍的突襲手段,搶先度過白溝河,將沒有準備好作戰的官軍擊潰。燕軍在過去的較量中,一直依靠優勢的騎兵獲勝。朱棣這次也準備如法炮製,派出先鋒隊輕裝急行。

但這一次,官軍對於朱棣的戰術有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曾經追隨朱棣作戰多年的將領平安,已經在燕軍的必經之路上布置了大量騎兵。當後者毫無防備的準備通過,平安與麾下的萬名騎兵便直接發起衝鋒。猝不及防的燕軍騎兵,被打的死傷慘重,只能逃回白溝河對岸。兩軍也就正式開始隔河對峙。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 李景隆

事實上,這次北上的明軍陣營,不僅有平安這樣熟悉朱棣作戰風格的將領,還有很多蒙古後裔組成的部隊。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是當年投降朱元璋後被安排到各地衛所駐屯的「達軍」。明太祖雖然號稱驅逐韃虜,但在具體軍事問題上還是不能拋棄對蒙古人的依賴。所以,一方面收編歷次北伐抓獲的戰俘,一面以高官厚祿招納更多蒙古人來投靠自己。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士卒賤民,凡是願意歸降都幾乎十來不拒。所以,李景隆才能從各地衛所中抽出了超過萬人的騎兵部隊。

然而,朱棣的燕軍里也同樣不缺來自草原的好漢。自朱元璋的時代開始,大量歸附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就被安排在諸如北平這類邊境城市。一方面是軍隊國防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作為樣板給其他外人看。雖然後來有不少人被分流去了南方的內地衛所,但新來者往往還是優先進入北平等幾個邊境區域。所以,朱棣軍隊里的騎兵實力比官軍從全國搜羅來的更加善戰。加上在白溝河戰役前,燕軍突襲了更北方的寧王駐地大寧,又將包括朵顏三衛在內的部落騎兵收編。如此一來,燕軍的騎兵質量進一步凌駕於官軍之上。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從朱元璋開始 明朝就用一切手段招募和收編蒙古人

第二天,朱棣就率領幾百騎兵渡過白溝河,向平安本人發起挑戰。後者離開帶著騎兵追擊,希望以數量優勢將燕王捕獲。但在短促的追擊中,明軍騎兵被吸引過河,隨即便被早已布陣的燕軍騎兵包抄。朱棣的小分隊也再次迂迴到明軍騎兵背後,徹底摧垮了平安部下們的士氣。這場衝突也讓官軍瞬間損失了近一半的騎兵。

接著,燕軍步騎兵又全體渡河,向已經列陣完成的官軍發起協同攻擊。雙方的步兵依然保持了朱元璋時代留下的老傳統,有6成的重裝步兵用長矛+盾牌搏鬥,並由4成的弓箭手負責掩護。由於官軍數量過多,燕軍的兩翼都有被包圍的危險。朱棣只能親自率領騎兵做側翼掩護,通過反覆衝擊來迫使敵軍停下防禦。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燕軍一直用騎兵優勢來抵消官軍的數量優勢

兩軍的焦灼一直持續到了太陽落山。明軍為了對付朱棣的騎兵,大量使用粗糙的原始火器射擊。但早期火器的射程和精度都非常抱歉,讓明軍不得不將大量火銃捆綁起來增加火力密度和覆蓋範圍。結果,天黑和濃煙讓明軍無法看清目標。胡亂髮射的火光又在黑夜中暴露了己方位置,引來燕軍步騎兵的弓箭齊射。李景隆只能下令首先守兵,燕軍也得以在獲得小優勢後返回白溝河北休整。

此後,為了打破僵局,朱棣再次率領全軍渡河發起挑戰。損失較大的明軍也列陣迎敵,卻不敢主動前進。在接下去的步兵大戰中,數量更少的燕軍卻因為訓練水平更高和實戰經驗更多,逐步將官軍的陣線向後擠壓。兩翼的騎兵混戰,同樣是蒙古人更多的燕軍騎兵佔有。那些來自草原的第一代,往往比從小成長於內地衛所的蒙古二代要更加勇武。迫使整個官軍都被徹底壓制。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來自朵顏三衛的新蒙古軍戶 比內地的蒙N代們更善戰

