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撰寫|劉萱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藝能有欠缺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練習來加強,最重要的是我們班集體里的人心要齊,才能走得更加長遠。」這是參與《以團之名》的新生楊桐最深的感悟。《以團之名》是優酷即將推出的一檔記錄當代年輕人集體成長的才藝競技類節目。與以往題材類似的才藝競技類節目不同,《以團之名》關注的不只是新生們的個人實力,更重要的是團隊的力量。

節目組面曾向全球範圍內招募18歲以上擁有才藝技能和舞台夢想的新生。新生們將自發集結成班級,在專業前輩老師的帶領下,接受嚴苛的訓練和集體生活的打磨,通過汗水與付出磨礪成為一個有著堅毅集體品質和紮實藝術專業技能的班集體。在團隊與團隊間才藝競技的過程中,失敗的團隊將遭遇「整團離校(淘汰)」,只有團結一致的班集體才能走到最後。

追夢的過程雖然辛苦,但不少新生都表示在《以團之名》圓夢舞台的過程中收穫頗豐。為團隊而戰激發起了新生們個體情感與集體情感的同頻共振,呈現了一場有笑有淚的逐夢之旅。

主打團隊精神的《以團之名》算得上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近幾年才藝競技類節目層出不窮,從節目中走出來的年輕藝人數不勝數。事實上,市場從來不缺有才華的年輕人。在宣揚個人成就和魅力的綜藝環境下,不拼個人,強調厚積薄發、注重團隊精神的《以團之名》到底是一檔怎樣的節目?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一個人≠一支隊伍,

創新「整團離校」賽制

與以往的才藝競技綜藝有所不同,《以團之名》最大的看點在於:這是一檔以團隊為單位進行比拼的綜藝節目。也開啟了才藝競技綜藝的新玩法:在競演中失敗,整個團隊將會告別舞台。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以團之名》節目打造「班集體」的概念,節目中懷揣著舞台夢想的年輕人自發集結成班級,在專業前輩導師的帶領下,接受嚴苛的專業訓練和集體生活的打磨。各個班集體將通過嚴格的藝能、藝德考驗逐漸成長為舞台上閃閃發光的成熟團隊。

新生們將體驗一段彷彿「重返校園」的學習時光。從新生報道入學,通過才藝展示進行入學摸底測試。新生自願報名競選班長,由新生和班長互選組成班級展開團隊訓練。在前輩導師的幫助下進行的藝能訓練和集體生活訓練,甚至還將經歷一場真正的軍訓。班集體間的才藝角逐將出現「勝出」或「全班離校(淘汰)」兩種結果,最終勝出的團隊將會「畢業」。

不是個人間的角逐,而是以班集體為單位進行比拼,讓團隊間的競爭火藥味十足。新生們在訓練中一刻都不敢鬆懈,不希望自己成為拖累團隊的那個人。《以團之名》中,幫助隊友提升舞台能力也成為了每位新生的必修課。

擅長演唱的姜鈞馨在班級里是vocal擔當,但對於舞蹈卻是一竅不通。為了團隊的舞台效果,姜鈞馨會幫助隊友練習演唱,同時也在隊友的幫助下練習舞蹈。在班級的大家庭里,新生們共同進退,共同奮鬥。

一場完美的舞台,得益於藝人夜以繼日的辛勤練習,更多來源於團隊默契配合的感染力。這種獨特的魅力是強調個人實力的「獨角戲」無法比擬的,團隊的凝聚力讓每一個成員在舞台上閃閃發光。

作為首個為團隊為戰的才藝競技綜藝節目,《以團之名》想傳遞的精神正是:一個人的成功不等於成功,團隊的成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追夢路上,

「藝德」比「藝能」更重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平台、社交網路的發展為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舞台。但在娛樂至上的語境下,「流量明星」層出不窮。但想要被觀眾記住,就要求年輕從藝者們具備三要素:文化修養、藝術道德(藝德)、團隊精神。

