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比「窮」更可怕的,是父母向孩子「哭窮」!

哭窮教育

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作者 | 羅雲霞

本文由親寶寶原創首發

1

近日,一則「昆明失聯女大學生確認死亡」的消息登上了熱搜,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據悉,該女孩是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一名大二學生,失蹤多日後遺體在一公園內找到,僅給家人留下一封遺書。

失聯女大學生

女孩在遺書中這樣寫道:

「從小我就特別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什麼也不用擔心不用考慮,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別人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來。」

「每次和你們要生活費我都很難開口。還經常因為錢和你們吵架,現在我都不怎麼敢和你們打電話了,我怕我聽到你們的聲音我就會哭。」

「我好像都抑鬱了,不願和別人交流,想一個人呆著……」

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卑微、孤獨和無助令人心痛,有的網友說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真可憐。

也有人說女孩是因為攀比導致了抑鬱,太不體諒父母了。

可認真讀完女孩的遺書,卻會發現,她其實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把她養大不容易,但由於家庭貧困,再加上經常因為錢與父母爭吵,讓她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遺書中,她還希望父母能夠好好教育自己的妹妹,不要讓妹妹像自己一樣。

貧窮曾給她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我沒法想像,但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對待貧窮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不知道,一個總是告訴孩子「我們很窮」的家庭,毀掉孩子是輕而易舉的,它就像是無孔不入的慢性毒藥,時時給孩子洗腦,最終讓孩子無處可逃。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成一個「窮人」,那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裡的窮,絕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

經常對孩子「哭窮」的父母,會讓孩子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甚至很容易走極端。

2

「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

很難擁有幸福感

性格也容易有缺陷

有些事情,細思極恐。

雖然,不是所有貧窮家庭都會把孩子逼入絕境,但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特別敏感、自卑,更可怕的是:

貧窮思維一旦刻進生命的底色,就會變成性格的一部分,一輩子恐怕都改不過來。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的文章,分析了貧窮心理。

作者是一個已經40歲的中年人,年薪超過70萬美元,擔任過投資銀行的經理,還是國家安全項目的成員。

表面上看,他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是社會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懷疑,充滿焦慮,不敢要孩子,似乎總覺得缺錢。

文章揭示出一個真相,窮人思維最大的悲哀,是無論多麼成功都體會不到生活的「輕鬆感」與「幸福感」。

因為被窮養大的孩子,不僅缺錢,更缺少來自家庭的認可和支持,導致成年後內心有個巨大的黑洞,用任何東西都填補不了。

這就是貧窮效應。關於這點,《奇葩說》的辯手陳銘也曾講過一段親身經歷:

他有一個出身貧寒的朋友,堅韌、細膩、善良且目標感強,所有人都欽佩他身上的這些閃光品質。

但與此同時,這位朋友也很自卑,自尊心特別脆弱。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與大家聊天時,一旦觸及到他的家庭,他瞬間就會翻臉,情緒特別激動。

陳銘開始很納悶,直到學了心理學,他才知道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未完成願望之魔咒」,即童年時的需求沒被滿足,才會導致成年後性格偏激,像中了魔咒一般。

這類人雖然表面上優秀,其實內心非常脆弱,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任何與錢有關的事,都會上升到對自尊的挑戰,甚至一個玩笑,都能夠刺傷他們心中那點可憐的自尊。

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貧窮效應,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影響一輩子的生活和命運。

父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

因此,不管家庭多麼艱辛,都不能讓孩子的心靈黯淡無光,而是要讓他們的天空明亮晴朗,千萬不要讓心窮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魔咒。

3

哭窮會讓孩子變得摳門、吝嗇

甚至長大後過度追求物質

還有一種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只是他們的一種習慣,出發點是想用窮養來鍛煉孩子。

可是,當父母經常對孩子抱怨「錢不夠花」,把「我們家窮,這個沒必要買」掛在嘴邊時,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這種負面影響,有的是因為內心的匱乏而變得摳門、小氣,不願付出;

有的是在讀書時,通過和同學間的比較,產生了自卑心理,長大後成為討好性人格;

更有甚者,是想要的東西總得不到,以致成年後產生畸形的金錢觀而過度追求物質……

認識一個九零後的小妹妹,最近經常在深夜發朋友圈,抱怨人生不易,自己一無所有。

可據我所知,她就職於某事業單位,每個月工資加福利近萬元,而且吃住都在父母家, 怎會一年到頭存不下一分錢?

