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文約4800字,配圖3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61年8月13日凌晨,西柏林市民突然被嘈雜的車輛引擎聲和大部隊行軍的腳步聲所驚醒。當晨光初現,他們愕然發現一道由鐵絲網、磚塊和水泥構成的封鎖線已經將西柏林包圍起來,大批工人在東德軍警人員的監視下正沿著邊界修築圍牆——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德政府終於採取措施解決公民外逃問題,方法相當簡單粗暴——於是,最著名的冷戰象徵——柏林牆就此豎立起來。東德政府修牆的目的在於阻止本國公民經西柏林逃往西方,並非要將西柏林完全封閉,1961年時在柏林牆沿線留下了11處通道(後增至14個),作為西柏林與外界的交通孔道,東西雙方都在各處通道建立檢查站,對出入車輛和人員進行嚴格檢查。柏林牆被視為冷戰對峙的前沿,而這些檢查站自然就是東西對抗的最前哨。在上述檢查站中,位於西柏林美佔區的查理檢查站最為著名,因為這裡是東西柏林之間唯一允許西方外交官和軍方人員通行的通道,甚至險些成為蘇美熱戰的起爆點。

街心小屋

查理檢查站位於柏林中心的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區(Friedrichstadt),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e)、茨瑪大街(Zimmerstra?e)和莫爾大街(Mauerstra?e)的交匯處。巧合的是,在德語中Mauer就是「牆」的意思,柏林牆恰好是沿著莫爾大街修建的,並穿過這處交叉路口。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61年柏林牆初建時在西柏林邊界上設置的11處通道,其中藍色標記的通道只供德國人通行,紅色標記的通道供外國人通行,即查理檢查站和布拉沃檢查站。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柏林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區的街區平面圖,紅叉處即查理檢查站所在位置。

按照波茨坦會議中四大戰勝國分區佔領柏林的協議,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區被分別劃分在蘇占區和美佔區內,沿著弗里德里希大街向北通過路口就是東柏林的蘇占區,而路口以南就是西柏林的美佔區。當1961年8月柏林牆開始修建時,弗里德里希大街和茨瑪大街的路口也被鐵絲網和水泥路障封閉。作為回應,駐西柏林的美軍部隊也在路口以南設立了臨時哨位。隨著這處路口被設為柏林牆的出入通道之一,美軍和東德方面分別在路口南北建立了邊界檢查站,隔著柏林牆彼此相對。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柏林牆修建前的弗里德里希大街與茨瑪大街交叉路口,行人仍然可以自由來往,街邊豎立著大型告示牌,表明這裡是蘇美佔領區邊界。

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是按照北約軍隊通行的字母音標命名的,查理(Charlie)即字母C的代稱,所以也被稱為C檢查站。東柏林人更習慣稱之為「弗里德里希-茨瑪大街過境站」,西柏林人則稱為「弗里德里希大街查理檢查站」。此外,在東西柏林邊界和兩德邊界上還有另外兩處檢查站同樣以北約字母音標命名,阿爾法檢查站(Checkpoint Alpha),即A檢查站,位於黑姆施泰特和馬林博恩之間穿越兩德邊界的高速公路上;布拉沃檢查站(Checkpoint Bravo),即B檢查站,則位於西柏林美佔區西南邊界上德里維茨的高速公路路口,這裡的高速公路直通聯邦德國,也是西方人進出西柏林的主要通道,而查理檢查站是東西柏林之間西方外交官和軍方人員的專用通道,因此備受矚目。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查理檢查站,僅限於一個小型哨所,此時該檢查站仍為美軍檢查站,由美國陸軍憲兵站崗執勤。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位於西柏林西南角的布拉沃檢查站是西方人出入西柏林的主要通道,圖為來自聯邦德國的車輛在布拉沃檢查站接受檢查。

查理檢查站最初為美軍檢查站,在經歷了1961年10月的武裝對峙事件後被升級盟國聯合檢查站,由英法美三國派出憲兵共同值勤,由此成為西方盟國軍隊在西柏林的存在象徵之一。查理檢查站處於冷戰對抗的焦點位置,因而聲名遠播,但實際上其貌不揚,在其建立後的二十多年間,檢查站建築僅限於路口南側大街中心的一棟小型木製哨所,類似於公共電話亭,外表塗著白色或灰白色油漆,偶爾會在哨所側面及面向東柏林的一側壘起沙袋護牆。在哨所前方豎立著一根旗杆,懸掛著美國國旗,以示此處為美佔區。查理檢查站最顯眼的標誌是位於哨所右側街道邊的大型告示牌,上面用英文、俄文、法文和德文寫著:「您即將離開美國佔領區。」直到20世紀80年代,查理檢查站的木製哨所才被一座尺寸稍大的活動金屬板房所取代,除了告示牌和可移動輕型路障外,查理檢查站周邊沒有任何形式的邊界防禦設施。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63年時的查理檢查站,此時已經升級為盟軍聯合檢查站,在哨所上方豎立的標誌牌上繪有美、英、法三國國旗,哨所的面積也有所擴大。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在查理檢查站共同值勤的盟國憲兵,自左向右分別為英國憲兵、美國憲兵和法國憲兵。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查理檢查站最顯著的標誌就是這個用英、俄、法、德四國文字書寫的大型告示牌,上面寫明:「您即將離開美國佔領區」。

