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定的「四口通商」,乾隆為何改為「一口通商」?

康熙定的「四口通商」,乾隆為何改為「一口通商」?

近些年來,一說到清朝後期的腐敗無能,學者和專家們往往都連上「閉關鎖國」一詞。意為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國策,是導致大清帝國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近來有學者研究認為:清政府「閉關」確有其事,但並沒有完全「上鎖」,還留下了一扇南門:那就是乾隆皇帝定的廣州「一口通商」。那麼,乾隆為何只允許「一口通商」呢?

這事兒還得從十七世紀後期說起。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寶島台灣之後,為了振興沿海地區長期凋敝的經濟,決心解除明朝以來三百餘年的海禁,實行開海通商政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首次以「海關」命名,在東南沿海正式設立「四大」海關:廣州的粵海關、廈門的閩海關、寧波的浙海關、上海的江海關。這「四大」海關成為朝廷確定的外國商船來華貿易的指定地點,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海關的開始,更是中國海疆政策的一次歷史性轉變。

「四大」海關設立後,東西方之間的商貿往來出現了一派繁忙的景象。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中西方貿易交流的前景就會越來越輝煌。可惜的是,「開海通商」的國策實行了70年後發生了逆轉。起因是1755年,英國政府派商人洪任輝(英國商人起了個中國人的名字)率領商船隊直抵浙江寧波口岸。寧波雖然設有海關,但一向不是洋船貿易的聚集地,而且寧波是海防要地。乾隆皇帝聽說英國商船不請自來,直接的反應就是對浙江海防的憂慮。為了阻止英國商船北上,乾隆決定大幅提高關稅,想以此逼退他們。可是,高額關稅並沒有嚇跑英國商人,他們寧可多交稅,也要到浙江來貿易,這讓乾隆為難起來。

怎麼辦?恰好1757年10月20日,剛上任不久的閩浙總督楊應琚一天之內連上了四道奏摺,專門就閩浙的海防與海關問題建言獻策。奏摺中的核心建議就是:「海防安全高於一切,閩浙一帶不應該讓洋船自由出入,而南疆的珠江口具有兩山、炮台、沙淤等一系列天然防禦優勢,是在確保海防的前提下進行通商貿易的最佳選地。」對於楊總督只留一個口岸通商的建言,乾隆深表贊同,揮筆御批:「所見甚是!」

此事經過朝臣商議,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頒布諭旨,明確宣布:嗣後口岸定於廣東,外來商船隻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據此,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一起關閉,清朝的對外貿易全部集中到粵海關。由此,「四口通商」變成了「一口通商」。

乾隆帝的「一口通商」國策,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時期在列強炮艦威逼下,被迫打開「家門」,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實行「五口通商」。假如那時保留「四口通商」或繼續擴大通商口岸,大清朝是不是就能與世界接軌了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探秘大全 的精彩文章:

一品大員告老還鄉,拉幾箱磚頭充富,皇帝聽聞後給換成真的
戀愛中最常用的「吃醋」一詞源自唐朝的這個女人,連李世民都服她

TAG:歷史探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