如何通過以基調輕鬆活潑見長的綜藝節目傳遞這樣的主張?《以團之名》作出了的一次正確的示範。

文化修養是成功的第一要素。獲取知識,一方面是自發的,另一方面也需要良師益友。節目組不光請來了中戲專業導師團隊為新生們提高專業修養,四位導師Selina任家萱、袁婭維、王霏霏、何展成以及客座教師黃曉明也為新生們的成長做出了不少貢獻。在與新生們的朝夕相處中,導師們不僅幫助新生們提高了舞台實力,還用自己過往追夢路上的親身經歷鼓舞著新生們,為夢想不懈努力。

出道18年的導師Selina任家萱留下了許多動聽的歌聲,在夢想的道路上越挫越勇;從小懷揣音樂夢想的導師袁婭維18歲時便獨自離家追尋夢想,生活艱難但從未想過放棄;導師王霏霏20歲時遠赴海外成為眾多練習生中的一員,最終憑藉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功實現舞台夢想;從學生時代就酷愛街舞的導師何展成苦練技藝,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街舞界的「大神」。

客座教師黃曉明更是演員中有名的「拚命三郎」,拍《神鵰俠侶》時墜馬受傷為了不耽誤劇組進度,堅持完成自己的拍攝部分。是不斷磨礪的藝能,更是崇高的藝德使得前輩導師們成為了被觀眾銘記的「實力派」。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在導師們的藝德精神感染下,新生們也懂得了藝德對於藝術從業者的意義:一個人即使再有才華,藝德不好,也未必能走得遠。

為共同目標努力的一次次訓練中,為團隊榮譽拼勁全力的一次次比拼中,激發起了新生們個體情感與集體情感的同頻共振。團魂讓新生們緊緊團結在一起,這正是《以團之名》極力宣揚的藝德精神——團隊意識。對於強調個性和個人主義的90後、00後「獨生一代」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觸動。

不少90後、00後新生都在《以團之名》追夢的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團隊歸屬感。從藝6年的李濃的夢想是組建一個樂團。過去一起追夢的小夥伴們都紛紛離開尋找新出路,不願放棄夢想的李濃在節目中找到了有著同樣理想的夥伴,為了他們共同的樂團共進退,《以團之名》給了李濃實現夢想最好的舞台。

實際上,《以團之名》集結了一大批像李濃一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過去他們都曾為自己的夢想孤軍奮戰,而在這裡和志同道合的隊友一起為夢想而戰,讓他們在追夢的路上不再孤單。

新生們在訓練中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溫暖。在訓練中為了練好一首歌,新生們和班級成員一起從早訓練到晚,一個八拍一個八拍地摳細節。沒想到不少新生都表示在枯燥的訓練過程中感受到了跟同學們一起拼搏的快樂,被團隊的精神所感動。最大的驚喜是,刻苦訓練後呈現的舞台效果非常令人滿意。

新生們也領會了團隊精神的含義:一個優秀的個人不一定能成就一個好作品,但每一個優秀的個人相加就一定能成就一部好作品。每一個完美的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都需要團隊作戰、團隊精神。

節目主張的「關注團隊榮譽」的藝德精神通過賽制和節目環節設置,深刻融入到節目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能還不夠取得最後的成功,時刻秉承集體意識共同進步,才能讓團隊取得最後的成功。

不是直白的說教,《以團之名》首次把才藝競技綜藝「個人實力」至上的理念推翻。將「藝德」提升到「藝能」之上,藝德精神貫穿於節目始終。相信節目播出後,觀眾一定會被新生們為夢想拼搏的熱血,團隊共進退的集體精神所感動。

《以團之名》的創新不止是節目形式的創新,更代表了國內綜藝的新方向:綜藝不再只為娛樂而生,綜藝也可以成為當代青年的品德風向標。

《以團之名》的集體精神思考:互相成就終成團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