與查理檢查站的樸素低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路口另一側的東德檢查站完全是一副戒備森嚴、如臨大敵的模樣。隨著柏林牆的加強和完善,在東柏林一側的路口豎立起難以攀爬的混凝土牆,高大的方形哨塔正對路口,在道路上設置了堅固的水泥路障,還安裝了鐵絲網圍欄和刺蝟型反車輛障礙,在夜間也有大功率照明燈照亮邊界地帶,嚴防有人偷越邊界,東德邊防軍人毫不鬆懈地晝夜監視著路口,表情嚴肅的東德邊防警察一絲不苟地檢查過往車輛和人員。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柏林牆修建初期查理檢查站對面東柏林一側的通道,僅留有可供一台車輛通過的出入口,還設置有路障和反車輛障礙,可謂戒備森嚴。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上兩圖是1982年從查理檢查站向東柏林一側拍攝的照片,可見對面東德邊防哨所修建了高大的哨塔,出入通道也用鐵絲網圍欄加以隔離。

在冷戰時期,查理檢查站是西方人近距離觀察柏林牆的絕佳地點,是訪問西柏林的遊客必到之處,特別是在路口東側的阿德勒咖啡廳可以俯瞰檢查站和東柏林一側,因此吸引了眾多盟國官員、軍人、記者和觀光客,他們一邊在此用餐,一邊向東柏林方向窺視。在造訪查理檢查站的西方人士當中不乏各國政要,其中包括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他在1963年6月訪問了西柏林,並發表了《我是柏林人》的著名演講,表達了美國將聯合西歐對抗蘇聯的信念。6月26日,肯尼迪在西德總理阿登納的陪同下前往查理檢查站,登上一座特意搭建的高台眺望柏林牆對面的東柏林。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訪問西柏林時,在德國總理阿登納的陪同下來到查理檢查站,登上一座高台眺望柏林牆對面的東柏林。

蘇美坦克對峙

雖然查理檢查站吸引了很多遊客,但是它畢竟不是一處觀光景點,而是東西方陣營對抗的戰場。在冷戰歷史上,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被認為是蘇美最接近於戰爭的危急時刻,其實在這場危機之前一年,在查理檢查站就發生了蘇美坦克武裝對峙的嚴峻形勢,戰爭近乎一觸即發。

1961年8月,隨著柏林牆的修建,東西方關係急劇緊張,由於東德修牆的舉動並不違反波茨坦協議,西方除了抗議無計可施。10月22日,美國駐西柏林外交使團首席代表艾倫·萊特納乘坐懸掛佔領軍特別牌照的汽車前往東柏林看歌劇,在途經查理檢查站時被東德警察截停並檢查證件,而根據波茨坦協議盟國人員可以在柏林市內自由通行。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在查理檢查站東柏林一側,東德邊防警察在檢查過往車輛的身份。

美國總統肯尼迪派駐西柏林的特使盧修斯·克萊決定利用這一事件向東德和蘇聯方面施壓,於是派出另一名外交官乘坐懸掛外交牌照的汽車前往邊界試探,果然遭遇停車檢查。在外交官亮明身份後,查理檢查站的美國憲兵越過邊界,粗暴地將東德警察推開,並護送汽車進入東柏林區域,然後返回西柏林一側。然而,次日一位英國外交官再次遇到檢查,克萊和西柏林美軍司令沃森將軍大為光火,在向華盛頓報告的同時,也向東柏林蘇軍司令索洛維耶夫上校發出照會,要求蘇方採取措施改善局勢,確保盟國人員的自由通行權。對此,蘇方態度十分強硬,認為美軍武裝人員強行越界並在邊界附近部署重武器是公開的挑釁,東德警察有權確認過往人員的身份,同時針對美方的武力威脅針鋒相對地回應道:「我們也有坦克!」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61年時擔任美國駐西柏林特使的盧修斯·克萊,他在戰後初期曾任駐歐美軍司令和德國美佔區最高長官,對德國事務非常熟悉。

