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索尼又雙叒……沒倒閉,反而復甦了

索尼又雙叒……沒倒閉,反而復甦了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SONY2017年財報,營業額刷新20年紀錄,凈利潤也創下10年新高。歷經5年,前社長平井一夫宣布交棒,由吉田憲一郎接任。

這消息一出,跌破眾人眼鏡。SONY不是一直倒閉倒閉么?為什麼可以谷底回升?

曾是索尼「邊緣人」的吉田憲一郎,又將如何帶領SONY持續復甦?

SONY迎來新的春天

創業超過70年的SONY,迎來新的春天,展現5年改革的豐盛果實。

2011年,SONY還深陷經營赤字的泥沼。今年4月,SONY公布了2017年年度財報,營業總額為7,34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58億元),凈利4,90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06億元)。這一成績創下SONY20年新高,登上10年以來的高峰。

單看8個核心事業的營業額,遊戲部分以1,8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2億元)奪冠;其次,金融、半導體和音樂,都以超過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2億元)的規模,緊追在後。就連2006年才開始的相機事業,也有72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進帳。

自此,「SONY復甦」,立刻躍上許多日本媒體的頭條,媒體們競相深度剖析SONY的轉型之路。

改革先鋒,華麗轉身

2012年4月,平井一夫執掌SONY,開始了SONY的「平井時代」。SONY從過去的「重、厚、長、大」,轉變為「輕、薄、短、小」的公司。

這裡說的「輕、薄、短、小」,可不是產品的「高顏值」。而是指公司固定成本減「輕」;不同事業體之間的隔閡變「薄」;商品停留在庫存的時間變「短」;資本投入的規模「小」於以往。

簡單來說,就是SONY正從追求銷量與規模的思維,轉向提高高附加值。

過去5年,SONY的人均產值從1,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1萬元),增長到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5萬元),產品庫存的消耗天數,也從40天降到了31天。

SONY前社長平井一夫

索尼順利交接棒,竟然不是給總部的人

主導這場革命的前社長平井一夫,卻在今年4月轉任會長,由前副社長吉田憲一郎接班。改革先鋒華麗轉身,又交棒給非主流「邊緣人」,許多人都為SONY的未來,捏了一把冷汗。

將滿60歲的吉田憲一郎,24歲進入SONY,還曾被派駐美國做證券業務和財務,並在前社長出井伸之的社長室待了兩年。之後,吉田憲一郎轉任網路服務的子公司Sony Communication Network社長(即後來的So-net),這意味著,吉田憲一郎已經被邊緣化,可能不會再度升遷,他本人也坦言,並不打算再回到SONY本部。

但是2013年秋天,平井一夫找上吉田憲一郎,以及當時的So-net副社長十時裕樹,並將他們召回SONY本社。

吉田憲一郎只對平井一夫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能有直率表達意見的機會,平井一夫一口答應。在外14年的吉田憲一郎,這才正式歸隊,SONY的革命就此展開。

Sony轉型三大策略

為了讓這艘乘載12萬名員工,業務橫跨多領域的SONY王國,轉虧為盈,平井一夫和吉田憲一郎連手打出三大策略。

策略一:業務分家 穩定軍心

在看重「血統」的SONY里,兩人的經歷既加分,又減分。

出任社長之前,平井一夫出身SONY的音樂子公司,而吉田憲一郎則是網路服務子公司So-net。出身外圍的兩人,卻在上任後,提出業務拆分,立即引發了公司內部的不滿。

吉田憲一郎回到SONY本社後,先是把成本結構的數據,研究了一遍,再與各個事業部訂定目標,決定在兩年內,削減成本30%。光是訂立這個計劃,就費時半年。

但是,改變成本結構,仍不足以逆轉頹勢。平井一夫接連宣布,賣掉虧錢的個人計算機事業,再把電視部門、影音事業分拆。獨立出去的事業,經營收入佔到總體集團收入的七成。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

