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不屑民間收藏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不屑民間收藏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我常常在想,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是沉浸在與日俱增的各種藏品中獨自把玩,從中獲得愉悅?還是坐擁奇藏,獨自陶醉?

又或是想成為聞名遐邇的大鑒賞家,贏得眾星捧月般的榮耀?

這些也許都是,亦或許都不是。

但有可以肯定的是,收藏之路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順暢,

只要你走上了這條路,

便註定了歡樂與痛苦並存,興奮與焦慮常伴,得意與懊惱的反覆中。

在收藏圈中,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圈內沒有身份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眼力」才是重中之重。

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文人墨客,昔日的種種情緒,

都會被藏品所洗滌、融合,變成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

他們會有著常人一樣的亢奮、懊惱、悔恨不已,討價還價,面紅耳赤。

有位記者曾經這樣描述在北京潘家園的情景:「一網撒下去,一定能夠網住一二個部省級官員,三四個教授,七八個大款,還有一個小偷或盜墓者。」

有些資深專家,對民間收藏十分不屑,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對民間收藏的蔑視。

收藏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一種延續,就從實際出發,

全國幾千萬收藏隊伍對於解決社會就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且對經濟、文化、社會效益的發展,也是不言而喻的。

況且,像故宮等一些國家級大博物館的許多藏品中,也不乏民間藏家的無私捐獻。

不知那些所謂的專家,優越感從何而來?

的確,收藏家也並非人人皆是君子,收藏圈也並不是凈土,

其魚龍混雜,存在各種負面東西,勢利、詐騙、貪婪、利益高於一切的商人。

曾有一位古玩鋪店主,以百餘元的價格撿漏得到一件石濤的尺幅,

隨後以8000元倒手給了廣東商人,當知道此幅石濤之真跡賣了30萬時,頓時後悔不已嚎啕大哭。

這便是偏離了收藏的本質,陷入了利益的怪圈。

在古物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渺小且短暫。

以平淡、自然、虔誠的心態重新思考收藏,便會得到全新的收穫。

熱熱鬧鬧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從全民經商,到全民建房,都是一股腦的事情。

我們中國人的隨風而變的能力,絕對是世間少見,

要不是有政府的這條細線,失控的風箏越飛越高,最後只能一頭栽倒臭水溝里。

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特色。

國家支持鼓勵民間收藏,2019年將成民間文物翻身之年.

種種跡象,都在印證一個問題,鬆開文物藝術品的枷鎖,讓他自由的飛十年。

解決當前經濟發展的瓶頸,也許給了藝術品一個機會,

在這房地產哀鴻遍野的時候,沉澱了五千年的中華財富,會爆發出地震山搖的吼聲,我才是財富,我才是寶藏,只不過泥沙裹身。

古玩藝術品的金融特性和黃金金融特性有些相似,都是珍貴而稀少。

黃金如果不是強加給他的金融功能, 除了小部分工業用途,只能充當裝飾品而已。

當畢加索、莫奈的油畫過億元時,世界都很平靜,因為它的確稀少。

當中國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賣成交2.5億元人民幣時,世界嘩然了,一件瓷器,可以等值2噸多黃金。

全世界能有多少瓷器,中國可以買下全世界。

中國人坐不住了,書畫作品不斷的過億,讓書畫家買下全世界。

看起來很美,他就是彩虹,虛無縹緲。

這些藝術品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積累而沉澱的財富,不需再創造,業已存在。

我們只是自然而然的繼承人。

這些財富龐大而且保值。

未能流通,並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不流通便流失,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所以,收藏和保護是中華民族文化延續最好的手段。

保護了大量珍貴的藝術瑰寶,就展示中華強大的文化魅力,解讀了中華文化潛在的軟實力。

中國被侵略的歷史,也是同化異族的歷史,這就是中華文明軟實力的強大之處。

可是我們至今做到了什麼?