10月27日下午,克萊指示再次進行邊界試探行動,為了防備蘇方可能的激烈反應,還在滕珀爾霍夫機場集結了一個步兵營和坦克作為後援。美方的外交車輛再次在武裝護送下通過查理檢查站,而停在後方不遠處的4輛M48A1坦克和2輛M59裝甲運兵車也隨之撤離。幾乎與此同時,33輛T-55坦克通過勃蘭登堡門靠近邊界,儘管這些坦克上沒有任何國籍標誌,但美方設法接近了坦克,並確認它們是蘇聯坦克。10輛坦克沿著弗里德里希大街繼續向南行駛,停在距離檢查站50~100米處,炮口直指西柏林一側。撤離的美軍坦克和裝甲車見狀也重新返回,停在邊界另一側對等的位置上,與蘇軍坦克展開對峙,更多的美軍坦克也向邊界開進,時間是10月27日17時,事後披露雙方坦克都裝填了實彈,並且接到命令只要對方開火立即回擊。在查理檢查站南北,蘇美坦克劍撥弩張,互不相讓。在對峙事件發生後,西柏林駐軍、北約部隊乃至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都全面提高了戒備等級。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61年10月27日,蘇美兩國坦克在查理檢查站隔街對峙,雙方坦克都裝填了實彈。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停在弗里德里希大街東柏林一側與美軍坦克對峙的蘇軍T-55坦克。儘管車身上沒有任何標誌,但美方仍設法搞清了它們的身份。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從查理檢查站一側建築的樓上拍攝的對峙現場,可見早期的哨所還不如一輛坦克大。

在危機發生後,克萊主張讓美軍坦克直接推倒部分柏林牆,並堅信蘇聯人不敢付諸武力,但後來有證據表明蘇軍已經做好了動武的準備。所幸美國無意與蘇聯直接開戰,在華盛頓,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與偽裝成記者的蘇聯克格勃特工博爾沙科夫秘密接觸,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藉此渠道進行了私下磋商,最後達成了避免戰爭的共識。10月28日11時,為首的蘇聯坦克首先後退了5米,對面的美軍坦克隨後做出了同樣的舉動,接著雙方的坦克陸續撤離了邊界,戰爭危機得以緩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被迫承認柏林牆的存在,對此肯尼迪總統評論說:「這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那堵牆遠遠好過一場戰爭。」

費希特爾之死

1961年10月發生在查理檢查站的坦克對峙事件最終和平落幕,沒有擦槍走火,釀成世界大戰,但是這座前沿哨所也見識過真正的流血事件,那是越境逃亡者的鮮血,柏林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射殺越境者事件就發生了查理檢查站附近。

1962年8月17日,柏林牆建立一年後,在查理檢查站附近響起一連串清脆的槍聲。被驚動的盟軍憲兵、西德警察和西柏林市民循聲望去,一位年輕人翻越障礙牆進入了西柏林一側,在牆的另一側傳來凄慘的呻吟聲,顯然有人中槍受傷。很快包括記者在內的大量西柏林人聚集到事發地點,因為邊界走向的原因,從西柏林一側的某些建築物可以觀察到事發現場,而一個同樣年輕的傷者進入了西方的視野。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輛外交車輛從查理檢查站通過。作為柏林牆上的前沿哨所,這裡多次發生越境事件,甚至有人當場身亡。

這個倒在柏林牆下的人是年僅18歲的彼得·費希特爾,他於1944年1月出生在柏林白湖區,父親是機械工程師,母親是售貨員。戰後,白湖區被劃入蘇占區,費希特爾有一位已婚的姐姐住在西柏林,在柏林牆修建前定期前往東柏林探望父母。費希特爾從14歲開始就離開學校工作,成為一名泥瓦匠。在柏林牆修建當年,費希特爾和他的朋友赫爾穆特·庫爾貝克就打算潛逃到西柏林,並勘察了邊界,但沒有具體的計劃。1962年,當費希特爾提出去西柏林探望姐姐的申請被駁回後,他決定實施越境行動。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彼得·費希特爾,一個土生土長的柏林人,他的生命定格在18歲時嘗試翻越柏林牆的那一刻。

8月17日,費希特爾和庫爾貝克潛藏在瑪茨大街附近靠近柏林牆的木工房內,在觀察了邊界警衛的動向後,兩人從窗戶上跳出,穿過正在修建的平行圍欄,進入主牆後方的控制帶,擅自進入控制帶的人將受到邊防警衛的槍擊,因此被西方稱為「死亡地帶」。庫爾貝克成功地翻過了高2米且牆頭布有鐵絲網的障礙牆,抵達西柏林一側,而費希特爾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他努力攀上牆頭時,東德邊防警衛發現了他並瞄準射擊,子彈打中了費希特爾的骨盆,使他跌落在牆根下,當時有數百人目擊了費希特爾受傷倒地的場面。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中槍倒在柏林牆下的費希特爾,子彈擊中了他的腰部,在地上留下大片的血泊。

