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無劇透 |《黑鏡》這回到底玩了多少彩蛋?!

無劇透 |《黑鏡》這回到底玩了多少彩蛋?!

從一代神劇

《黑鏡》

從英國

(Channel4)

搬家去美國

(Netflix)

開始,爭議聲就沒斷過。





當年在《黑鏡》聖誕特別集也就是整個系列第7集播出後,劇集主創與老東家Channel4在合約問題上僵持不下時,網飛拔刀相助,開出

4000萬美元

合約,一下續了12集。



一方面,集數增多

(每季3集變為每季6集)

,播出方式改變

(一周1集到一次性放出全集)

,播出國家也從英國到全世界有網飛服務的國家與地區,增加了曝光度;

但這是一把雙刃劍,搬家之後的《黑鏡》,儘管還是原班幕後打造,但似乎風格也朝美劇靠攏,考慮更多受眾的口味,失去了英劇冷冰冰的戲謔滋味。

總體還是一部良心劇集,卻失去了開播時的驚艷。

從第三季開始,豆瓣上打一星的也大有人在。一代神劇,似乎跌落神壇。

第一季播出時劇評人打下的包票

"如果你這一生只能看一部電視劇,必須是《黑鏡》"

言猶在耳,一向會玩的《黑鏡》到底要怎麼保持它的創造力?



答案來了,新的《黑鏡》,真的能玩——

《黑鏡:潘達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本篇無關鍵劇情劇透,可放心食用-    



為什麼說它能玩?

《潘達斯奈基》並不是第五季首集,雖然在聖誕檔期釋出但它不是聖誕特別集,它是《黑鏡》史上第一部電影,還是

互動式電影




*小K試玩,劇情還沒開始,就要做選擇了

也就是說,用戶可以為角色做選擇,自選劇情。結局一共有

5個

,平均看一遍的時間為

90分鐘

,最快看完的時間大概是

40分鐘

這些選擇,大到選擇讓誰犧牲、如何處理屍體,小到主角吃什麼早餐聽什麼歌。劇情的排列可能性,多達

1萬億

個,當然其中一些選擇並不影響劇情的發展。

所以,當男主角每次仰天長嘯:"是誰在控制我!"的時候,你大可同樣仰天長嘯:

"是!我!"

除了互動性強之外,這次的片源並不能下載,流出的片源無法重新展現互動性。在線觀看的觀眾,得一口氣看完故事,因為退出再重新進入後就重啟了。

外網已經有骨灰級粉絲,總結好了每個結局對應的流程圖。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1984年,一位年輕的程序員

Stefan

將一部奇幻小說改編為遊戲。然而很快,現實和虛擬世界混合在一起,開始造成混亂。

Stefan由《敦刻爾克》男主角

Fionn Whitehead

扮演。

看《黑鏡》,要先看副標題。

舉個例子,上一季第4集叫做

《絞死DJ》

,DJ指的是片尾男女主角重逢之後的背景音樂,來自The Smiths的

"Panic"

。歌詞中反覆唱到的一句就是

"Hang the DJ"

這首歌的寫作背景是,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BBC Radio 1在插播完這條緊急新聞之後,當班DJ放了一首Wham!的

"I"m your man"

The Smiths的吉他手Johnny Marr聽到後,心想,這首歌和這麼大的事故有什麼關係?!



於是他寫下"Panic",在歌曲中重複唱了

31遍

"絞死DJ"。現如今,這個片語的引申義就是,

當DJ在放很爛的,或是和你的生活毫無關係的歌。

《絞死DJ》這一集,說的是男女主角發現他們和其他接受約會軟體測試的人,其實都生活在虛擬的城市裡接受測試。

系統一共測試了1000對情侶,共有

998對

情侶反叛了系統給出的配對決定。

歌詞的反覆性,對應測試的反覆性;而安排男女主角重逢時放這首歌,也是在說,

系統的強制配對,與你心中對真愛的追求,其實毫無關係。

那麼"潘達斯奈基",是什麼?

