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後期的東林黨和復社是什麼關係?

明朝後期的東林黨和復社是什麼關係?

明朝後期,朝政日趨腐敗,百姓生活愈加困苦。一些憂國憂民的士大夫都希望朝廷能改變現狀,但卻苦於個人力量不足,無法實現抱負。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罷職回鄉的原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在家鄉無錫創辦了東林書院。顧憲成辦書院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從事講學;二是宣揚政治主張。顧憲成雖然沒有當過什麼大官,但在士大夫階層中卻有很高的名望,因此他的講學活動很快就得到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的支持。同年十月,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等人共同發起了東林大會,並制定了《東林會約》,東林書院正式成立。

東林書院除了日常講學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清議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顧憲成等人積極提倡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徵收礦稅。由於這些主張都是當時大明王朝的積弊要害,所以深得人心,東林書院很快名聲大噪,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趕來加入。不過,東林書院的主張在當時的既得利益階層中顯然是不受歡迎的,因此這些反對者就認為東林書院就是一群不得志的士大夫相互勾結組成的團體,他們把所有支持東林書院的人士統稱為「東林黨」。

由於東林黨在朝野上下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持不同政見的士大夫為了與之對抗,也紛紛組建了不同的「黨」,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山東人組建的齊黨、湖北人組建楚黨、浙江人組建的浙黨。此外,明朝天啟年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許多士大夫都依附到魏忠賢門下,這些人被稱為「閹黨」。這幾個不同的「黨」為了各自的政治訴求和利益,相互抨擊,甚至到了要將對方置之死地的程度。

在激烈的黨爭較量中,其他幾個「黨」逐漸落敗,退出了政治角逐。因此,明末黨爭最後演變成了東林黨和閹黨的「決戰」。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利用手頭的權勢給予東林黨致命一擊,東林黨的大本營——東林書院,被勒令拆毀。東林黨的核心人物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遭到殺害。一時間,東林黨人個個自危,名震天下的東林黨被迅速瓦解。

兩年後,天啟皇帝病逝,崇禎皇帝即位。崇禎帝早就對閹黨深惡痛絕,因此在他登基後不久,就將閹黨欽定為「逆案」,魏忠賢和他的黨羽們迎來了末日。之後,崇禎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複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

明末時期,江浙一帶有許多讀書人組建的社團。崇禎二年(1629年),在江蘇太倉學者張溥、張採的領導下,江浙地區十幾個社團合併組成了「復社」,意為「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

復社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有二千二百多人。明末清初的許多著名學者都出自復社,比如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陳貞慧、吳應箕。

復社提倡砥礪品行,社友之間切磋學問,但更重要的是它還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復社的政治主張和東林黨高度一致,復社成員都視東林黨人為前輩,東林黨後期的重要人物,如錢謙益、黃道周、馬世奇、劉同升、陳子壯等人都被複社推為宗主。因此復社被冠以「小東林」之名。值得一提的是,復社成員中還有部分「東林遺孤」,如左光斗之子左國棅、魏大中之子魏學濂、顧大章之子顧玉書。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少復社成員在各地堅持抗清鬥爭。清廷想起用一些復社著名成員,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選擇歸隱山林,從而保全了自己的氣節。

參考文獻:《明史》、《劍橋中國明代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人和猩猩是什麼關係?地球上還有其他人類嗎?
清軍戰鬥力前期那麼強,後來為什麼不堪一擊?主因並非腐化墮落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