為了擺脫不利局面,李景隆再次出動一大波騎兵迂迴,準備對深陷正面交戰的燕軍發起背擊。發現後方有塵土揚起的朱棣,立刻率領最精銳的蒙古騎兵去返身攔截。在短暫的騎兵對射和衝鋒後,明軍騎兵的衝擊勢頭被遏制。接著,朱棣又帶著左右護衛返回主戰線幫忙,衝擊那些企圖包抄自己步兵的官軍。

得益於建文帝給自己頒發的「免死令牌」,朱棣每次只用很少的騎兵就能在明軍中引起巨大騷動。縱使馬匹總被砍死,隨身的箭矢經常射完,也不怕敵軍對自己實施致命一擊。期間,他還策馬奔到河岸的堤壩上作秀。自說自話的揮舞馬鞭,讓李景隆以為自己的側翼也有燕軍伏兵。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明朝官軍與燕軍的決戰布陣

利用明軍的暫時停頓,朱棣將之前部署在預備隊的騎兵帶出,迂迴到官軍背後。當步兵的戰鬥再度開始,燕軍的精銳便集中力量發起了決定性的突擊。突如其來的衝鋒,將沒有準備的官軍步兵衝垮。近60萬人在恐懼的傳遞中,一隊接一隊的開始逃跑。最後,只有數萬人跑回營地據守。

朱棣索性下令縱火焚燒敵營,將營地里的明軍又逼了出來。騎兵則追著潰兵,一直殺到了南面的雄縣。10萬明軍在失去了自己的指揮官後,選擇向勇武的燕王投降。建文帝的朝廷,也就徹底失去了進攻北平的能力與機會。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朱棣與他的靖難軍笑到了最後


北軍為何總是獲得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北軍在較量中總是顯得比南軍更善戰

縱觀宋明兩朝的白溝河戰役,無不是以北軍的完勝而告終。有意思的是,兩支北軍都在戰前處於不利局面。無論耶律大石還是燕王朱棣,都在部隊數量方面少於對方至少一倍。但在部隊質量方面,北軍的地緣優勢還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例如遼軍中的契丹、奚部騎兵,就有著宋軍難以比擬的訓練水準和充沛武德。即便是武力屈居三流的漢兒部隊,也比北宋一邊的高階軍隊要好。讓童貫的大軍只能空有數量,而無法化為具體戰力。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宋軍也知道發展重裝部隊 卻總是跟不上對手的節奏

同理,李景隆的60萬明軍中也不缺乏蒙古或色目軍戶。但作為遠離先祖成長環境的二代們,很難完整的復刻出先人所應有的水準。況且,在官軍找來的「達軍」當中,很多人的祖上在元朝時就已完全被內地習俗同化。在朱棣軍隊里,那些投效不久的草原新人則具有更高的軍事技藝。哪怕是朱棣本人,也是經歷過元末戰亂的第一代人士。官軍一邊則只能由生活較為安逸的二代李景隆擔任總指揮。

最後,毗鄰草原與西域的北方邊界,才是近代之前的東亞主要技術與軍事力量輸入地。最新的軍事技術或最善戰的武士集團,不是由這個方向傳來,就根本誕生於臨近地方。北宋時的海路貿易,只是剛剛有所起步。吞吐量與層次,相比草原路線是遠遠不及的。這個趨勢在元朝時才有所改觀,但到了習慣于海禁的明朝,又被狠心的掐斷一次。東亞帝國要用上海路輸入的新武器去對抗北方草原,還必須再等一個世紀。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一直到朱棣的時代 海路貿易才剛剛能與陸上貿易相提並論

至於見證滄海桑田的白溝河,本身也是游牧混合經濟區與純農耕文化流行地帶的分界線。這條今人經常遺忘的界限,是所有邊區勢力都想維護的,也是所有帝國主人所希望打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