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拜一神秘老者為師學成文韜武略,老師臨別贈詩有何玄機?
提起清朝名將,在平定叛亂抵禦外侮保家衛國方面建立不朽功勛的,要是按年代先後算,筆者很佩服四個人:第一個是年羹堯,第二個第三個是傅恆和福康安父子,第四個是左宗棠。清朝跟列強打仗幾乎是打一場輸一場,像康熙那樣出動成千上萬大軍帶著火炮打幾十幾百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小熊崽子,打贏了仗卻丟了土地,實在是乏善可陳。實事求是地說,清朝將領也很能打,在揚州、在四川,都表現出了不俗的戰鬥力,但是他們作戰的性質與年羹堯、傅恆、左宗棠不同,所以今天就不提他們了。咱們今天要聊的是雍正朝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看看這位以九十二款大罪被處死的名將的另一面:義薄雲天豪氣干雲。本文講的是善良的孩子和尊師重教的故事,不要當史料去推敲,因為史料本身也是禁不起推敲的,讀者諸君當個故事看就行了。
前兩天有人指責筆者寫歷史稿子只寫一人一事一時,沒有全面展示歷史人物的整體形象。這裡筆者要解釋一下:我就是個講歷史故事的,要是把歷史人物從出生到去世寫全了,您也不會看。所以咱們今天不講年羹堯如何能打、如何跋扈,就聊他如何講義氣——年羹堯要是沒有一些過人之處,也就不會贏得下屬那近乎狂熱的尊敬了。今天咱們要講的三個故事分別來自徐珂的《清稗類鈔》、葛虛存的《清代名人軼事》、道光帝旻寧曾孫溥偉寫的《清稗瑣綴》。
話說年羹堯小的時候就與眾不同,比較貪玩,比較不喜歡讀書,比較喜歡打架,讓他的父親年遐齡很是頭痛。年遐齡這個人不但官做得大,生意經也很精通:「長於心計,持籌握算,纖屑靡遺。」對於這些斤斤計較的能耐,年羹堯不肯學也不屑於學,所以年遐齡請了幾個私塾老師,不是被年羹堯打跑就是被年羹堯氣得辭職。
年羹堯十二歲那年,又一次翹課跑到野外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太太坐在樹根下哭,連眼睛都哭腫了。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年羹堯調皮,但不代表他沒有同情心。於是小年羹堯就上前詢問原因,原來這老太太已經沒有老伴兒了,四個兒子又整天不務正業,為償還賭債,已經把僅有的房子賣掉了,現在買房子的大官正催著她搬家呢。
年羹堯很是同情,就問老太太房子是誰買去了。那老太太回答:「就是離我家一百來步遠的年大老爺!」年羹堯一聽就樂了(大喜曰):「你別發愁了,買你房子的那個人就是我爹,我回去替你想辦法!」年羹堯領著老太太就回家了,撒嬌耍賴讓父親把房契還給老太太。精明的官商年遐齡面有難色:不給,怕傷了兒子積德行善的童心;給吧,又實在是心痛肉痛。年羹堯一看父親支支吾吾,眼珠一轉掉頭就走。就在年遐齡以為兒子已經就此作罷的時候,年羹堯已經去找母親,讓她把購房契約找出來燒掉了。
年遐齡看著叩拜感謝的老太太和一臉得意微笑的小年羹堯,也是無可奈何,揮揮袖子就把他們打發走了:「索券於母,取火焚之,令嫗跪謝父,即揮之去,父亦無如之何也。」
可能是年羹堯的善舉傳揚了開去,一個年近七十的白髮布袍老者不請自來,表示願意收年羹堯為弟子。這下可把年遐齡樂壞了:「豚兒蠢劣異常,先生惠然肯來,敢問教化當用何法?」那神秘老人微微一笑:「如果你相信老朽,就在鄉下建一個圍牆極高的大宅院,弄好假山池塘花草樹木,把你能找到的圖書典籍都搬進去,再給我預備好十八般兵器。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我們師徒住進去後,你就把大門砌死,每天就從一個小洞給我們送吃的,這樣三年之後,我給你一個全新的年羹堯!」
要說年遐齡不愧是個封疆大吏,心也真夠大的,就真按照老先生的話照做了。在封閉的大宅院內,一個七旬老翁每天一言不靜坐看書,而年羹堯可是玩兒歡了:「浚沼填池、移山運石、種竹木、栽花草,嬉戲自得。」老先生對年羹堯不聞不問,就讓這個十二歲的少年生活自理,凍餓不著就行。這樣相安無事的日子過了半年,年羹堯給宅院進行了好幾次裝修改建,「園中池沼、山石、竹木、花草,或自東遷西,或由南徙北,遷徙既遍」,也漸漸感到厭煩了,就跑去跟老人聊天:「你每天看書,書里有啥味道?」