Bandersnatch

,是英國著名作家、《愛麗絲漫遊奇境》與《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的作者

劉易斯·卡羅爾

筆下的虛擬動物。


??大概長這樣

它最先出現在1872年的

《愛麗絲鏡中奇遇記》

中,然後是1874年的荒誕詩

《蛇鯊之獵》

里。這兩部作品都沒有詳細描述bandersnatch的外貌,但是在《蛇鯊之獵》中,有描述它有著長長的脖子和咬人的下頜。



兩部作品都描述它

兇猛而異常快速

在《潘達斯奈基》里,也多次出現對劉易斯·卡羅爾作品的致敬。

比如男主角Stefan部分動機是為了找到他的兔子玩具,這導致他發現更深的秘密;對應的就是《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愛麗絲尋找白兔的任務。

主角穿越鏡子的動作,對應《鏡中奇遇記》的名字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而《潘達斯奈基》中出現的怪物

The Pax

, 也與劉易斯·卡羅爾最先創造出Bandersnatch時它的畫像如出一轍。

同時,

Bandersnatch還是真實存在過的遊戲。

1984年

,也就是本片設定的年份,總部在利物浦的遊戲公司

Imagine Software

曾計劃推出遊戲六部曲"Magagames",Bandersnatch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



這套遊戲的製作初衷是為了突破當時硬體的界限,甚至是為了增加防止盜版的功能,也有點像此次本片防止盜版的設計。

可惜的是,沒等遊戲面世,Imagine Software就破產了。

儘管公司很短命,但它的倒閉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BBC在1984年以該公司為主角拍攝的紀錄片

《商業中斷》

中,還原了它的破產事件,也對英國的視頻遊戲開發行業產生了正面的連鎖效應。

為了致敬Imagine Software,《潘達斯奈基》故事開始的時間就是

1984年7月9號

,也是現實中Imagine Software正式宣布關閉的時間。影片中還出現了當時流行的遊戲雜誌

《Crash》

,封面頭條也是該公司破產的消息。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早在《黑鏡》第三季第2集

《遊戲測試》

中,有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一本雜誌上就提到了Bendersnatch這個遊戲。

真是一盤大棋啊!

小K寫《黑鏡》第四季彩蛋時,已經提過,

本劇本身就設定在同一個宇宙里,只不過時間線有前後。



*傳送門:

你真的看明白「黑鏡」了嗎?

比如剛剛提到的《遊戲測試》中,有出現過一個logo,第二季第2集

《白熊》

的女主角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在一間陌生的房間里並且失去了記憶,房間背後也是一樣的白色logo。

在《潘達斯奈基》里,這個logo再次出現,不過要血腥許多。

片中的遊戲公司

Tuckersoft

旗下最有名的遊戲之一叫

Metl Hedd

,對應第四季第5集

《金屬頭

(Metalhead)



《金屬頭》和《潘達斯奈基》的導演是同一個,也是

《水果硬糖》

的導演

David Slade

說到Tuckersoft,從名字到主營業務,都很像貫穿在《黑鏡》前四季中的科技公司

TCKR

的前身。

《遊戲測試》這一集中製作遊戲的公司就是TCKR。

也是這家公司,在第三季第4集

《聖朱尼佩羅》

中,利用存儲再生技術研發出新型治療方法,創造出聖朱尼佩羅這座虛擬城市。

第四季第6集

《黑色博物館》

中的男主角博物館館長,也曾經是TCKR公司神經研發部的主管。

本片的男二號Colin,正在為Tuckersoft設計一款新的遊戲叫

"Nohzdyve"

,對應的是第三季第1集

《虛偽分數

(Nosedive)


要想在2018年玩Nohzdyve,也可以,不過很難。

唯一的方法就是下載一個

ZX Spectrum

(上個世紀的一款8-bit鍵盤形電腦)

模擬器,並按照編劇和寫作團隊的設想體驗這款遊戲——在其中一個結局裡,可以聽到計算機數據磁帶記錄的聲音。將聲音載入到一個ZX頻譜中,觀眾可以得到一個二維碼,中間有一個白熊符號,點開就是一個虛構的Tuckersoft網站,在那裡就可以下載Nohzdyve了。

還有一集也被埋在了公司設計的遊戲中,就是第一季第1集

《國歌》

,這款遊戲叫

"Pig in a Poke"

而在片尾,現代時間線,有一條新聞是說"Former PM Michael Callow Wins Celebrity Bake Off",前首相贏得了《名人烘焙大賽》的冠軍。

這裡的Michael Callow就是《國歌》中的倒霉首相。

Stefan的心理醫生在

Saint Juniper』s Medical Centre

工作,對應的是第三季第4集

《聖朱尼佩羅

(San Junipero)

說到Stefan的心理醫生Dr.Haynes,《黑色博物館》的男主角叫

Rolo Haynes

,這兩人是否有什麼親屬關係?

