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湛: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古代書法墨跡賞析

王湛: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古代書法墨跡賞析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推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中國古代書法」專題陳列展(常設,地點:南12展廳),由甲骨開始,直至明清墨跡,一百二十餘件文物精品展示出中國古代書法魅力。本文選取其中從唐至清有代表性的法書墨跡十四件,其內容包括寫經、私函、題跋、詩詞,形式包括手卷、立軸、楹聯、尺牘。雖數量有限,仍可一窺此階段書法的演變和書者的風格。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且大都流傳有緒,歷經千百年而始終散發出它不可替代的光芒。

家著作《太玄真一本際經》卷

佚名 太玄真一本際經之一、二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唐《太玄真一本際經》為道家重玄論的重要著作之一,紙本,縱二十五點六厘米,橫三百九十二厘米。流行於隋唐之際,共十卷,此為第二卷付囑品和第五卷證實品部分內容。卷包首有羅振玉題籤「唐太玄真一本際經卷二及第五殘卷,有後題」。經卷分為兩段,前段起於「太玄真一本際經付囑品卷第二、元始天尊……」,至「而起執滯」為卷二內容,共一百九十三行。後段始於「罪未除何能解他之罪」至「應如萬人之聲同稱曰善」,後題「太玄真一本際經卷第五、沖虛觀主宋妙仙入京寫一切經、未還身故、今為寫此經」,共三十一行。

佚名 太玄真一本際經之三、四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卷《本際經》發現於甘肅敦煌莫高窟經洞,著錄於羅振玉《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全卷用楷書寫成,字跡端整,法度謹嚴,結體寬博,筆意流暢,點按有力,雖為唐人寫本,卻又保留有南北朝時期的流美洒脫之感,具有很高的書法水平。唐代寫經流傳至今實屬不易,此卷長約四米,保存基本完好,為早期寫經中不可多得之珍品。

唐佚名太玄真一本際經局部

預楷書《歷代三寶紀》卷第八

宋治平元年(一〇六四)馮預《歷代三寶紀》又名《開皇三寶錄》,紙本,縱三十一點六厘米,橫七點八厘米。隋費長房撰,共十五卷,此為其八,為佛教傳入我國後至隋代的弘法記錄,也是譯經與著作之目錄。卷包首題籤「宋馮預書歷代三寶記·甲四」,卷首題「歷代三寶紀卷第八·譯經苻秦、姚秦;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卷尾題「開皇三寶錄卷第八·譯經苻秦、姚秦」,後署書者馮預等人姓名。馮預,浙江四明人,其事迹待考。

宋馮預歷代三寶紀第八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卷前後鈐印乾隆八璽全,又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吳良御印」「良御」「吳晉臣印」「晉臣」,及墨印「徐惠」「翁秀」等。《石渠寶笈續編》第三冊《唐宋人書經·十一卷》總題目之下錄著。

宋馮預歷代三寶紀第八局部

庭堅行書《青衣江題名》卷

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創始人。書法獨具一格,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

宋黃庭堅青衣江題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青衣江題名》卷為元符三年庚辰五十六歲的黃庭堅從戎州乘船前往青州探望姑母張氏所作。紙本,縱二十四點六厘米,橫九百九十九點五厘米。大字行書,四十九字,每字一行,字徑二十厘米,曰:「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養正置酒弄芳閣,荷衣未盡,蓮實可登,投壺弈棋,燒燭夜歸。」後有小字「此字可令張法亨刻之」,疑為當時已刻摩崖,但不見刻石,亦無著錄。此卷包首有「黃文節公梵志詩題真跡、定海方氏舊雨樓藏、上虞羅振玉題」,卷尾有羅振玉一九三一年題記「平生所見黃文節公真跡,此為第一。辛未四月上虞羅振玉觀於方氏舊雨樓」,並鈐有「張弧」印一方。此卷經明汪珂玉《珊瑚網》、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張丑《真跡日錄》著錄。南宋賈似道、元趙孟頫、明項元汴、清和順式、民國張弧、方若等人庋藏。鑒藏印有「秋壑圖書」「趙孟印」「趙氏子昂」「宮保世家」「楊氏家藏」「項叔子」「項子京家珍藏」等。黃庭堅行楷大字書風乃師法《瘞鶴銘》,用力甚勤,《青衣江題名》卷是現存黃書中最大字者,體現了黃山谷行書「長槍大戟」的自由風格。

