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前幾天,因為工作太忙抽不開身,我就在外賣平台上點了幾杯樓下的咖啡。原以為外賣員會將咖啡送上來,半小時後卻接到電話,讓我下樓去取。

「下樓、上樓、等電梯,我付9塊錢配送費有什麼意義?」我有點生氣,但還是下樓去拿了。

「姑娘,不是我不給你送到手,是我們送外賣的太低賤,人家保安不讓上樓。」

四十多歲的外賣大叔一臉歉意地對我說。

他嘴裡說出的「低賤」一詞,讓我心裡突然咯噔了兩下。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在中國,有超過300萬人在從事快遞外賣行業。他們每天在城市街道和小巷奔波100多公里,步履匆匆,是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風霜雨雪天氣攔不住的是他們,風餐露宿奔走在車水馬龍城市裡的也是他們。根據數據顯示,外賣員多為25-30歲,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日復一日,不辭辛苦,最後拿到人人驚嘆的6-10K的工資。

可「高薪」的背後,卻是拿生命在工作。

「拚命跑」幾乎是外賣員的第一印象。

外賣平台制定的規則和懲罰,要求外賣員在飯點時保持高效運轉,不能有一刻停歇。

某平台的外賣小哥曾說,「超時15分鐘,只能拿到一半的送餐費,超時半個小時以上,這單就相當於白乾了。如果這超時的一單再遭到用戶的投訴,平台還會另外扣款。」

雖然平台公司提供住宿,但他們往往要掏上千元去租房,吃喝花費上千,還要花錢租買電瓶車,再遇上路不熟找地方、被多次罰款的情況。按照一個月到手6000元來算,減去日常花銷,不拚命跑的話,他們連3000元都剩不下。

為了努力掙錢,有的送餐員早7點出門,下班時已過晚10點。很累,但這樣的生活,他們每天都在繼續。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忙碌過後,外賣員在路邊休息睡著

很多人不知道,外賣平台對外賣員的送餐費用常常使用梯度補貼,即送的單子越多,拿到的錢越多。與此同時還有「平台懲罰機制」,遲到、被差評、被投訴,都有各自的懲罰機制。

避免超時罰款和盡量多掙錢,就成了外賣員們超速、闖紅燈和疲勞行駛的重要原因。

據有關報道統計,僅在2017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賣送餐員因交通事故傷亡,南京平均每天發生。與外賣送餐員有關的交通事故18起,深圳交警10天就查處送餐員1781宗交通違法行為。

提起外賣員,好像很多人的態度都是咬牙切齒——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上次那個小哥給我送的湯麵都撒了。」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有個外賣員給我送到的時候飯都涼了。」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街上闖紅燈撞人的,都是送外賣的。」

但在責怪的背後,遲到的原因更讓人深思。

對於外賣員來說,時間本身就是金錢。在這樣一個「掙錢法則」下,在外賣平台的「補貼獎勵+懲罰機制」雙重作用下,誰會願意遲到、最後被扣錢遭投訴?

外賣員時時處於被指責被吵罵的艱難處境,大家都是為了生活,而他們並不好過。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一個叫葛亞琪的獨立攝影師,在今年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拍攝路過的快遞外賣員。

談到做這件事的初衷,他說:「說來也奇怪,以前在路口街拍,我甚至都沒有拍過一位快遞員。」

在「追求特別」的抓拍標準中,快遞小哥和外賣騎手這些最常見的路口過客,像融入背景色一樣被他忽略。

「快遞員每天給你送件,但你記不住他們的臉。」

這個攝影師一語道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盲區:人們每時每刻都需要著他們的配送,但在潛意識裡,我們已經把這個群體刻意忽視了。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城市中,常常被我們忽視的一閃而過的快遞員

被忽視是次要,對他們來說,這個社會帶來的最大傷害是歧視。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態度:凡事都以錢為唯一標準,付錢買服務,別談關愛和理解。

從餐館服務員,到外賣員,甚至到比較「體面」的高鐵乘務員、空姐,都容易遭到低素質客戶赤裸裸的歧視和欺辱。

還記得之前有個新聞說,媽媽帶著孩子去餐館吃飯,指著服務員對孩子說,「瞧見沒,不好好努力學習,以後就是這個下場。」

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服務行業就是侍候人的、不體面的,覺得花錢就是大爺,服務者就該低聲下氣。

直到今年,還有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你購買的是人家的服務,不是人家賣身為奴。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外賣小哥準時到達送餐地點,打顧客電話對方一直關機,就發簡訊給訂餐者說明了情況。