片中還出現了1984年的《太陽報》,報紙上有一條是說,

《太空艦隊》

第三季馬上就要播出了。在結尾也有提到,《太空艦隊》的原班卡司近日在艾美獎上重聚。

《太空艦隊》是什麼?

在第四季第1集

《卡利斯特號飛船

中,男主角Daly是一家遊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獨居、社恐、沒朋友。

他私藏了一個不聯網且無人知道的伺服器,擁有自己的獨家遊戲。

他通過DNA數據生成數碼克隆人,放在遊戲中供他指揮差遣和虐待。

《太空艦隊》就是他最喜歡的劇集。

根據時間線來猜測,1984年的Daly,估計會對這條新聞很感興趣。

而在這張報紙上,還提到了"戀愛機器",從描述來看,很像《絞死DJ》中約會軟體在上個世紀的前身;

研發機器的公司叫

BRB

,對應的是第二季第1集

《馬上回來

(Be Right Back)

2018年12月19日,Netflix突然上架《潘達斯奈基》,不過還不能播,下方也有一行小字:Be right back。

這張報紙上最後一個標題是

"1500萬才藝團隊"

,具體描述是:"Hot Shot達人秀將在1985年初開啟新系列。如果你認為自己具備了報名所需的條件,請參閱第10頁了解詳情。"

而第一季第2集

《1500萬》

里的達人秀正是叫做

"Hot Shot"

。參加達人秀積攢了一定的人氣和財富,就不用終日在固定的自行車架上騎車賺取點數。

還有其它幾集被埋在了新聞底下的滾動條里,比如

《鱷魚

《全民公敵

等等。

現如今,遊戲的劇情越來越強,畫面越來越向影視靠攏;

而電視,卻做出了遊戲的互動體驗。

這也許和《黑鏡》主創Charlie Brooker的出身有關,早在成為一名編劇之前,

他是一位遊戲記者。

早在《遊戲測試》中,Charlie Brooker就設想過多個結局:在觀眾之前看過這一集的情況下,這一集的結局會更加黑暗。這也成為了《潘達斯奈基》的靈感。

在2017年,Netflix向他提議,拍一部交互集出來。起初,Charlie Brooker和執行製片人Annabel Jones是反對這個提議的,

他們認為之前的互動電影缺乏無縫過渡,過於生硬。

然而,在幾周後的一次《黑鏡》腳本會議上,他們構想了一個情節,基於一個程序員製作了一款電子遊戲。用這個概念加上遊戲的交互性來放大電影交互性的效果,而不僅僅是一個噱頭。



《潘達斯奈基》的大概框架就出來了。

Charlie Brooker原本的設想是,這部電影有一條清晰的故事線,只是結尾有幾個不同的場景,直到他想到,

這部電影應該根據之前的選擇,將這些選擇結合起來,來發展結局。



在Netflix的建議下,他用Twine

(一種寫互動小說的工具)

寫了

170頁

的劇本。

《黑鏡:潘達斯奈基》的誕生,勢必是充滿爭議的。



支持它的人認為,它為電視工業帶來了革新;反對它的人認為,

形式大於內容,劇本本身薄弱,質量已無法再與《黑鏡》巔峰時期匹敵。

Charlie Brooker曾說,

我希望你永遠都不必看一集重複的《黑鏡》。

這或許才是《潘達斯奈基》的真實意義。

以前我們從《黑鏡》的內容去

反省對科技、對社交網路的濫用和誤用

現在我們從《黑鏡》的形式去反省:

當我們觀眾自以為能掌控劇情時,結局其實早已被編劇寫好。

我們做出的一系列細枝末節的選擇,最終都逃不開五個答案。





我們的行為勢必會對他人造成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而放下對"操控他人"的執念,有時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黑鏡》第五季仍在製作中,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播出。




*部分圖片資料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FM981 的精彩文章:

原來這些專輯已經發行十周年了?!
閃電俠結婚了,但他的最愛竟然是超人?

TAG:KFM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