天祥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寶祐四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後兵敗被俘,寧死不屈,寫有《正氣歌》等。

宋 文天祥 謝昌元之座右辭之一、二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謝昌元座右辭》卷為咸淳九年(一二七三)文天祥三十八歲時所作,紙本,縱三十六點七厘米,橫三百三十五點七厘米。草書四十四行,後有文氏跋語二十七行,字體稍小,卷末鈐印「文氏天祥」。此卷書法一氣呵成,正如安岐所言,有「清勁縱任,不苟其辭」之感。此卷包首題籤為清乾隆帝行書「文天祥書謝昌元座右辭·內府鑒藏」,下鈐「神品」「乾隆宸翰」二印。卷後有宋人王應麟、元代蔣岩題跋,宣德二年(一四二七)萬韞輝、邾智,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廖駒,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程啟充題跋。另有謝氏後人謝源書謝昌元行實一則。此卷經謝源、謝夢輝收藏,後歸司馬松,明末清初歸梁清標、安岐收藏,清乾隆間入內廷。所鈐鑒藏印有:安岐「安儀周書畫之章」「古香書屋」、梁清標「棠村審定」「冶溪漁隱」以及乾隆八璽、「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

宋文天祥謝昌元之座右辭之三、四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傳世文天祥墨跡,今存《木雞集序》《宏齋帖》各一卷。此卷最早著錄見於明都穆《寓意編》,清吳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均有著錄。

宧光篆書《登鸛雀樓五絕詩》軸

趙宧光(一五五九—一六二五),字凡夫,一字水臣,號廣平、寒山樑鴻等,江蘇太倉人,宋太宗趙炅之後,晚明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其在篆書中摻入草書筆意,開「草篆」先河,堪稱一絕。

明趙宧光登鸛鵲樓五絕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趙宧光一生不仕,攜妻子卜居寒山,並撰有《寒山志》一篇以示後人。其心性高潔,隱居生活更令他能潛心研習書法,名重當世。他擺脫了傳統篆法的桎梏,勇於創新。清黃子高云:「古無草篆,有之,趙寒山始。」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宧光篤意倉史之學,創作草篆,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迹。」這件篆書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鶴樓》詩,紙本,縱一百二十三點五厘米,橫五十八點一厘米,具有其鮮明的個人風格。筆墨濃淡得宜,虛實呼應,一改中規中矩之感而增添了藝術趣味。右下方有民國時期上海收藏家吳璧城朱文篆書「吳璧城鑒定印」。

孟頫《致景亮》書札

趙孟頫《致景亮》書札,紙本,縱二十九厘米,橫十一厘米。這件書札是趙孟頫寫給其外甥張景亮,內述代人向張景亮之女求婚之事。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宋朝宗室,為宋太祖十一世孫,宋亡,出仕元朝,官至翰林院承旨。其藝術造詣很高,擅長多種書體,且豐富了書畫理論。提出「書畫同源」之說,以書法用筆入畫,對明清兩代書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 趙孟頫 致景亮 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該書札裱為冊頁,前有阮元題寫的「水晶宮道人墨妙,癸卯嘉平月伯元題」,鈐朱文篆書「怡志林泉」方印。此札經項元汴、阮元等歷代著名收藏家收藏,鑒藏印有朱文「平生真賞」印、朱文「項芝房審定」印、朱白文「象玄之印」、朱文「項墨林甫秘笈之印」、朱文「東星」印、白文「項墨林鑒賞章」印、白文「寶鑒」印、白文「沛國朱氏」印、朱文「子京父印」等。趙孟頫書法上追「二王」,兼有皇家貴氣,此書札為私人信件,寫時信手拈來,更顯自然流暢。

徵明《真賞齋銘·有敘》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初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以小楷造詣最高。此卷為文氏為其好友華夏所畫「真賞齋圖」後題的跋文,紙本,縱二十八點六厘米,橫七十九厘米,共四十行,是標準的文氏小楷,作於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文氏八十歲時。華夏,字中甫,號東沙,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文氏時常造訪其藏書室「真賞齋」,並作兩幅「真賞齋」圖,可見其交誼深厚。《真賞齋銘·有敘》之內容一為華夏立傳,亦表達了文徵明對書畫鑒賞的看法。卷尾鈐朱文「徵明」連珠印及白文「徵仲父印」,後有高士奇跋。