事業分拆,為的是追求獲利,擴大發展空間與自由度。但是員工們卻擔心,SONY可能最後會變成控股公司,而自己不再是SONY的員工。

吉田憲一郎坦言,兩人都沒想到,會受到公司內部如此大的反對聲浪,完全沒想到大家會這麼在意,究竟是在SONY本部,還是分公司上班。

平井一夫也多次對外解釋,事業拆分不等於求售,為的是提升經營的效率,培養出更多社長級的人才。

通過業務分拆,培養員工的能力,平井一夫還回到研發一線,和員工共進退,也找回了SONY當初創業的初心。

策略二:舍量求價,追求「感性價值」

7年前,高木一郎剛開始負責耳機業務那會兒,10美元的平價耳機,為SONY拿下了全球銷量第一的寶座。

「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們的品牌形象在哪裡?」高木一郎追問,不斷挑戰團隊的思維,要將SONY帶向具有更高附加價值的市場。這個擁有近60年歷史的老牌部門,需要在劇烈的變動中,找到全新的定位。

1979年,SONY的Walkman席捲全球,改變了消費者聽音樂的習慣。但是在Apple推出iPod後,銷量受到衝擊,再加上智能手機附贈耳機的銷售模式,讓平價耳機市場,受到致命一擊。

為了應對這個情況,去年柏林消費性電子展上,SONY就推出了一款定價高達350美元的抗噪耳機,摺合售價為2500元人民幣,幾乎和普通的智能手機一個價格了。索尼耳機準備與Bose、Apple旗下的Beats,一較高下。截止去年,SONY的耳機銷售量,出現20年來的首次止跌回升。

被逼翻轉策略,強攻高價市場的,不只是耳機業務。同樣遭受智能型手機侵蝕的,還有SONY一直引以為傲的相機市場。在Nikon、Canon兩大巨頭的夾攻下,SONY也在前年,推出了售價4500美元的旗艦機A9,摺合3萬1千5百元人民幣,滿足了專業高價相機需求。

SONY將耳機和相機等產品,鎖定高價市場

追求高附加價值的根本,在於產品擁有貼近生活的現場感,讓人感動。

平井一夫坦言,產品要令人感動,就要提高人們對產品的機能與感性需求,競爭對手急速追趕的同時,SONY的差異化,在於「感性價值」。

為了確保SONY的產品能感動人心,平井一夫改變了前任社長出井伸之的做法,再次勤跑研發現場,了解每項產品的初衷。前年推出的機器狗「Aibo」,平井一夫功不可沒。

為了讓Aibo傳遞出產品的「生命感」,平井一夫和研發團隊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堆棧出「繭」的概念,要讓消費者在開箱的同時,感受到Aibo破繭而出的生命感。

索尼機器狗Aibo,一經推出,便大受好評。

策略三:IP ID,開創穫利循環

平井一夫抓緊研發策略,吉田憲一郎則從財務著手。SONY這才不缺銀兩,大膽投資。2015年6月,SONY時隔26年,進行了首次大型股權融資,背後操刀的,就是負責財務的吉田憲一郎。

不只資本市場,吉田憲一郎還從運營模式下手,打造「資本循環」。

他發現,SONY陷入虧本的原因在於,過度追求規模,盲目擴大營收,使得固定成本支出、庫存大幅增加。

吉田憲一郎因而決定從質做起,提出IP與ID雙軌並進的策略。他主張用內容創新的IP,吸引消費者;再加上消費者會員數據的ID,深入走進用戶的日常生活。

2015年推出的遊戲Fate/GrandOrder(FGO),就在去年上半年,拿下了日本手游排行榜的第一名,帶來了57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的進帳。在動畫公司Aniplex製作後,Fate變成手機遊戲,明年,FGO將以舞台劇、動畫、周邊商品等方式,為SONY帶來額外營收,讓單一IP發揮最大功效。

遊戲機銷售下滑,SONY靠著「ID」,開發了不少新財源。成為PlayStation Plus付費會員,就能享受額外遊戲試玩、特別優惠等服務,據統計,會員人數超過3150萬人,這一廣大人群為SONY帶來了全新的收入。如今,Play Station Network每個月的使用人數,超過了7000萬人。

從IP到ID,SONY的經營收入,已經有一半以上來自於遊戲、音樂、電影等內容。

索尼沒有倒閉,反而勇於創新,大膽革新,經營更上一層樓了。

但是放眼未來,剛接任社長的吉田憲一郎,卻不滿足與此。SONY能不能靠著內容和數據的改革創新,再次讓消費者和投資人眼前一亮呢?這就得看「非主流」出身的吉田憲一郎,要怎麼展現自己的創意了。

編輯:Joy 格式:黃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