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不出晶元源於缺乏對事物本質原理探索?文人別灌毒雞湯
前不久,一位科普作家,"雨果獎"獲得者在大會上發表"科技創新的源頭與未來"主題演講,這位作家認為:
中國造不出晶元源於缺乏對事物本質原理探索;
我們在很多時候,把孩子的好奇心拍死的過程中,我們也拍死了自己科技創新的源頭。現在我在做的是什麼事呢?我希望讓孩子保留創造力的源頭,也就是說保留它們的好奇心,保留它們的探索精神,我們給孩子講一些科學,講萬事萬物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一步一步講萬事萬物背後的原理,以及人類是怎樣不斷的去求索這樣的原理。
回到了現在我們經常在網上討論的,我們為什麼造不出晶元呢?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晶元就卡脖子,卡住了我們的創造力,我們在貿易戰里讓我們這麼吃虧;
現在我們做童行學院,在線上給孩子講課,在線下給孩子提供創造力和動手的機會,我們希望讓孩子自主創新,讓他們把兒時的好奇心轉化為探索精神。
總的來說,該科普作家把晶元的問題歸咎於中國當下的教育扼殺了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而文中"現在我們做童行學院,在線上給孩子講課,在線下給孩子提供創造力和動手的機會,我們希望讓孩子自主創新,讓他們把兒時的好奇心轉化為探索精神"顯然指的是該科普作者以新教育模式的改革者自居,通過新的教育模式給予孩子創新精神。
然而,這種結論是非常不靠譜的,也是非常不客觀的。
中國晶元受制於人根源在於80年代揮刀自宮
中國計算機事業起步比較早,在1952年,國家就成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由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負責。計算機小組提出了一台串列的電子管計算機的輪廓設想,性能參數與EDVAC、EDSAC計算機相當。
至70年底末,中國科研人員和產業工人發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很多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追平了西方國家,比如上海無線電十四廠於1975年成功開發出的1024位移位存儲器,就基本達到國外同期水平;1979年研製的HDS—9計算機每秒運算500萬次,是美國1972年的IBM 370-168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兩倍;中科院上海冶金所還獨立發展了製造集成電路所需要的離子注入機,並出口到日本。
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設者靠著奉獻精神,建成了中國自己的半導體工業,掌握了從單晶製備、設備製造、集成電路製造的全過程技術。在當時,只有美國、蘇聯掌握從單晶製備、設備製造、集成電路製造的全過程技術。
而集成電路產業出現大量的空白和缺口。根源在於80年底開始奉行的"造不如買"的政策,以及自80年代以來,一大批企業紛紛以"貿工技"為指導思想有關。
由於缺乏頂層設計,中國的集成電路事業,在科研、教育、產業方面相互脫節。
在產業政策制定上選擇了"造不如買",盲目對外開放,放棄了過去全國一盤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指導方針。
"造不如買"的政策直接摧毀了中國獨立的科研和產業體系;
科研面是單打獨鬥,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的微乎其微;
高校教育淪為國外巨頭的附庸,大多是為留學和外企培養人才,或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晶元,而不是如何設計和製造晶元;
產業在硬體上淪為組裝廠,為外資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在軟體上圍繞國外製定的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馬首是瞻,軟體工程師轉變為廉價的碼農。
極其少數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企業,在買辦和外資的夾縫中求生存。
對此,曾經參加過兩彈一星工程的黃令儀女士的回憶中寫的很清楚:
在1984年末,科技處周潔來問我:計算所要不要研究大規模集成電路?令我大吃一驚!立即斬釘截鐵的回答:計算所若不進行晶元研究,今後做計算機設計的人只知道用晶元,裡面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怎麼能設計一台好的計算機呢?然而不久,所領導正式把我們召去說:"所里經費太緊張,拿不出錢支持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究……"我知道他的意思了,一走出北樓門口,忍不住失聲痛哭了,難道我們嘔心瀝血十幾年創建的研究室就這樣結束?計算所今後設計計算機的人真的只能看到黑匣子,而裡面是什麼都不懂了?難道計算所今後真的走向了"無芯"的未來?在萬般無奈中,我把最後一個同事安排好工作崗位後,毅然到微電子中心報到了,此時已是1986年年底。1987年3月6號,計算所正式撤消了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室,結束了這段無法忘懷的歷史。
黃令儀女士的經歷並非孤例,而是當時的普遍情況。回溯歷史,中國如今在晶元上受制於人,根源在於80年代的短視政策,和該作家所謂的教育扼殺孩子創新精神無關。


TAG:鐵流 |