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寫錯了,幾百年來不改?
每天都有精彩書畫內容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個繁體字,但是卻沒有右下角那一鉤,數百年為什麼不改?
如果我們在正常的書法作品裡面寫一個門子,不帶「鉤畫」其實也不算是錯誤,在書法裡面並沒有嚴格的要求一定要帶「鉤」,無論是在甲骨文、隸書還是篆書裡面,門字本來都是沒有鉤的,門子帶鉤是在楷書裡面才出現的。書法講究五體的融合,要是一個書法家寫一個門子不帶「鉤」也並不算是錯誤。
但是,故宮匾額上的「門」子不帶鉤則是有很多的歷史典故的,據清末民初的趙汝珍回憶,清朝的時候大部分門上的匾額的題字,門字都是不帶鉤的,包括故宮和民間的匾額都不帶。現在很多的古建築匾額也開始帶鉤了,主要是這些建築都是後來重建的,字也是現代人寫的,當時一般是不帶鉤的,這個可能是當時的一個習俗。
當然也是有傳說的,據說南宋時期,皇宮失火,經過對方的調查,也沒有找到失火的原因,當時的皇帝趙構審問當時值班的太監,太監怕擔上罪責,就隨口說失火的原因是門上的字帶「火鉤」,而門上題字的「豎鉤」還真像柱子地下點了一把火,趙構也很迷信,就下令把門上帶的鉤畫全部去掉。
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了明代,明代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門上帶鉤不吉利,而且鉤畫很鋒利,容易絆腳,阻礙優秀的人才登門入室,也把皇宮上的鉤畫都去掉了。
清朝的時候,乾隆皇帝認為門上帶鉤容易刮到自己的龍鱗,覺得自己是真龍天子,也不允許題字上的門字帶鉤。
就這樣,這些皇宮裡的傳說逐漸流傳到了民間,民間的題字也慢慢的開始把鉤去掉,而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不信這個,又把門字的鉤安了回去。
其實,無論門字帶不帶鉤,在當時都不是錯字,我們不能以現在漢字的標準去衡量歷史上的產物。
丨謝謝觀看,歡迎分享丨


※「大」書法家為何偏愛寫「小」字?
※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賣會之玉印欣賞
TAG:耘廬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