結果卻被顧客以「遲送餐」為由辱罵,第二天又在商家門口遭到了幾名男子毆打。

在餓了么蜂鳥配送剛剛發布的《2018外賣騎手群體洞察報告》中顯示,僅不到三分之一的騎手覺得外界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尊重,超過半數人十分在意用戶的理解,他們期待獲得更多認同。

當然,這個「尊重」不等於同情,也不等於無條件容許犯錯。

商業社會,需要有基本的契約精神。我堅決維護每一個消費者對外賣投訴和差評的權利,也不認為不稱職的外賣員應該被聖母心地對待。

但我想呼籲的是,人與人之間、不同職業之間需要最基本的尊重。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那個月入15K的外賣員不配做我的男朋友」

「月薪3千的保安嘲笑月薪1萬的外賣員」

上網查資料,類似的新聞屢見不鮮。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對於外賣員來說,被社會明碼標價的感受並不好受。

根據美團點評發布的《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稱,「騎手的日常開支項目大多以生活日用、贍養雙方父母、撫養和教育子女為主。希望通過自己的辛苦付出,不斷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提升家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明天。」

他們承擔著家庭的責任,靠拼體力賺錢,不偷不搶,光明正大。外賣員的他們本身並沒有錯,卻總在無形中承受著來自世界的非議。

像文章開頭那位外賣大叔,給自己貼上了「低賤」的標籤。

是他們敏感和矯情嗎?我相信不是,而是因為他們確實在遭受過低人一等的眼光。所以才會在無意識中,脫口而口:「自己太低賤」。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今天是你的生日,爸爸平時沒有什麼時間照顧你,這個蛋糕你拿著跟同學分了。」

外賣員父親給兒子送外賣蛋糕,轉身後滿臉酸楚。

有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3.43億,較2016年底增加1.35億,同比增長64.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在餓了么蜂鳥配送發布的《2018外賣騎手群體洞察報告》里,所有蜂鳥外賣騎手中,有近2成是大學生,還有越來越多的95後加入。

薪資不錯、工作自由、能接觸到很多人,曾是很多人選擇這一行的初衷。

可現在,越來越多的外賣員開始轉行了。

有的人因為工作對身體傷害大,有的人是因為太過勞累,有的人是因為沒時間陪家人,還有大部分人是因為被社會歧視、最後不得不轉行另謀他路……

他們對生活抱以熱情,可社會卻回之以歧視。失望積攢到最後,他們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領導責罵我們,我們責罵外賣員,互相撒氣,互相傷害,最終惡性循環。

這就是我們嚮往的美好社會嗎?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外賣員雖然不起眼,但我們的生活真的缺不了他們。

坐在北京CBD的寫字樓,他們是離我們胃最近的人。

我們和他們的聯繫次數,遠遠超過通訊錄的親友。

在深夜和雨天,能給我們真實慰藉的,不是朋友圈裡的點贊之交,而是風雨無阻、按時趕到的外賣小哥。

這樣說可能有點矯情。但我們和外賣員群體的關係,確實是都市沙漠里最為真切的依存關係。

我們甚至沒法想像,缺了外賣員這麼重要的「螺絲釘」們,我們的生活會有多混亂。

需要他們,所以也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

馬雲曾經做過一件小事,讓我很感動。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支付寶在微博上說:

這些給馬雲打工的殘疾人,雙11拿三倍工資,最高月收入17000。

當你在網購時,叫你「親」的客服,可能是群殘疾人。他們曾受過不少歧視和苛待:被鄰居諷刺父母給她花錢是浪費;工作三個月老闆只給200元。成為客服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即使被罵也開心,因為隔著屏幕他們被對方當作普通人。

在互聯網社會急速發展的時候,吸納殘疾患者,為其提供工作崗位,馬雲在無形中給了這些殘疾患者被世界忽略的尊重。

這個尊重,並非只靠外賣用戶可以做到,還要有國家和外賣平台的支持。

國家出台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外賣員的合法權益;

平台加強培訓和監管機制,同時給予一定的寬鬆要求;

而我們每個點外賣的消費者,表現出對服務行業足夠的尊重。

三者共同發力,那麼很多悲劇和事故,就都可以減少或避免。

快節奏的生活里,人與人的關係克制而疏離,這絕不是我們希望的美好社會。

每一個人認真工作的人,都應該被尊重、被理解、被善待。

「外賣員與寵物不得入內」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希望大家下次拿外賣的時候,可以對外賣員說一聲,「謝謝,辛苦了」。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能讓寒冬奔波的他們溫暖一整天。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冬至養生:吃好三樣,喝好三樣,補好三樣
2019:往事清零,愛恨隨意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