可以將國之重器,說成了贗品而摧毀之,也可以花巨資從海外買回贗品而竊竊自喜之,也可以花天酒地的揮霍之。

就不能建立良性的金融機制加以保護之。

低迷沉睡的雄獅快快蘇醒吧,拿出你那雄性的胸懷,大聲怒吼吧。

讓我們這些頹廢大眾為之精神一抖吧。

如今國家和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

各類的藝術品發展基金都在設立,雖然規模還不大,

但是發展規模潛力巨大,連美國的投資銀行都斷言了要六萬億的規模才可以匹配。

所以,藝術品的春天就要來到了。

但是要合法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讓它合理合法的成為金融產品,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古玩藝術品的價值認證

藝術品價值的認定一定要有權威性和擔保性,一旦確認,就要終身負責。

當然這需要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和藝術品發展基金共同認定的藝術品評估機構才能進行,

這是一個全新的金融模式需要探索,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

金縷玉衣貸款就是很好的例子,幾位知名的專家,寫個鑒定意見,

做個24億的價值認定,就可以銀行貸款7個億,百分之百的黑箱作業。

一個藝術品的真正價值認定是很難的,

除了製作成本以外,它的廣義的藝術性是難以評定的。

每一件作品都是文化、歷史、藝術的綜合體。

狹義的價格標準可以制定。

書畫作品相對容易,各地都有標準。

珠寶玉器也多有市場衡量標準。

瓷器藝術品可以分為三六九等,分別制定標準。

2、全民登記,就要大赦文物

文物普查是一個解決藝術品身份認證的機遇,

國有博物館的文物普查可圈可點,

可是普羅大眾手中的文物如何普查哪?

工作量巨大,棄之不用,失去了普查的意義。

全民登記,就要權威機構認定真贗品,並大赦文物。

通過建立各地區的藝術品發展協會,通過協會組織的方式,

解決藝術品真贗品的認定和價值評估不失為事半功倍的方案。

我們的投資同仁和金融界正在運作此方案,希望能得到積極的推進。

如今,國家開始進行文物普查,進行文物登記,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只有文物登記後,文物才能有了身份證明。才能從地下走到地上。

有專家提議,如果文物登記,就要實行文物大赦,英雄不問出處,誰擁有,誰就是它的主人。

有了身份,自然就有了價值,就有了金融品性,就會成為新的金融衍生品。

文物就變成了良性循環的資本模式,

在世界上可以成為文物資本規則的制定者和話語權的掌握者。

這只是理想主義者,面臨現實更加困難。

光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強力資本介入,

國家只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我想靈活的金融政策,可以使其變得暢通。如何變得暢通。

藝術品拍賣在西方世界是個公平的理財手段,到了中國僅僅20年,就面貌全非了。

人類創造的不同領域的先進理念,到了中國這個神奇的土地,都會變得異樣、變得扭曲。

中國缺少真正的收藏家,缺少真正的實業家,缺少真正的藝術品金融功能。

就像當今的股市、樓市都在擊鼓傳花,沒有真正的良性循環。

美麗的鮮花最終成了罌粟之花。

今天,國家終於開始重視藝術品的發展和未來,建立了國家藝術品發展基金。

鼓勵民間、企業創立各類的藝術品基金。

這是非常好的開端。

如何使其走的更遠,更加有效,就給與我們廣大的藏家帶來了機遇和探索。

多麼迷人的古代藝術品,這就是我們的財富。

近期,許多投資界和金融界的朋友在一起交流,

都談到了當前的金融形勢,如何運作出一個令人向上的金融衍生品來增值保值哪?

本人多傾向於藝術品增值保值方向,

但是藝術品基金近年來雨後春筍般冒出了許多,對於收藏者們並沒有看到希望和利益。

實質上它的潛規則運作和實際資金規模實在不敢恭維。

水土不服的運作模式更是不敢恭維。

大多數基金沒有收益率或低於承諾的收益率,所以發展自然沒有前途。

可是,如何讓實際價值幾十萬億的藝術寶藏來匹配相應的資金流動呢?

讓它增值保值並如何受益呢?

歡迎大家踴躍參與和討論,提出寶貴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大叔帶來一個宣德爐被懷疑是假,馬未都:你別閑著沒事做
做人,八種恩情,至死不能忘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