那老人不動聲色:「書的味道可好了,這不是你能知道的,你快去玩吧,別打擾我!」小孩子就是這樣,你越不讓他學他越要學,從前見到書本就想吐的年羹堯反過頭來小心翼翼地問老人:「您看的書我可以教教我不?」那老人笑了:「有啥不能教的?就怕你不肯用心學。」「我用心學,你肯教不?」「你用心學,我就肯教!」就這樣師徒二人很簡單地就達成了協議。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像孫悟空跟菩提祖師初見的時候一樣了,年羹堯問師父:「讀書究竟有啥好處呢?」老師慢條斯理地解釋:「讀書的好處多了,讀書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能成為聖賢,其次是立功名,再次是取富貴。」老師詳細向年羹堯解釋了啥叫成聖賢、立功名、取富貴:「明體達用,可仕可隱,道重一時,教垂百世,是為聖賢;貫通天人,經緯文武,伐罪戡亂,拓地開疆,帶礪山河,勛銘鐘鼎,是謂立功名;簡練揣摩,務趨時尚,弋獲科第,雍容華貴,婦嬉子笑,溫飽自甘,是謂取富貴。」
年羹堯抓耳撓腮一通之後下了決心:「我不敢奢望成聖賢,也瞧不上什麼富貴,老師您還是教我立功名的本事吧!」並且拔出寶劍砍樹發誓:「如不真心從學,有如此樹!」 於是老人「先取經史,日與講論,又教其攻習舉業,暇則談論兵法,早晚或習射、或舞刀劍干戈,相與為樂。」聖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年羹堯找到了學習的快樂,年羹堯天資聰穎一學就會,三年期滿,年羹堯從十二歲頑童變成了十五歲的英俊沉穩少年。
年遐齡如約打開大宅門一看,簡直認不出自己的兒子了。拒絕了年遐齡的千金重謝,老人飄然而去。年羹堯相送三十里,「師弟相對,依依難別」,那老人臨別贈詩一首,叮囑年羹堯一定要牢牢記住:「海水搖青雲四垂,曈曨曉日照旌旗。願君熟讀淮陰傳,毋忘低頭胯下時。」
據說那位老師姓杜,是台州人。二十多年後,年羹堯已經成了叱吒風雲的撫遠大將軍,而杜老師已經仙逝,他的笨兒子(子年二十餘,頗愚魯)生活無著,就去投靠年羹堯。但是年羹堯拒不接見,杜家後生在旅店裡苦苦等待,欠了幾十兩銀子的店返錢,卻沒有黃驃馬和熟銅鐧可以賣。正在長吁短嘆之際,一群三品武官闖了進來,拉起杜家後生就走:「年大將軍召見!」
杜家後生一道年羹堯衙門口就嚇得腿軟了:「夾道兵衛,劍戟交叉,某心膽俱落,勉強至大將軍前,匍匐不敢發一語。」看著老師的兒子如此窩囊,年羹堯暴跳如雷:「我老師滿腹經綸經天緯地,我以為他的兒子早就飛黃騰達了呢,你這麼窩囊廢才,已經是對不起我老師了。現在你不好好在家侍候我師母,反而跑到我這要官做,朝廷的官也是你這樣的蠢蛋能做的?不但沒官,連盤纏也不給你!」
年羹堯喝令手下:「把這蠢貨交給藩司衙門遣送回原籍!」心如死灰的杜家後生垂頭喪氣地來到藩司衙門,卻看見藩台(布政使)已經在大門口恭候了。「降階恭迎,盛宴在堂,陳設愈燦,臬司以次亦復爭相款宴,贈贐無算。」回到家裡一看,早已茅草屋變成高樓大廈——年羹堯在杜家後生第一次求見未見的時候,就已經派人給台州知府送去一萬兩銀子,讓他替自己幫師母家舊貌換新顏了——經過多日考察,年羹堯發現這個小師弟是在是窩囊廢才不堪大用,還是回家供養老人為好。
看了這三個故事,忽然想起了一個說相聲的,如果那人落魄,他原先的大徒弟二徒弟要是不踩小師弟幾腳,那也真對不起行業老大的一番苦心栽培了。但是說相聲的師徒抄不吵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年羹堯雖然被史書寫得飛揚跋扈刻薄寡恩,但是他也有善良義氣的一面,而他師父臨別前送給他的四句詩,似乎也別有深意,不知讀者諸君可從中發現了什麼玄機?


※打雷別出門,欺負誰也不能欺負廚子,朱元璋為啥要這樣叮囑兒子?
※乾隆南巡遇到一件怪事後惱羞成怒:這壞小子怎麼成神仙了?燒掉!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