後來,深入聊天中我才知道她是個購物狂。而且,她瘋狂購物的很大原因緣於童年的經歷。

小時候,她想要買什麼,父母經常以「我們家窮」為理由拒絕。

想得到的,大部分時候都得不到,吵過哭過,父母也不給買,於是變得聽話懂事,但內心的匱乏感卻越積越深。

她心裡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吶喊:將來一定要好好補償自己。

終於等到自己可以賺錢了,積壓在她心裡的匱乏感就如洪水般爆發,她幾乎是下意識地開啟了補償模式,用花錢來彌補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孩子的正常需求,若父母總是不讓他們得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形成內在的深度匱乏。而這種匱乏感,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4

好的教育是物質可以貧窮

但精神不可以匱乏

面對貧窮,有的人像松柏一樣,有著不屈不撓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的人卻性格扭曲,甚至淪為金錢的奴隸,命運千差萬別。

而這種種都離不開父母早期給孩子餵養的精神養料及影響。

凱瑟琳·布在《地下城》中說:「要打破貧窮的死循環,唯有教育。」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首先,生活再苦,也要給予孩子希望。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並不完全是由於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我非常喜歡伊朗電影《小鞋子》里的教育方式:

爸爸利用周末的時間帶著兒子進城做園丁,掙到了第一筆錢,他開始跟孩子描繪美好的生活,絲毫沒有跟孩子抱怨貧窮,他說再難也要努力,爸爸總有辦法的。

而這就是希望,是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是射進孩子世界裡的一縷陽光。

再次,父母首先要跳出貧窮思維,孩子才能有格局。

很多父母教育上的誤區,是一方面希望孩子將來出人投地,有眼界有格局。

一方面又跳不出貧窮思維的局限,捨不得花錢帶孩子去旅遊,給孩子買新奇的物件,或者帶孩子去看場電影,還要求孩子跟他們一樣節約。

而這不僅減少了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還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從而限制了孩子對世界格局的認識。

父母該做的是,定期帶孩子去看一下新鮮的事物,開開眼界,逛街的時候,買件貴一點的衣服,並讓孩子明白,將來只要努力,就能擁有好的東西。

一個家庭,可以物質貧窮,但精神不可以匱乏。我們可以窮在經濟,但要富在格局、教養、三觀。

最後,讓孩子學會理財,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教育專家認為,家長跟孩子談錢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金錢觀。

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而應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只能下次再買。」

對於孩子的合理需求,應盡量滿足,若實在能力有限,也定期給孩子一些零花錢,鼓勵孩子通過攢錢來實現自己的心愿。

只要不給孩子灌輸「窮」觀念,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即使生活不富足,孩子也能愉快地成長,成年後也能擁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哭窮,甚至裝窮,而是通過適當的教育讓孩子懂得人生的意義和自我成就的價值。

父母的言行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向孩子哭窮。因為,不哭窮的你,才能給孩子更堅實的鎧甲,應對生活的挑戰。

父母跳出貧窮思維

孩子的人生才能更有格局

有錢沒錢

都應該給孩子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轉發到朋友圈

讓更多父母受益

微信改版之後,

你是不是經常找不到軒媽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親寶寶育兒「設為星標」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寶寶 的精彩文章:

親媽一句話讓女兒得抑鬱症:多少孩子,毀於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新生寶寶一直哭鬧哄不好怎麼辦?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