明文徵明、高士奇題《真賞齋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卷曾經項元汴、孫毓汶等人收藏,鑒藏印有白文「子京所藏」、朱文「項元汴印」、朱文「墨林」連珠印、朱文「檇李」、白文「項墨林鑒賞章」、朱文「項子京家珍藏」、朱文「萊山真賞」等。文徵明書法師李應楨,其小楷格調清新,溫雅自若。

瑞圖行書《碧雲寺詩》軸

張瑞圖(一五七〇—一六四一),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等,福建晉江人。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進士,後以禮部尚書入閣,官至建極殿大學士。以擅書名世,與邢侗、董其昌、米萬鍾並稱晚明四大書家。因依附魏忠賢,後獲罪罷歸,隱於青陽里白毫庵。著有《白毫庵集》等。

明 張瑞圖 碧雲寺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軸為張瑞圖作《碧雲寺七律詩》一首,紙本,縱一百八十七點五厘米,橫六十四厘米,約成於明天啟三年(一六二三)魏忠賢重修碧雲寺之後。詩曰:「翠閣丹樓不計重,石林蘿徑水淙淙。諸天但說游三日,雙屐寧知遍一峰。花外鳥啼千嶂雨,簾前僧老數株松。黃昏移榻東軒坐,山北山南寺寺鐘。碧雲寺,果亭山人瑞圖。」鈐白文「張瑞圖印」及朱文「大學士章」。張瑞圖書法奇逸,於鍾繇、「二王」之外另闢蹊徑,自成一家。此書用筆結構方整,又屢出奇險之姿,通過筆墨的濃淡乾濕及布局的疏密來呈現跳躍跌宕之態,密而不窒,疏而不空。一反趙孟頫承襲「二王」以來的圓轉流美的書風,而代以恣意放縱、硬倔奇譎,體現了晚明時期審美風氣的轉變與多樣。

鐸草書《臨閣帖》軸

王鐸(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煙潭漁叟等,孟津(今河南)人。天啟二年(一六二二)進士,弘光元年(一六四四)為東閣大學士。王鐸之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風格多樣,隸草真行四體皆精,造詣極高。其草書勁健洒脫,酣暢淋漓,張弛有度,力有千鈞。啟功先生曾贊王鐸行草書曰:「破陣聲威四海聞,敢移舊句策殊勛。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明王鐸臨閣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臨閣帖》軸作於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王鐸四十九歲時,為王鐸臨王獻之《阿姨帖》和王羲之《豹奴帖》部分,綾本,縱一百九十四厘米,橫二十七厘米,曰:「東陽諸妹當復平安、不審頃者情事漸差耶。彼郡今載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當遂至郡,深想望。豹奴此月唯省一書,亦不足慰懷,深悉足下情素耳。辛巳菊月,王鐸。」此件作品用筆雄渾,遒健多姿,縱筆開闔,狂放不失法度,風貌天成,有米芾之意,卻更沉著痛快,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鈐有白文「王鐸之印」、白文「宗伯學士」印,明潞王朱常淓朱文篆書「潞國敬一主人中和父世傳寶」印,白文篆書「嗇道人觀男孝同孝肅孝寬女孝英侍」印。

時敏隸書《七言律詩》軸

王時敏(一五九二—一六八〇),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明代大學士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以蔭官至太常寺少卿。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與王鑒、王祐、王原祁並稱「四王」。少時受董其昌指導,以摹古為最高原則,山水畫追黃公望。其隸書稱清初第一。

清王時敏七言律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詩作於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綾本,縱二百二十厘米,橫五十五厘米。乃為徽州汪氏老人賀壽而作。清初的書壇開始衝破帖學的束縛,開始尋求新的出路,而隨著金石學的發展,碑學抬頭,漸漸與帖學平分秋色。王時敏的隸書,上追漢隸,亦有唐風,筆法古拙,方整有度。用筆較為平直,含蓄儒雅。惲壽平《王時敏書畫冊》云:「觀奉常先生遺墨,真行古隸悉備,隸宗漢法,真書規模十三行,表冊行書臨《枯樹賦》兼米南宮,此學書要訣,可略見奉常公一生學力矣。」鈐印白文「王時敏印」,朱文「西廬老人」。