中槍的費希特爾並沒有立即死去,他掙扎著爬過死亡地帶,靠近鐵絲網圍欄並發出呼救,但沒有任何人靠近給予幫助,他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承受著痛苦煎熬,西柏林的圍觀民眾中有人呼籲伸出援手,於是西德警察將急救包丟到牆對面,但是重傷的費希特爾根本無力自行包紮,漸漸虛弱,最後在中槍一個小時後失血而亡。在目睹一個年輕的生命如此凄涼無助地逝去,西柏林民眾爆發出強烈的抗議聲,向東柏林一側高呼:「殺人犯!殺人犯!」直到費希特爾死去多時,東德邊防軍和警察才將他的屍體抬走。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直到費希特爾死去多時,德國邊防軍警才將他的屍體抬走(左),這一事件引起西方輿論的強烈譴責,1962年8月31日的《時代周刊》封面就以柏林牆遇難者為主題(右)。

這次射殺事件的全過程被西方媒體完整地記錄了,並很快傳遍了西方世界,東德邊防部隊的冷漠殘酷遭到廣泛的譴責。東德方面辯解說,之所以沒有及時救助費希特爾是擔心遭到對面的襲擊,就在此次事件三天前一名東德邊防軍人被西德邊防警察槍擊身亡,這一說法在西方媒體的口誅筆伐中顯得極為蒼白無力。總之,費希特爾死亡事件給東德的國家形象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兩德統一後,當年參與射殺費希特爾的兩名邊界警衛羅爾夫·弗里德里希和埃里克·希萊伯於1997年3月被追究責任,分別被判處監禁20個月和21個月,均被緩期執行。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費希特爾越境事件後,西柏林人以各種方式悼念這位不幸的年輕人,包括設立紀念柱(上)和紀念雕像(下)。

冷戰遺存

1989年11月,東德宣布開放邊界,柏林牆轟然倒塌,查理檢查站的活動板房也在1990年6月被移除,但直到同年10月兩德正式統一後,查理檢查站才最後被撤銷。在隨後幾年內,柏林牆的邊防設施被陸續拆除,僅有三段殘牆作為歷史遺迹被保存下來,其中一段就位於查理檢查站原址附近。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89年11月9日夜間在邊界開放後,大量柏林市民從查理檢查站越過邊界。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1990年6月22日,查理檢查站的金屬板房被整體移除,大批媒體記者進行了現場報道。

作為柏林牆上最著名的邊界哨所,查理檢查站最早使用的木製哨所被弗里德里希大街上的查理檢查站博物館收藏。這座博物館建立於1963年6月14日,幾乎與柏林牆同齡,裡面展示了大量有關德國分裂和冷戰的圖片和物品,隨著時間推移,博物館裡的展品日益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那些成功抵達西方的東德逃亡者的圖片和證物,包括各種稀奇古怪的越境工具,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然就是哨所小屋。查理檢查站後期使用的金屬板房也找到了同樣的歸宿,目前在位於柏林郊區策倫多夫的盟國佔領軍博物館露天展示。此外,在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檢查站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哨所小屋的複製品,作為對冷戰歷史的紀念,至今依然是柏林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位於查理檢查站一側的查理檢查站博物館,最早的哨所小屋就保存於此。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查理檢查站最後使用的哨所板房如今在策倫多夫的盟國佔領軍博物館內露天展示。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查理檢查站的原址上安放了一座早期哨所的複製品,成為柏林的熱門景點之一。圖中兩位女遊客與景點工作人員扮演的哨兵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查理檢查站作為冷戰的著名象徵,是很多諜戰小說和影視劇的重要場景,比如1983年拍攝的007系列影片《鐵金剛勇破爆炸黨》中,詹姆斯·邦德就是從查理檢查站進入東柏林的。查理檢查站最近一次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大概是2015年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主演的冷戰影片《間諜之橋》,查理檢查站在片中是蘇美雙方交換人質的地點之一。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查理檢查站原址小屋複製品的近照,兩位工作人員分別扮演美英兩國憲兵。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在查理檢查站原址前方有立柱畫像,面向東柏林一側是美軍士兵,面向西柏林一側是蘇軍士兵。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 查理檢查站原址的正面照片,手持蘇、美、英國旗的「哨兵」代表著這座哨所的特殊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