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細節,透露著你的修行
修行一定要細心,看一個人修行好不好,就看這個人夠不夠細心。
看他走路輕輕地走,說話慢慢地說,做事情很用心地做。
每件事都做的特別到位,特別如理如法,這就是修行。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在一些細微處不注意,將來就會慢慢地養成懶散、放逸、懈怠、輕慢的心,將來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來了。
為什麼?養成了這種壞的習慣,就很難收攝了。
這也就是古人說的「防微杜漸」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謹慎。
禪堂里有句話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說這話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讓我們於細微處不可隨便。
不以惡小而為之,一點一滴的細小威儀、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的四威儀,都做好了,就容易提起正念,修行就容易上道。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助道的因緣。
如果覺得這個也無所謂、那個也無所謂,甚至為自己的放逸找種種的借口:
不要要求這麼嚴格了——自己人為地降低標準,正念就很難提起來,身、口、意全部流浪在妄想和五欲六塵的境界之中,想把心收回來就難了。
修行看細微之處
修行人於細微之處一定要小心。每件事都做的特別到位,特別如理如法。
譬如說,上香,插的時候都是恭恭敬敬,每支香之間都插的恰到好處,讓人一看,肅然起敬;
擺供果也擺得整整齊齊,看上去非常莊嚴,讓人心生歡喜。
每一樁小事,都用心地去做,這說明他的心沒打妄想,始終在正念之中做事。
我們看這個東西擺地亂七八糟、東倒西歪,說明這個人做事時,妄想紛飛,心裡不知道在打什麼妄想,事情就做不好。
因此在禪堂里,法師經常講開示: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
怎麼看呢?就看你這些細微處,細微之處見真章。
細微處,不是說我們心眼特別小、處處跟人計較,不是的。
正是這些細微的地方,恰恰是不能觀察的地方,觀察不到,就是妄想流浪的地方。
《四十二章經》中說: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你失念了,打妄想了,做事就做不到恰好。
儒家一直提倡「思無邪」,什麼叫思無邪?
思無邪就是不要失去正念,時時心不馳散,時時能攝持住自己的心念。
很安靜、如法地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說好每一句話,這就是修行。
修行怎麼修?
修行不是驚天動地,非要做出什麼樣子來,修行就是這樣寂靜地、細水長流。
把身、口、意時時都管束好,每一件事都做好,這樣修行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不要捨近求遠,想著一定要去住山、要去閉關、要去怎麼樣,那個都太遠了。
細微的事都做不好,寂靜的環境你也用不上功,為什麼?這顆心與道不相應。
一個安靜的環境,你也不相應,去了就很壓抑、就想跑。
所以,修行一定要從細微之處著手。「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八個字很重要。
編輯|焱開
審稿|建君 政潮 淑清 桂桂
來源|騰訊佛學(rushidao_qq)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施藥觀音
本周我們共修「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的途徑,也是悟入唯識性的因和果。
布施能得五種果報,即是色身、壽命、安樂、力氣、辯才五種果報。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
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
如果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之而來。」
這是一個神奇的功課!只需16分鐘就可完成。總閱讀已近100萬,每天近2萬次共修,內有近1000條奇蹟分享。
給您震撼、信心與能量,解決困惑、疾病與煩惱!約你每晚9:00……
今天,您布施了哪幾樣呢?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科學與佛法:在這五個方面給人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利益!
※寂靜法師:如何念佛、拜佛,才能與佛更相應?
TAG:禪者Cha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