山草篆《塞上詩》軸

傅山(一六〇七—一六八四),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濁翁、石人等別名。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際思想家。於學無所不通,又長於書畫,並多次組織反清鬥爭,為著名的反清志士,其高尚品格和氣節為世所重。傅山書出顏真卿,正氣凜然,其「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創作主張也是其個人品性的反映。

明傅山塞上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亡之後,傅山子傅眉曾「遍歷九邊,觀風塞上」,當與反清鬥爭有密切關係。此詩作於傅眉自塞上來之後,紙本,縱二百零八點五厘米,橫八十四點三厘米。其以草書入篆,用筆拙而沉,結構怪逸,枯潤相宜。詩文與書法體現出作者父子兩代作為明遺民的辛酸和悲涼,卻又卓然於世、滿懷抱負的品格和氣節。此幅右側有著名歷史學家侯外廬於一九六〇年跋語,認為該詩有反清之意。詩作內容錄於傅山《霜紅龕集》卷七。

殘行書《題畫記》

清髡殘題畫記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髡殘(一六一二—一六九二)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白禿、石道人、殘道人、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朱耷、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與程正揆(一六〇四—一六七六,明末清初書畫家,字端伯,號鞠陵,別號青道人,今湖北孝昌人)交善,時稱「金陵二」。這則題記,紙本,縱四十二點八厘米,橫三十二點三厘米,即是康熙五年(一六六六)程正揆探訪石,石作四幅山水畫相贈的其中一題記:「青大居士枉駕山中,留榻經旬,靜談禪旨及六法之術。論畫精髓者,必多覽書史,登山窮源,方能造意。然大居士為當代名儒,至殘衲不過天地間一個懶漢,曉得甚麼畫來。余向常宿黃山,見朝夕雲煙幻景,林木翳然,非人世也。居士遂出端本堂紙數幅,隨意屬圖,聊記風味雲耳。居士當喝棒教我。丙午深秋石殘道人合爪。」左下角鈐清中期收藏家吳雲「平齋鑒賞金石書畫印」。此幅作品充滿了友人間的情誼,以及與志同道合者論畫論藝的生活樂趣。

石如隸書《六言聯》軸

鄧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初名鄧琰,字石如,後避嘉慶帝琰諱,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擅篆、草、行、楷四體書,時人贊鄧氏「四體書皆國朝第一」。尤以篆書成就最大,並在治印用字上獨樹一幟,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與當時皖、浙派鼎足而立,對後世影響巨大。

清鄧石如六言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鄧石如的隸書功力尤深,是清代碑學的重要推動者,包世臣(一七七五—一八五五)對其十分推崇,在《藝舟雙楫》中列鄧氏隸書及篆書入「神品」。此聯紙本,縱一百三十三厘米,橫二十七點八厘米,當為鄧氏早年作品。「座上南華秋水,屏間北苑春山」,源自《莊子·秋水》,一掃帖學及館閣體所帶來的纖媚書風而代之以凝重古拙,又內蘊跌宕之張力,體現了其「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藝術審美。鈐印白文「鄧石如字頑伯」,朱文「完白山人」。

秉綬行書《小園梅花詩》軸

伊秉綬(一七五四—一八一五),字組似,號墨卿,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光祿寺卿。其書法師從劉墉,擅四體書,尤長隸書、篆書,與鄧石如並稱為清代碑學的兩位開山鼻祖。

清伊秉綬小園梅花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幅伊秉綬的行書《小園梅花詩》軸,紙本,縱一百七十九點三厘米,橫四十五點三厘米。取劉墉圓融敦厚的書風,加入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雖為行書,其用筆與氣質仍留有古隸的意味。何紹基稱其:「行草亦無唐後法,懸崖溜雨馳荒蘚。不將俗書薄文清,覷破天真關道眼。」此詩載於伊氏《留春草堂詩鈔·卷六》,釋文:「梅信微茫動遠情,道人能共景凄清。水邊竹屋霜天月,琴鶴一時都有聲。小園梅華十五株,既賦五律四章,又作八絕,此其一耳。秉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悠小魚說書 第七十九篇 上海博物館董其昌書畫展觀展記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