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

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神州大地而言,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我國最早的曆法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就是指農曆十二月初次遇到寒流(寒冷)還算小的,所以叫做「小寒」,到月中的時候寒流(寒冷)就重了,就叫「大寒」。這段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

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這寒氣其實是陽氣上升,逼迫陰氣所為。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寒冷鴻飛疾,蟄伏在自然界的生命活力已經開始醞釀。

年節將至,年味漸濃,人們開始著手採購年貨、寫春聯、剪窗花……全國上下一起為春節做著準備,也是人們最感溫暖的時刻。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鄉,小寒二陽之際,雖然是冰天雪地,但是陽氣已動,因此候鳥大雁感陽出現向北飛的跡象。

二候鵲始巢,禽鳥最早得知氣候變化,此時喜鵲已得來年之氣,開始銜草築巢,準備孕育後代。

三候雉始鴝,羽毛漂亮雉鳥也被稱為「陽鳥」,它們會感陽氣的萌動而雌雄同鳴。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民俗

探 梅 <

小寒的時候,天氣正冷,臘梅花卻迎著風雪綻放了,此花的開放,也許是為了給蟄居的人們一個走出來的理由。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南京:吃菜飯 <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搭配,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香鮮可口。

廣州:吃糯米飯 <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加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天津: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飲食養生

1.冬食「膏滋葯」有益處:冬季滋補膏藥亦稱「膏滋葯」,除了能用於滋補之外,還能用於祛病。膏滋葯是採用多種中藥加上阿膠、龜甲膠、鹿角膠等合併煎煮製成。一般婦女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以及小兒哮喘等慢性疾病多用阿膠,中年體虛多用龜甲膠,中老年陽虛胃寒、尿清便溏、陽痿早泄等症,多用鹿角膠。

2.宜食苦,少食咸 :《四時調攝箋》里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意思是說,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抵禦過亢的腎水。也就是說,冬季在飲食調養方面,中醫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中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故宜少食咸,而多食苦味。

冬季飲食除要少吃咸外,還要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3.怕冷女性可適度補鐵:在寒冷的冬季,許多女性都要比男性怕冷,表現為手、足等末梢部位冰涼、全身發冷。營養學家指出,女性應每日攝入18毫克鐵,但是大多數女性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因此,怕冷的女性除了保證一定的飲食量,以攝入充足的熱量外,應有意識地多吃些富含鐵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羊肉、牛肉、魚、雞蛋、黑木耳、牛奶、豆類和綠葉蔬菜等。同時,要注意多吃些含碘較多的食物,如海帶、海蜇、海魚、蝦皮等。通過攝入不同含量的食物,補充身體缺乏的元素,改善身體平衡,減輕手足冰涼、冬天怕冷的現象。

4.冬令進補,最好先作引補:引補即底補,這就是打基礎的意思,一般來說,可先選用芡實燉牛肉,或芡實、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服,以調整脾胃功能。也可燉些羊肉,如生薑羊肉大棗湯等也有同樣功效。此後再服食補品可增加滋補效力,又不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一般身體虛弱者,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適當服食一些精肉如牛肉、羊肉、雞肉以及人蔘、蜂王漿、牛奶、雞蛋、豆漿、紅棗、桂圓肉等。這些食補品,對於身體一般都有好處,虛弱者食之有扶正祛邪之功。

5.冬天吃海帶可以禦寒:從中醫角度來說,海水性屬陰冷寒涼,生長於此的海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抗寒能力。海帶性味咸,長期食用還有溫補腎氣的作用。因而,冬季食用海帶,可增加人體的抗寒能力。

小寒營養餐

小寒|習俗與養生

羊肉抓飯

原料:粳米2.5千克,胡蘿蔔2.5千克,羊油(或植物油)500克,羊肉1千克,葡萄乾75克,蔥、鹽適量。

做法:①羊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丁,胡蘿蔔切絲。②用旺火起油鍋,待羊油燒至冒煙時,下羊肉和適量鹽,煸炒透取出。③將胡蘿蔔和適量食鹽下鍋,炒至半熟,加蔥炒勻取出。④鍋內放適量水,旺火燒沸後加入羊肉、胡蘿蔔,燒沸後下米,用飯鏟輕攪,待湯收干後用筷子在飯上扎幾個孔,扣緊鍋蓋,用小火燜熟。食用時將飯盛在盤中,上撒葡萄乾。

米粒晶瑩如珍珠,胡蘿蔔紅似瑪瑙,羊肉芳香撲鼻,風味獨特。

小寒|習俗與養生

百合參耳湯

原料:銀耳15克,百合、北沙參各20克,冰糖適量。

做法:銀耳水發後洗凈,去根、撕碎。銀耳放入蒸碗中,加水適量,再加入百合、北沙參,上籠隔水蒸爛。將蒸碗移出,調入冰糖即可。

功效:益氣養陰、潤肺止咳。適用於乾咳無痰、乏力盜汗者。

小寒|習俗與養生

糯米蒸雞

原料:雞肉500克,糯米250克。

做法:先將雞用佐料燉成半熟,入味。剩下少許雞湯去渣,按每500克雞肉用250克優質糯米的比例,洗凈後置於廣口盆內,加入雞湯,放上燉好的半熟雞肉,放在加入適量水的鍋內,蓋上蓋,盡量密閉。先用猛火後改慢火,蒸至雞肉爛熟,取出待適溫連糯米帶雞肉同吃。

功效:大補元氣,生肌添精,促進體質恢復。

小寒|習俗與養生

五味首烏蜜

原料:北五味子250克,何首烏250克,冰糖250克,蜂蜜500克。

做法:五味子、何首烏洗凈,倒入砂鍋中浸1小時,小火煎1小時,約剩葯汁1大碗,濾出,復煎濾汁半碗,棄渣。將兩次汁與冰糖、蜂蜜倒入砂鍋中煮15分鐘,冷卻後裝瓶。每日2次,每次1匙,開水送服。

功效:補腦補血,強壯神經,益肝腎,烏鬚髮,利血脈,對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者有一定療效。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十首最經典的五言絕句,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張愛玲七篇經典散文結尾,你讀懂了哪一篇?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